副甲狀腺 (Parathyroid Gland)
我們來詳細介紹副甲狀腺 (Parathyroid Gland)。
副甲狀腺 (Parathyroid Gland) 詳解
1. 解剖與組織學 (Anatomy and Histology)
位置與數量: 通常有 四個 副甲狀腺,成對位於甲狀腺的後方或包埋於甲狀腺實質內。上方副甲狀腺 (Superior parathyroid glands): 通常源自第四咽囊 (fourth pharyngeal pouch),位置相對固定,多位於甲狀腺葉後上部,環甲關節 (cricothyroid joint) 附近,食道氣管溝 (tracheoesophageal groove) 內。下方副甲狀腺 (Inferior parathyroid glands): 通常源自第三咽囊 (third pharyngeal pouch),與胸腺一同發育,因此其位置變異較大。常見位置包括甲狀腺下極附近、胸腺舌 (thyrothymic ligament) 內,少數可位於胸腺內、縱膈腔,甚至心包膜。約有13%的人可能擁有超過四個副甲狀腺(多為5個),而少於四個的情況較罕見。異位副甲狀腺 (Ectopic parathyroid glands) 並不少見,尤其是在下方副甲狀腺。
大小與外觀: 每個腺體約 3-6 mm 長,2-4 mm 寬,0.5-2 mm 厚,重量約 20-50 mg (平均約40 mg)。 外觀呈卵圓形或扁平豆狀,顏色為黃棕色至紅棕色,質地柔軟,與周圍脂肪組織有時不易區分。
血液供應: 主要由 下甲狀腺動脈 (inferior thyroid artery) 的分支供應 (約80%的腺體)。少部分由上甲狀腺動脈 (superior thyroid artery) 或甲狀腺固有動脈 (thyroid ima artery,若存在) 供應。 靜脈回流通常匯入甲狀腺周圍的靜脈叢。
組織學: 副甲狀腺實質主要由兩種上皮細胞構成,散佈於富含血管的基質和脂肪細胞中: 主細胞 (Chief cells): 數量最多,是合成、儲存和分泌副甲狀腺素 (Parathyroid Hormone, PTH) 的主要細胞。細胞較小,胞漿淡染或略嗜鹼性,含有分泌顆粒。根據其功能狀態,可分為靜止期和活躍期。嗜酸細胞 (Oxyphil cells): 細胞較大,胞漿豐富且呈強嗜酸性,因富含大量粒線體所致。其確切功能尚不完全清楚,通常在青春期後出現,數量隨年齡增加而增多。一般認為其不分泌或僅分泌少量 PTH,但有研究指出其可能參與 PTH 的前體代謝或在某些病理狀態下分泌 PTH。
腺體內的脂肪細胞數量隨年齡增加,在成年人中可佔腺體體積的25-40%。
2. 副甲狀腺素 (Parathyroid Hormone, PTH) 的生理學
合成與分泌: 基因與前體: PTH 基因位於第11號染色體短臂 (11p15)。在主細胞的核糖體上首先合成PreproPTH (115個胺基酸),其 N-端含有25個胺基酸的信號肽。信號肽引導多肽進入內質網,並在此被切除,形成ProPTH (90個胺基酸)。ProPTH 再被運送至高基氏體,其 N-端的6個胺基酸六肽被弗林蛋白酶 (furin) 切除,形成成熟的PTH (1-84) 。成熟的 PTH 被包裝入分泌顆粒中儲存,等待分泌。分泌調控 (最重要): 血鈣濃度 (主要調控因子): 低血鈣 是刺激 PTH 分泌的最強烈信號。高血鈣 則抑制 PTH 分泌。這種調控主要通過主細胞膜上的 鈣敏感受體 (Calcium-Sensing Receptor, CaSR) 實現。CaSR 是一種 G 蛋白偶聯受體 (GPCR),屬於C家族。當血鈣濃度 下降 時,CaSR 活性降低,解除對腺苷酸環化酶的抑制,導致細胞內 cAMP 濃度相對升高,同時也減少了對 PTH 分泌的直接抑制,從而促進 PTH 分泌顆粒的胞吐作用。當血鈣濃度 升高 時,鈣離子與 CaSR 結合,活化 Gq/11 蛋白,進而活化磷脂酶C (PLC),產生 IP₃ 和 DAG。IP₃ 促使細胞內鈣儲存釋放,細胞內鈣濃度升高;DAG 活化蛋白激酶C (PKC)。這些信號通路共同作用,抑制 PTH 的分泌和 PTH 基因的轉錄。
PTH 分泌與血鈣濃度之間呈反S型曲線關係,在生理鈣濃度範圍內,即使血鈣有微小變化,也能引起 PTH 分泌的顯著改變。
