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 (Hypoglycemia)
低血糖 (Hypoglycemia)是一個在內科臨床實務和醫師國考中都非常重要的主題。
低血糖 (Hypoglycemia)
1. 定義 (Definition)
生化定義 (Biochemical definition): 一般而言,當血漿葡萄糖濃度< 70 mg/dL (3.9 mmol/L) 時,即可視為低血糖。這是啟動身體對抗低血糖之生理反應的閾值。臨床定義 (Clinical definition) - 惠普氏三症 (Whipple's Triad): 這是診斷有症狀低血糖的金標準:出現低血糖相關的自主神經或神經缺糖症狀 (Symptoms consistent with hypoglycemia)。 抽血證實當時血漿葡萄糖濃度低下 (Low plasma glucose concentration measured at the time of symptoms)。 給予葡萄糖後症狀得到緩解 (Relief of symptoms after glucose is raised)。
嚴重低血糖 (Severe hypoglycemia): 指患者因低血糖導致認知功能嚴重受損,需要他人協助才能恢復的事件,常伴有意識障礙、抽搐或昏迷。此類低血糖與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相關。有記錄的症狀性低血糖 (Documented symptomatic hypoglycemia): 典型低血糖症狀伴隨測得的血糖 ≤70 mg/dL。無症狀性低血糖 (Asymptomatic hypoglycemia): 未伴隨典型低血糖症狀,但測得血糖 ≤70 mg/dL。可能的症狀性低血糖 (Probable symptomatic hypoglycemia): 患者出現典型低血糖症狀,但未同時測量血糖值(通常是因為患者自行處理後症狀緩解)。
2. 流行病學 (Epidemiology)
糖尿病患者: 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療中常見的副作用,尤其是在使用胰島素或促胰島素分泌劑(如磺醯尿素類 Sulfonylureas, SUs)的患者。第一型糖尿病 (Type 1 DM):患者平均每週可能經歷多次輕微低血糖,每年可能發生一次嚴重低血糖。 第二型糖尿病 (Type 2 DM):使用胰島素或SUs的患者,低血糖發生率也顯著增加。根據台灣糖尿病年鑑資料,積極控制血糖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仍是重要的臨床議題。
非糖尿病患者: 相對少見,但一旦發生,常提示潛在的嚴重疾病,需要仔細評估。
3. 病因 (Etiology)
藥物過量或不當使用: 胰島素 (Insulin): 劑量過多。 注射時間與進餐時間不匹配(如餐前胰島素注射後延遲進餐或未進餐)。 胰島素類型選擇或轉換不當。 注射部位影響吸收速率(如運動前注射於即將運動的肢體,導致吸收加快)。
促胰島素分泌劑 (Insulin secretagogues): 磺醯尿素類 (Sulfonylureas, SUs): 如 glimepiride, gliclazide, glipizide。長效型SUs(如chlorpropamide,現已少用;glyburide/glibenclamide,老年人或腎功能不全者風險高)引起持續性低血糖的風險較高。Meglitinides (Glinides): 如 repaglinide, nateglinide。作用快、半衰期短,但若服藥後未按時進餐或進食量不足,仍可能導致低血糖。
飲食因素: 進食量不足、延遲進餐或漏餐。 碳水化合物攝取量與降糖藥物劑量不匹配。 空腹飲酒:酒精會抑制肝臟的糖質新生 (gluconeogenesis),並可能掩蓋低血糖的早期症狀。
