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源性高胰島素血症 (Endogenous Hyperinsulinism)
內源性高胰島素血症 (Endogenous Hyperinsulinism)是一個重要的內分泌代謝異常,其核心特徵是在低血糖狀態下,身體仍不適當地分泌過多胰島素。
內源性高胰島素血症 (Endogenous Hyperinsulinism)
1. 定義與核心特徵
2. 病因 (Etiology)
胰島素瘤 (Insulinoma): 這是成人內源性高胰島素血症最常見的原因(約佔80-90%)。 絕大多數 (約90%) 為單發性、良性腺瘤,直徑通常小於2公分。 約10%為惡性,可能發生轉移。 約5-10%的胰島素瘤與 多發性內分泌腫瘤第一型 (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type 1, MEN1) 相關,這些病人可能同時或先後出現副甲狀腺功能亢進、腦下垂體腫瘤等。MEN1相關的胰島素瘤常為多發性。
非胰島素瘤性胰源性低血糖症 (Noninsulinoma Pancreatogenous Hypoglycemia Syndrome, NIPHS): 也稱為成人瀰漫性胰島細胞增生 (Nesidioblastosis) 或胰島細胞肥大。 特徵是胰島 β 細胞瀰漫性增生和肥大,導致胰島素過度分泌。 成人中相對罕見,臨床表現常為餐後低血糖。
胰島素自體免疫症候群 (Insulin Autoimmune Syndrome, IAS) / 平田病 (Hirata Disease): 因體內產生針對內源性胰島素的自體抗體 (insulin autoantibodies, IAA) 所致。 這些抗體會與胰島素結合,形成複合物。餐後胰島素大量釋放並與抗體結合,之後這些結合的胰島素可能不定期解離出來,導致延遲性低血糖。 血中總胰島素濃度極高,但游離胰島素濃度可能不穩定。 與特定 HLA 型別 (如 HLA-DR4) 相關,某些藥物 (如含硫氫基藥物:methimazole, captopril) 可能誘發。
功能性 β 細胞異常 (Functional β-cell disorders): 例如,某些個體在胃腸道手術後(如胃繞道手術)可能出現餐後晚期低血糖 (late postprandial hypoglycemia),與腸促胰素 (incretins, 如 GLP-1) 過度反應有關。
罕見基因突變: 某些基因突變可能導致胰島素分泌調節異常,例如與先天性高胰島素血症 (congenital hyperinsulinism) 相關的基因 ( ABCC8 ,KCNJ11 等),但這主要影響新生兒和兒童。成人中極為罕見。
3. 臨床表現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出現低血糖的症狀和體徵。 在症狀發作時,測得血漿葡萄糖濃度低下 (通常 < 55 mg/dL 或 3.0 mmol/L)。 給予葡萄糖後,症狀得到緩解。
自主神經症狀 (Autonomic/Neurogenic symptoms): 身體為應對低血糖而釋放反調節荷爾蒙(如腎上腺素)所致。交感神經興奮: 心悸、顫抖、焦慮、盜汗、臉色蒼白。副交感神經興奮: 飢餓感、噁心、嘔吐。
神經缺糖症狀 (Neuroglycopenic symptoms): 腦部缺乏葡萄糖供應所致。頭暈、虛弱、疲倦、視力模糊、複視。 認知功能障礙:注意力不集中、思考緩慢、混亂、判斷力下降。 行為改變:易怒、怪異行為、人格改變。 嚴重時:口齒不清、協調困難、局部神經學缺損、癲癇發作、意識喪失、昏迷,甚至死亡。
胰島素瘤: 症狀常在空腹 或運動後出現,因進食可暫時緩解症狀,病人可能因此體重增加。症狀可能間歇性發作,早期易被忽略或誤診。NIPHS 或餐後低血糖: 症狀通常在餐後2-4小時 出現。
4. 診斷 (Diagnosis)
生化學診斷 (Biochemical diagnosis): 72小時禁食試驗 (72-hour supervised fast): 這是診斷胰島素瘤等引起空腹低血糖的黃金標準。目的: 誘發低血糖,並在低血糖發生時同步檢測相關生化指標。流程: 病人住院,在嚴密監護下禁食(可飲水),每4-6小時監測血糖。當血糖 ≤ 60 mg/dL (3.3 mmol/L) 時,更頻繁監測(每1-2小時)。若出現低血糖症狀,立即抽血檢測血糖、胰島素、C-peptide、proinsulin,並給予葡萄糖。終止條件: 血糖 ≤ 45 mg/dL (2.5 mmol/L) 伴隨低血糖症狀。 血糖 < 55 mg/dL (3.0 mmol/L) 且病人出現明顯神經缺糖症狀。 完成72小時禁食。