血磷濃度: 高血磷 (Hyperphosphatemia) 可刺激 PTH 的合成和分泌。其機制可能包括:1) 直接作用於副甲狀腺細胞;2) 間接通過降低血鈣濃度 (因磷酸鈣沉積);3) 間接通過抑制腎臟 1α-羥化酶活性,減少活性維生素 D 的合成,從而解除維生素 D 對 PTH 的抑制。低血磷 (Hypophosphatemia) 對 PTH 分泌的影響較為複雜且不顯著。
活性維生素 D (1,25(OH)₂D₃, Calcitriol): 活性維生素 D 通過與副甲狀腺細胞核內的維生素 D 受體 (VDR) 結合, 抑制 PTH 基因的轉錄,從而減少 PTH 的合成與分泌。這是一個重要的負回饋調節機制。此外,維生素 D 還能增加 CaSR 的表達,增強副甲狀腺對血鈣的敏感性。
鎂離子濃度: 鎂離子對 PTH 分泌的影響較為複雜。 嚴重低血鎂 (<0.8 mEq/L 或 <0.4 mmol/L) 會抑制 PTH 的分泌,並可能導致靶組織對 PTH 的反應不良(PTH 阻抗),造成功能性副甲狀腺功能低下和低血鈣。這是因為鎂是腺苷酸環化酶活化和 PTH 分泌過程所必需的輔因子。輕度至中度低血鎂 則可能像低血鈣一樣,刺激 PTH 分泌。
代謝: PTH (1-84) 是生物活性完整的形式,其 N-端胺基酸序列 (尤其是1-34位) 是與 PTH 受體結合並發揮生物學效應的關鍵區域。 PTH 在血液中的半衰期很短,約為2-4分鐘。 主要在 肝臟 (Kupffer cells) 和腎臟 (近曲小管細胞) 被蛋白酶裂解代謝。肝臟主要將 PTH (1-84) 裂解為 N-端片段 (如 PTH 1-34,仍具有部分生物活性但半衰期極短) 和無活性的 C-端及中間片段。 腎臟是清除 PTH (1-84) 及其片段的主要器官,尤其是 C-端片段。因此,在腎功能不全時,無活性的 C-端片段會大量蓄積,其半衰期可長達數小時甚至數日。
臨床上測量的 "intact PTH" (iPTH) 通常指 PTH (1-84),採用雙抗體夾心法,能較好地反映副甲狀腺的實際分泌功能。第三代 PTH 檢測方法僅識別完整的 PTH (1-84),排除了某些可能與受體結合但無活性的 N-端截短片段的干擾。
PTH 的作用器官與機制: PTH 主要通過與靶細胞膜上的 第1型 PTH/PTHrP 受體 (Type 1 PTH receptor, PTH1R) 結合發揮作用。PTH1R 是一種 G 蛋白偶聯受體,廣泛分佈於骨骼和腎臟,也能與副甲狀腺激素相關蛋白 (PTHrP) 結合。PTH1R 主要偶聯 Gs 和 Gq/11 蛋白: 活化 Gs -> 腺苷酸環化酶 (Adenylyl cyclase) -> cAMP 升高 -> 活化蛋白激酶A (PKA)。 活化 Gq/11 -> 磷脂酶C (PLC) -> IP₃/DAG 升高 -> 細胞內鈣濃度升高及活化蛋白激酶C (PKC)。
骨骼 (Bone): 主要作用:促進骨骼再吸收 (bone resorption),動員骨鈣入血。 PTH 直接作用於成骨細胞 (osteoblasts) 和骨髓基質細胞 ,使其:增加 RANKL (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 Ligand) 的表達和釋放。RANKL 是一種膜結合或可溶性細胞因子。減少 OPG (Osteoprotegerin) 的產生。OPG 是一種可溶性誘騙受體,能與 RANKL 結合,阻止 RANKL 與其在蝕骨細胞上的受體 RANK 結合。
RANKL 與蝕骨細胞前驅細胞 (osteoclast precursors) 和成熟蝕骨細胞 (osteoclasts) 表面的 RANK (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 結合,促進蝕骨細胞的分化、融合、活化和存活,從而增強蝕骨細胞的骨骼再吸收能力,將骨基質中的鈣和磷釋放到血液中。間歇性低劑量 PTH (如 Teriparatide [PTH 1-34] 治療): 具有骨骼形成 (anabolic) 作用。其機制複雜,可能涉及促進成骨細胞分化、抑制其凋亡、改變局部生長因子表達(如 IGF-1 增加,Sclerostin 減少)等,最終導致骨形成大於骨吸收。這與持續性高濃度 PTH 主要促進骨吸收的作用形成對比。