運動因素: 運動增加肌肉對葡萄糖的利用,並提高胰島素敏感性。 未在運動前、中、後適當調整飲食或降糖藥物劑量。 運動後數小時仍可能發生延遲性低血糖 (late-onset post-exercise hypoglycemia)。
內在生理變化: 腎功能不全 (Renal insufficiency/failure): 胰島素及某些口服降糖藥(尤其是SUs)的清除率下降,半衰期延長。肝功能不全 (Hepatic insufficiency/failure): 肝醣儲存減少,糖質新生能力受損。自主神經病變 (Autonomic neuropathy): 影響對低血糖的升糖激素反應(如升糖素、腎上腺素分泌減少)及低血糖警覺性,導致「低血糖不自覺」。胃輕癱 (Gastroparesis): 食物排空延遲,導致餐後血糖吸收與胰島素作用峰值不同步。老年人: 常有多重共病、多重用藥、認知功能下降、營養不良、腎功能衰退等因素,增加低血糖風險。低血糖不自覺 (Hypoglycemia unawareness): 反覆發生低血糖事件後,身體對低血糖的警示症狀(自主神經症狀)閾值降低或消失,患者可能直接出現神經缺糖症狀。妊娠: 懷孕早期胰島素敏感性增加,可能增加低血糖風險。
藥物性 (Drug-induced - non-diabetic medications): 酒精 (Alcohol): 尤其在空腹或營養不良狀態下大量飲用。非選擇性乙型阻斷劑 (Non-selective beta-blockers): 如 propranolol,會抑制升糖反應並掩蓋自主神經症狀。Quinolone 類抗生素: 如 levofloxacin, moxifloxacin,尤其在老年人或腎功能不全者。ACE inhibitors (ACEIs) / Angiotensin II receptor blockers (ARBs): 罕見,可能透過改善胰島素敏感性。Salicylates (高劑量): 如阿斯匹靈中毒。Pentamidine: 初期可能因胰島β細胞毒性導致胰島素釋放而低血糖,後期可能導致β細胞破壞而高血糖。Sulfonamides (非SUs類): 如 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 (Bactrim)。其他:Disopyramide, cibenzoline, quinine, indomethacin 等。 蓄意或意外誤服降糖藥物。
危重疾病相關 (Critical illness-associated): 敗血症 (Sepsis): 增加葡萄糖利用,細胞激素抑制糖質新生。肝衰竭 (Hepatic failure): 嚴重肝病導致糖質新生和肝醣分解能力受損。腎衰竭 (Renal failure): 胰島素清除減少,糖質新生底物(如alanine)減少,升糖素反應受損。心衰竭 (Cardiac failure): 嚴重鬱血性心衰竭可能因肝臟灌流不足影響糖質新生。嚴重營養不良或飢餓狀態 (Malnutrition/Starvation): 肝醣耗盡,糖質新生底物缺乏。
荷爾蒙缺乏 (Hormone deficiencies): 皮質醇缺乏 (Cortisol deficiency): 如原發性腎上腺功能不全(艾迪森氏病, Addison's disease)、腦下垂體功能低下 (hypopituitarism) 導致ACTH缺乏。皮質醇是重要的升糖激素。生長激素缺乏 (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 主要影響兒童,成人單獨GH缺乏較少引起明顯空腹低血糖,但若合併其他問題則可能。升糖素缺乏 (Glucagon deficiency): 非常罕見。腎上腺素缺乏 (Epinephrine deficiency): 如自主神經衰竭。
內源性高胰島素血症 (Endogenous hyperinsulinism) - 胰島素分泌過多: 胰島素瘤 (Insulinoma): 胰島β細胞腫瘤,通常為單顆、小型、良性。典型表現為空腹低血糖,進食後緩解。非胰島素瘤性胰原性低血糖症候群 (Noninsulinoma Pancreatogenous Hypoglycemia Syndrome, NIPHS): 成人罕見,胰島細胞瀰漫性增生或局部巢狀增生 (nesidioblastosis),導致餐後高胰島素性低血糖。胰島素自體免疫症候群 (Insulin Autoimmune Syndrome, IAS) / 平田氏病 (Hirata's disease): 產生胰島素自體抗體 (insulin autoantibodies, IAA) 或胰島素受體抗體。IAA可能與胰島素結合後再緩慢釋放,導致餐後晚期低血糖。與某些藥物(如含sulfhydryl group的藥物:methimazole, captopril, penicillamine)或HLA基因型 (DRB1*0406) 相關。減重手術後低血糖 (Post-bariatric surgery hypoglycemia): 常見於胃繞道手術 (Roux-en-Y gastric bypass) 後數月至數年,典型為餐後1-3小時發生。可能與GLP-1過度分泌、胰島細胞增生有關。
非胰島細胞腫瘤性低血糖 (Non-Islet Cell Tumor Hypoglycemia, NICTH): 由胰外腫瘤產生類胰島素物質所致。最常見的是大型間質細胞瘤 (mesenchymal tumors,如纖維肉瘤、平滑肌肉瘤)、肝細胞癌、腎上腺皮質癌、血液腫瘤等。 主要機轉是腫瘤分泌過量的未成熟型 IGF-2 ("big" IGF-2) ,其結構類似胰島素,可與胰島素受體結合,產生類胰島素作用,同時抑制內源性胰島素、C-peptide及GH的分泌。
反應性低血糖 (Reactive hypoglycemia) / 功能性餐後低血糖 (Functional postprandial hypoglycemia): 指進食(通常是高碳水化合物餐)後2-5小時發生的低血糖。 可能原因: 早期第二型糖尿病: 胰島素分泌延遲但過度。胃部手術後: 如胃切除術、迷走神經切斷術後,食物快速進入小腸,導致血糖急升及過度胰島素反應(傾倒症候群, Dumping syndrome)。特發性餐後低血糖症候群 (Idiopathic postprandial syndrome): 診斷需排除其他原因,且需嚴格符合Whipple's triad。許多患者僅有症狀但血糖未必真的低下。
其他罕見原因: 新生兒及嬰兒期低血糖: 如持續性高胰島素性低血糖症 (Persistent Hyperinsulinemic Hypoglycemia of Infancy, PHHI)、先天性代謝異常 (如肝醣儲積症、脂肪酸氧化障礙)。運動誘發 (Exercise-induced hypoglycemia): 健康非糖尿病者極少發生,除非極長時間劇烈運動且未補充能量。假性低血糖 (Artifactual/Pseudohypoglycemia): 檢體問題導致血糖值假性偏低。血液檢體未及時分離血清/血漿,紅血球或白血球持續消耗葡萄糖(尤其在紅血球增多症、白血病、血小板增多症時更明顯)。 使用某些血糖儀時,若患者有嚴重貧血或脫水,或使用某些藥物(如維生素C、對乙醯氨基酚高劑量)可能干擾讀數。
4. 病理生理學 (Pathophysiology)
血糖下降時的生理防禦機制 (Counter-regulatory hormonal response): 胰島素分泌減少: 此為第一道防線,當血糖降至約 80-85 mg/dL (4.4-4.7 mmol/L) 時發生。升糖素 (Glucagon) 分泌增加: 由胰島α細胞分泌,促進肝醣分解 (glycogenolysis) 和糖質新生 (gluconeogenesis)。當血糖降至約 65-70 mg/dL (3.6-3.9 mmol/L) 時啟動。腎上腺素 (Epinephrine) 分泌增加: 由腎上腺髓質分泌,作用類似升糖素,同時引起自主神經警示症狀。與升糖素同時啟動。皮質醇 (Cortisol) 和生長激素 (Growth Hormone) 分泌增加: 作用較慢(數小時後),主要在持續性低血糖時支持糖質新生,限制周邊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