腎臟 (Kidney): 增加鈣的再吸收: 主要作用於遠曲小管 (distal convoluted tubule, DCT) 和連接小管 (connecting tubule),通過增加頂端膜鈣通道 TRPV5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5) 的表達和活性,以及基底側膜 Na⁺/Ca²⁺ 交換器 (NCX1) 和血漿膜 Ca²⁺-ATPase (PMCA1b) 的活性,促進鈣離子從管腔液主動轉運至間質液,從而減少尿鈣排泄。減少磷的再吸收 (促進磷排泄,磷尿作用 phosphaturic effect): 主要作用於近曲小管 (proximal convoluted tubule, PCT) 和遠曲小管,通過 PKA 和 PKC 通路,抑制頂端膜上的鈉-磷共同轉運蛋白 (NaPi-IIa 和 NaPi-IIc) 的表達和活性,使其內化和降解,從而減少磷的再吸收,增加尿磷排泄。這是 PTH 降低血磷的主要機制。刺激活性維生素 D 的合成: PTH 刺激近曲小管細胞粒線體內的1α-羥化酶 (CYP27B1) 的活性,促進 25-hydroxyvitamin D (25(OH)D, Calcifediol) 轉化為具有強大生物活性的 1,25-dihydroxyvitamin D (1,25(OH)₂D₃, Calcitriol)。同時,PTH 也抑制 24-羥化酶 (CYP24A1) 的活性,減少活性維生素 D 的降解。
腸道 (Intestine): PTH 不直接 作用於腸道上皮細胞來調節鈣磷吸收。其對腸道鈣磷吸收的促進作用是 間接 的,主要通過上述機制刺激腎臟合成活性維生素 D (1,25(OH)₂D₃)。活性維生素 D 再作用於小腸絨毛細胞,增加鈣通道 (如 TRPV6)、鈣結合蛋白 (如 Calbindin-D9k) 和鈣泵 (PMCA1b) 的表達,從而顯著促進腸道對飲食中鈣和磷的吸收。
PTH 的整體生理效應: 升高血鈣濃度 (Hypercalcemic effect) 降低血磷濃度 (Hypophosphatemic effect) 增加活性維生素 D 的合成,間接促進腸道鈣磷吸收。
3. 鈣敏感受體 (Calcium-Sensing Receptor, CaSR)
副甲狀腺: 如前述,感應血鈣濃度,負向調控 PTH 分泌。CaSR 基因突變可導致家族性低尿鈣性高血鈣症 (FHH) 或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低血鈣症。腎臟: 在近曲小管、髓袢升支粗段 (TAL)、遠曲小管和集合管均有表達。 高血鈣活化腎小管的 CaSR,會: 抑制 TAL 中 NKCC2 的活性,減少 NaCl 再吸收,進而減少鈣的被動再吸收(管腔正電位降低)。 抑制遠曲小管對鈣的主動再吸收。 抑制抗利尿激素 (ADH) 作用,導致水利尿,間接促進尿鈣排泄。
總體效應是促進尿鈣排泄,防止高血鈣進一步惡化。
甲狀腺C細胞: 高血鈣活化 CaSR,刺激抑鈣素 (Calcitonin) 分泌。抑鈣素可抑制蝕骨細胞活性,輕微降低血鈣。骨骼: 成骨細胞和蝕骨細胞均表達 CaSR,參與局部骨代謝調節。腸道: 可能參與調節腸道鈣吸收和液體分泌。
4. 與維生素 D 的交互作用 (PTH-Vitamin D Axis)
PTH 對維生素 D 的影響: PTH 是刺激腎臟 1α-羥化酶活性,促進活性維生素 D (1,25(OH)₂D₃) 合成的最主要激素。維生素 D 對 PTH 的影響: 活性維生素 D 通過 VDR 負回饋抑制 PTH 基因的轉錄和 PTH 的分泌,並增加副甲狀腺 CaSR 的表達。協同作用: 在維持血鈣方面:PTH 快速動員骨鈣和增加腎臟鈣重吸收;活性維生素 D 長期促進腸道鈣吸收。 在骨骼健康方面:兩者共同調節骨轉換,維持骨骼結構和強度。
拮抗作用: 在腎臟磷排泄方面:PTH 促進磷排泄,而維生素 D 促進腸道和腎臟對磷的吸收。最終血磷水平取決於兩者的綜合效應以及飲食磷攝入量。
5. 簡述與副甲狀腺相關的臨床疾病
副甲狀腺功能亢進 (Hyperparathyroidism): PTH 分泌過多。原發性 (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 PHPT): 最常見。病因多為單個副甲狀腺腺瘤 (adenoma, ~80-85%)、多個腺體增生 (hyperplasia, ~10-15%),罕見為副甲狀腺癌 (<1%)。特點是 PTH 自主性分泌過多,導致高血鈣、低血磷(或正常偏低)、高尿鈣、高尿磷。續發性 (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 是對慢性低血鈣或其他非副甲狀腺因素的代償性反應。常見於:慢性腎臟病 (CKD): 腎功能下降導致磷排泄障礙(高血磷)、活性維生素 D 合成不足(低血鈣),以及 FGF-23 水平升高(抑制維生素 D 活化),共同刺激 PTH 分泌。血鈣通常偏低或正常。
試題:D113-9-5維生素 D 缺乏/不足: 腸道鈣吸收減少導致低血鈣,刺激 PTH 分泌。吸收不良綜合症: 影響鈣和維生素 D 吸收。
三發性 (Tertiary Hyperparathyroidism): 通常發生在長期、嚴重的續發性副甲狀腺功能亢進的患者(尤其是長期透析的 CKD 患者)。副甲狀腺長期受到刺激後,轉變為自主性、不受調控地過度分泌 PTH,即使在校正了原發因素(如腎移植後)或血鈣水平恢復正常甚至升高後,PTH 仍然持續顯著升高,導致高血鈣。
副甲狀腺功能低下 (Hypoparathyroidism): PTH 分泌不足或缺乏,或靶組織對 PTH 反應缺陷。PTH 缺乏或不足: 手術相關 (最常見): 頸部手術(如甲狀腺全切除術、副甲狀腺切除術、頸部根治術)時副甲狀腺意外受損、血供被破壞或被切除。自體免疫性: 自身抗體攻擊副甲狀腺細胞。可為獨立疾病或多內分泌腺體自體免疫綜合症的一部分。遺傳性: 如 DiGeorge 症候群 (第三、四咽囊發育不全)、CaSR 活化型突變 (導致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低血鈣症,PTH 被過度抑制)。浸潤性疾病: 如轉移癌、肉芽腫性疾病 (罕見)。放射線損傷。 嚴重低鎂血症。
特點是低血鈣、高血磷、尿鈣減少、PTH 水平低下。
偽性副甲狀腺功能低下 (Pseudohypoparathyroidism, PHP): 一組罕見的異質性遺傳性疾病,特點是靶組織(主要是腎臟和骨骼)對 PTH 的反應缺陷(PTH 阻抗)。儘管 PTH 水平正常或升高,但仍表現為低血鈣、高血磷。 主要由於 GNAS 基因(編碼 Gsα 蛋白)的雜合失活性突變或印記缺陷引起。 PHP Ia 型常伴有特徵性體態異常,稱為 Albright遺傳性骨失養症 (Albright's hereditary osteodystrophy, AHO) ,包括身材矮小、圓臉、短頸、第四和/或第五掌骨/跖骨縮短、皮下鈣化等。
副甲狀腺癌 (Parathyroid Carcinoma): 罕見 (<1% 的原發性副甲狀腺功能亢進病例),但具有侵襲性。 臨床特點通常包括非常高的血清鈣水平 (常 >14 mg/dL)、極高的 PTH 水平、可觸及的頸部腫塊、以及更顯著的骨骼和腎臟併發症。診斷依賴手術病理。
6. 診斷評估概要
血清 PTH (iPTH): 評估副甲狀腺分泌功能。血清總鈣和游離鈣 (ionized calcium): 游離鈣是生理活性形式,更準確。需根據白蛋白水平校正總鈣。血清磷。 血清鎂。 血清 25-hydroxyvitamin D (25(OH)D): 評估維生素 D 儲備狀態。血清 1,25-dihydroxyvitamin D (1,25(OH)₂D₃): 評估活性維生素 D 水平,在特定情況下(如懷疑 1α-羥化酶缺陷或肉芽腫性疾病)檢測。腎功能指標: 如肌酐酸 (Creatinine)、eGFR。24小時尿液生化: 尿鈣、尿磷、尿肌酐酸,用於評估鈣磷排泄情況和鑑別診斷。骨轉換指標 (Bone turnover markers): 如血清鹼性磷酸酶 (ALP,尤其是骨特異性ALP)、CTX、P1NP,在評估骨病變嚴重程度時有參考價值。
頸部超音波 (Ultrasound): 無創、便捷,對位於甲狀腺周圍或淺表的腺瘤敏感性較高。核醫掃描: Tc-99m Sestamibi scan (MIBI scan): Sestamibi 會被甲狀腺和功能亢進的副甲狀腺組織攝取,但副甲狀腺清除較慢,通過早期和延遲相顯像可定位。可結合 SPECT/CT 提高定位準確性。
四維 CT (4D-CT): 結合了多期相增強掃描,對腺瘤的血供特點進行動態評估,定位準確性高,尤其適用於 MIBI 陰性或異位腺體。MRI: 在特定情況下使用。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