升糖素和腎上腺素是急性低血糖最重要的快速防禦激素。 若升糖素反應不足(如第一型糖尿病患者),腎上腺素的角色更為關鍵。低血糖相關自主神經衰竭 (Hypoglycemia-Associated Autonomic Failure, HAAF): 指近期發生過低血糖事件後,身體對後續低血糖的自主神經和荷爾蒙反調節反應減弱的現象。 臨床表現為: 低血糖不自覺 (Hypoglycemia unawareness): 自主神經警示症狀的閾值降低或消失。升糖反應受損: 升糖素和腎上腺素對低血糖的反應減弱。
HAAF使患者更容易發生嚴重低血糖。嚴格避免低血糖數週至數月有助於部分恢復此反應。
5. 臨床表現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自主神經症狀 (Autonomic/Neurogenic symptoms): 通常在血糖降至約 55-65 mg/dL (3.0-3.6 mmol/L) 時出現,是身體的早期警示信號。腎上腺素性 (Adrenergic) / 交感神經興奮: 心悸 (Palpitations) 顫抖 (Tremor) 焦慮 (Anxiety)、緊張 (Nervousness) 盜汗 (Diaphoresis/Sweating) 皮膚蒼白 (Pallor)
膽鹼性 (Cholinergic) / 副交感神經興奮: 飢餓感 (Hunger) 噁心 (Nausea),偶有嘔吐 感覺異常 (Paresthesias),如唇周或指尖麻木感
神經缺糖症狀 (Neuroglycopenic symptoms): 當血糖進一步下降至 < 50-55 mg/dL (2.8-3.0 mmol/L),腦部葡萄糖供應不足時出現。這些症狀反映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行為改變 (Behavioral changes):易怒、哭泣、怪異行為 認知功能障礙 (Cognitive dysfunction):注意力不集中、思考緩慢、判斷力下降 虛弱 (Weakness)、疲倦 (Fatigue) 頭暈 (Dizziness)、頭痛 (Headache) 視力模糊 (Blurred vision)、複視 (Diplopia) 說話含糊不清 (Slurred speech) 運動失調 (Incoordination)、步態不穩 (Unsteady gait) 嚴重時: 意識混亂 (Confusion)、定向力障礙 (Disorientation) 嗜睡 (Drowsiness)、遲鈍 (Lethargy) 抽搐 (Seizures) 昏迷 (Coma) 局部神經學缺損 (Focal neurological deficits),類似中風表現 腦損傷甚至死亡 (若低血糖持續過久或過於嚴重)
非特異性症狀: 如全身不適、溫暖感。夜間低血糖 (Nocturnal hypoglycemia): 可能表現為盜汗、惡夢、睡醒時頭痛或疲倦。
6. 診斷 (Diagnosis)
詳細病史詢問: 症狀描述: 發生時間(空腹/餐後)、頻率、持續時間、誘發因素、緩解方式。糖尿病史: 類型、病程、治療方式(藥物種類、劑量、注射技巧)、血糖控制狀況 (HbA1c)、有無併發症(腎病、自主神經病變)。飲食習慣: 進餐規律性、飲酒史。運動習慣。 藥物史: 所有處方藥、非處方藥、草藥、保健品。過去病史: 肝病、腎病、內分泌疾病(腦下垂體、腎上腺)、胃腸道手術史、惡性腫瘤史。家族史: 糖尿病、內分泌腫瘤(如MEN1)。體重變化。
理學檢查: 生命徵象。 意識狀態、神經學檢查。 是否有注射胰島素部位的脂肪增生或萎縮。 是否有肝腫大、黃疸、腹水(肝病徵象)。 是否有庫欣氏症或艾迪森氏病的外觀特徵。
實驗室檢查: 即時血糖檢測 (Point-of-care glucose testing, POCG): 快速初步評估,但若結果異常,應以靜脈血漿葡萄糖確認。靜脈血漿葡萄糖 (Venous plasma glucose): 診斷標準。低血糖發作時的關鍵檢體 (Critical sample) - 若懷疑非糖尿病患者的內源性高胰島素血症或特定病因: 在出現低血糖症狀且血糖確認低下時,立即抽取血液檢體,檢測: 血漿葡萄糖 (Plasma glucose) 胰島素 (Insulin) C-胜肽 (C-peptide): 區分內源性胰島素分泌過多(C-peptide升高)與外源性胰島素注射(C-peptide被抑制)。前胰島素 (Proinsulin): 胰島素瘤時常不成比例地升高。Beta-hydroxybutyrate (血酮): 胰島素會抑制酮體生成,故高胰島素血症引起的低血糖,酮體通常偏低或正常。飢餓性低血糖則酮體會升高。口服降糖藥篩檢 (Sulfonylurea/Meglitinide screen): 尿液或血液,排除藥物誤服。升糖素 (Glucagon): 評估升糖素反應。
72小時禁食試驗 (Supervised 72-hour fast test): 適應症: 懷疑空腹型低血糖,尤其是胰島素瘤。需住院進行。方法: 禁食最多72小時(可飲水),每4-6小時監測血糖。若血糖 < 55 mg/dL (3.0 mmol/L) 且出現症狀,或血糖 < 45 mg/dL (2.5 mmol/L) 無論有無症狀,則立即抽取上述「關鍵檢體」,然後給予葡萄糖終止試驗。約70%胰島素瘤患者在24小時內發生低血糖,95%在48小時內,幾乎所有患者在72小時內。判讀範例 (胰島素瘤): 低血糖時,血漿胰島素 ≥ 3 µU/mL (18 pmol/L),C-peptide ≥ 0.6 ng/mL (0.2 nmol/L),Proinsulin ≥ 5 pmol/L,Beta-hydroxybutyrate ≤ 2.7 mmol/L,口服降糖藥篩檢陰性。結束試驗前可靜脈注射1mg升糖素,若血糖上升 > 25 mg/dL,提示肝醣儲存足夠,支持高胰島素狀態。
混合餐測試 (Mixed-meal tolerance test): 適應症: 懷疑餐後低血糖。方法: 給予標準混合餐後,每30分鐘測血糖、胰島素、C-peptide,持續4-5小時。判讀: 需謹慎,因健康人也可能出現短暫血糖偏低。診斷餐後低血糖需嚴格符合Whipple's triad。
其他輔助檢查 (依臨床懷疑): 肝功能 (LFTs)、腎功能 (BUN, Creatinine)、電解質。 皮質醇 (Cortisol)、促腎上腺皮質素 (ACTH):懷疑腎上腺功能不全。可做ACTH刺激試驗。 生長激素 (GH)、類胰島素生長因子-1 (IGF-1):懷疑GH缺乏。 胰島素自體抗體 (Insulin autoantibodies, IAA)、胰島素受體抗體:懷疑胰島素自體免疫症候群。 IGF-2、IGF-1,計算 IGF-2/IGF-1 ratio:懷疑 NICTH (通常IGF-2升高,IGF-1被抑制,ratio > 10)。
影像學檢查 (用於定位診斷,主要針對胰島素瘤或NICTH): 胰島素瘤定位: 非侵入性:腹部超音波 (transabdominal ultrasound, AUS,敏感度低)、多偵測器電腦斷層 (multidetector CT, MDCT)、核磁共振 (MRI)。 侵入性/特殊檢查:內視鏡超音波 (endoscopic ultrasound, EUS,對胰頭部腫瘤敏感度高)、體抑素受體閃爍攝影 (Somatostatin Receptor Scintigraphy, SRS/OctreoScan,部分胰島素瘤有體抑素受體)、GLP-1受體影像 (如 68Ga-DOTATATE PET/CT 或 111In-exendin-4 SPECT/CT,對胰島素瘤敏感度高)。 選擇性動脈鈣劑刺激合併肝靜脈採樣 (Selective arterial calcium stimulation with hepatic venous sampling, ASVS):具侵入性,但定位準確率高,尤其適用於影像學陰性或多發性病灶。
NICTH 定位: 胸部/腹部/骨盆腔 CT 或 MRI,尋找原發腫瘤。
7. 鑑別診斷 (Differential Diagnosis)
血管迷走性昏厥 (Vasovagal syncope) 癲癇 (Seizure disorder) 腦血管意外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CVA) /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心律不整 (Cardiac arrhythmias) 焦慮症 (Anxiety disorder) / 恐慌發作 (Panic attack) 偏頭痛 (Migraine) 及先兆 (aura) 藥物副作用 (非低血糖相關) 甲狀腺功能異常 (如甲狀腺風暴) 嗜鉻細胞瘤 (Pheochromocytoma) 內耳疾病 (如梅尼爾氏症)
8. 治療 (Management)
目標: 迅速將血糖提升至安全範圍 (>70 mg/dL),緩解症狀,避免腦損傷。意識清楚且能安全吞嚥者: "Rule of 15" (15克法則): 給予 15-20 克 快速作用的單醣或雙醣 (fast-acting carbohydrate)。例如:葡萄糖錠 (glucose tablets) 3-4 顆 (每顆約4-5克)。 方糖 (sugar cubes) 3-4 顆。 含糖果汁或非低卡汽水 120-180 mL (約半杯至三分之二杯)。 蜂蜜或糖漿 1 湯匙 (約15 mL)。 硬糖果數顆 (需注意咀嚼吞嚥能力)。
等待 15 分鐘 。重新檢測血糖。 若血糖仍 < 70 mg/dL (3.9 mmol/L) 或症狀未改善,重複步驟1-3。
血糖回升後,若距離下一正餐時間超過 1 小時,應給予含複合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的點心 (如牛奶、蘇打餅乾夾起司、吐司夾蛋) 以維持血糖穩定,預防再次低血糖。 避免過量攝取: 以免造成反彈性高血糖。巧克力、冰淇淋等含脂肪較高,延緩糖分吸收,不適合作為急性低血糖的首選。
意識不清、無法吞嚥、抽搐或嚴重低血糖者 (需他人協助): 不可強行餵食,以免嗆到或吸入性肺炎。 院內處理: 靜脈注射葡萄糖 (Intravenous glucose): 首選: D50W (50% 葡萄糖水溶液) 20-50 mL (即10-25克葡萄糖) ,以每分鐘3-5 mL速度緩慢靜脈推注。若無D50W,可使用 D10W (10% 葡萄糖水溶液) 100-250 mL 快速靜脈滴注 (約10-15分鐘)。兒童劑量:D10W 2-5 mL/kg 或 D25W 1-2 mL/kg。 注射後5-10分鐘應復測血糖,若未達標可重複給予。 血糖穩定後,可能需持續輸注 D5W 或 D10W 以維持血糖,並積極尋找及處理低血糖原因。
院外或無法立即建立靜脈通路時: 升糖素 (Glucagon) 注射: 成人及體重 >25kg 兒童:1 mg,肌肉注射 (IM) 或皮下注射 (SC)。 體重 <25kg 兒童:0.5 mg。 作用機轉為促進肝醣分解,約10-15分鐘生效。對肝醣儲存耗盡者(如長期飢餓、慢性酒精中毒、嚴重肝病)效果差。 主要副作用:噁心、嘔吐 (約30%),應讓患者側臥以防吸入。 患者清醒後,一旦能安全吞嚥,仍需立即給予口服碳水化合物以補充肝醣並維持血糖。
監測與記錄: 處理後應密切監測血糖,記錄低血糖事件的細節。
找出並治療根本原因: 糖尿病患者: 教育 (Patient education): 是預防低血糖的基石。包括:識別低血糖症狀。 規律自我監測血糖 (SMBG),尤其是在高風險情況下(如運動前後、改變治療方案時、生病時)。 了解藥物作用時間、劑量調整原則。 飲食計畫:定時定量,均衡飲食,碳水化合物計算。 運動計畫:運動前後的血糖管理及飲食調整。 急性低血糖的自我處理。 隨身攜帶速效糖類及糖尿病識別卡。 告知家人、朋友、同事如何協助處理低血糖。
藥物調整 (Medication adjustment): 與醫師討論,個體化血糖目標 (HbA1c)。對於易發生嚴重低血糖、預期壽命有限、有重要共病或低血糖不自覺的患者,血糖目標可適度放寬。 優先選擇低血糖風險較低的降糖藥物(如 Metformin, DPP-4 inhibitors, GLP-1 receptor agonists, SGLT2 inhibitors)。 謹慎調整胰島素或SUs的劑量。考慮使用低血糖風險較低的胰島素類似物 (insulin analogs)。 對於有低血糖不自覺的患者,可考慮使用連續血糖監測系統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CGM),並短期放寬血糖控制,以助恢復自主神經警覺性。
生活方式調整: 避免空腹飲酒,規律作息。
非糖尿病患者: 胰島素瘤: 手術切除是首選且常能根治。無法手術或轉移者可考慮藥物治療(如 Diazoxide 抑制胰島素分泌、Octreotide/Lanreotide 體抑素類似物、Everolimus mTOR抑制劑、化療)。NICTH: 治療原發腫瘤(手術、化療、放療)。若腫瘤無法切除,可嘗試高劑量類固醇或生長激素。藥物引起: 停用或更換可疑藥物。荷爾蒙缺乏: 補充相應荷爾蒙(如皮質醇、甲狀腺素)。反應性低血糖: 飲食調整:少量多餐,避免精緻高糖食物,增加膳食纖維、蛋白質和脂肪攝取,以延緩碳水化合物吸收。 藥物:Acarbose (α-glucosidase inhibitor) 有時可嘗試,可延緩碳水化合物分解吸收。
減重手術後低血糖: 飲食調整(低碳水化合物、高纖維、少量多餐)。嚴重者可能需藥物(如Acarbose, Diazoxide, Octreotide)甚至手術(如部分胰臟切除,但效果不一且風險高)。
9. 特殊考量 (Special Considerations)
老年人 (Elderly): 低血糖風險較高(多重用藥、腎功能下降、認知障礙、營養不良)。 症狀常不典型(如僅表現為頭暈、虛弱、意識混亂),易被忽略或誤診。 低血糖後果更嚴重(跌倒、骨折、心血管事件)。 血糖控制目標應更個體化,避免過於嚴格。
住院病人 (Hospitalized patients): 醫院內低血糖不少見,與不良預後(住院時間延長、死亡率增加)相關。 常見原因:NPO(禁食)但未調整降糖藥、檢查前準備(清腸劑)、飲食改變、急性疾病影響、藥物調整。 需有標準化的低血糖處理流程。
低血糖與心血管風險 (Hypoglycemia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嚴重低血糖可引起交感神經興奮、炎症反應、內皮功能障礙、凝血異常、心律不整(如QT間期延長、心房顫動、室性心律不整),可能誘發心肌缺血、心肌梗塞、中風,甚至猝死。 在已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低血糖的危害更大。
駕駛與操作機械 (Driving and operating machinery): 應強烈建議患者在血糖未穩定或有低血糖風險時(尤其是有低血糖不自覺者),避免駕駛或操作危險機械。 許多國家對糖尿病患者駕駛有相關規定。
認知功能 (Cognitive function): 反覆嚴重低血糖可能對長期認知功能造成損害,尤其在兒童和老年人。
10. 台灣相關指引參考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 此指引對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定義、分類、風險因素、預防、以及急性處理和長期管理均有詳細的建議和流程圖。強調個體化血糖目標設定,並建議臨床醫師在選擇降糖藥物時,應將低血糖風險納入考量。台灣內分泌學會: 對於特定內分泌疾病(如胰島素瘤、腎上腺功能不全)引起的低血糖,其診斷與治療指引亦可供參考。臨床實踐上, 台灣醫師在處理低血糖時,會整合國際指引(如美國糖尿病學會ADA、歐洲糖尿病研究學會EASD的建議)與本土指引,並考量健保給付規範。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