陽性結果(支持內源性高胰島素血症,尤指胰島素瘤): 在低血糖發作時(血糖 < 55 mg/dL):血漿胰島素 ≥ 3 μU/mL (18 pmol/L) (使用高敏感度分析法)。血漿 C-peptide ≥ 0.6 ng/mL (0.2 nmol/L) 。血漿 proinsulin ≥ 5.0 pmol/L (或佔總胰島素免疫反應性物質的比例升高,如 >20-25%)。血漿 β-hydroxybutyrate (酮體) ≤ 2.7 mmol/L (胰島素會抑制酮體生成)。對升糖素刺激試驗有反應: 靜脈注射1mg升糖素後,血糖上升 > 25 mg/dL (1.4 mmol/L),提示肝醣儲存尚足,低血糖非因肝醣耗竭。血漿及尿液磺醯脲類 (sulfonylureas) 及美格列奈類 (meglitinides) 藥物篩檢為陰性 (排除藥物盜用)。
混合餐試驗 (Mixed-meal test): 用於評估餐後低血糖,尤其懷疑 NIPHS 或胃繞道手術後低血糖時。在進食標準混合餐後,連續監測血糖、胰島素、C-peptide。
胰島素自體免疫症候群 (IAS) 的診斷: 檢測血清中胰島素自體抗體 (IAA)。 血漿總胰島素濃度極高 (常 >100 μU/mL,甚至 >1000 μU/mL),C-peptide 也高。
定位診斷 (Localization studies): 一旦生化學診斷確立為胰島素瘤或懷疑有局灶性病變時,需進行影像學定位。非侵入性檢查: 多偵測器電腦斷層掃描 (Multidetector CT, MDCT) 伴胰臟灌注顯影: 首選之一,對偵測1-2公分以上的胰島素瘤敏感度約70-80%。核磁共振 (MRI): 敏感度與CT相似或稍高,尤其在對比劑過敏或需避免輻射時。體抑素受體閃爍攝影 (Somatostatin Receptor Scintigraphy, SRS) / Octreoscan (如 Indium-111 pentetreotide): 約50-60%的胰島素瘤表現體抑素受體。PET/CT (如 68Ga-DOTATATE) 敏感度更高。GLP-1 受體影像 (GLP-1 receptor imaging): 如 68Ga-Exendin-4 PET/CT,對胰島素瘤有非常高的敏感度和特異性,因為胰島素瘤通常高度表現 GLP-1 受體。
侵入性檢查 (當非侵入性檢查無法定位或結果不確定時): 內視鏡超音波 (Endoscopic Ultrasound, EUS): 對於胰頭部、頸部、體部的小腫瘤(<2cm)有很高的敏感度 (80-95%),並可進行細針抽吸 (FNA)。對胰尾部腫瘤敏感度稍低。選擇性動脈內鈣劑刺激合併肝靜脈取樣 (Selective Arterial Calcium Stimulation with Hepatic Venous Sampling, SACST-HVS): 當影像學檢查陰性時,此為區域定位的金標準。將鈣劑(胰島素分泌刺激物)選擇性注入供應胰臟不同區域的動脈,同時從肝靜脈採集血液樣本檢測胰島素濃度。胰島素顯著升高提示腫瘤位於該動脈供應區域。
5. 鑑別診斷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Hypoglycemia)
外源性藥物導致的低血糖 (Factitious or accidental hypoglycemia): 外源性胰島素注射: 血漿胰島素高,但 C-peptide 和 proinsulin 被內源性分泌抑制而低下。磺醯脲類或美格列奈類藥物: 血漿胰島素、C-peptide、proinsulin 皆高,需靠藥物篩檢來區分。
非胰島細胞腫瘤性低血糖 (Non-Islet Cell Tumor Hypoglycemia, NICTH): 通常由大型間質細胞瘤或上皮細胞瘤分泌過多 IGF-2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2) 或其前驅物 ("big" IGF-2) 所致。特點:血漿胰島素、C-peptide、proinsulin 皆被抑制而低下。
嚴重器官衰竭: 晚期肝衰竭(糖質新生和肝醣儲存受損)、腎衰竭(胰島素清除下降、糖質新生受損)、嚴重心衰竭。敗血症 (Sepsis): 增加葡萄糖利用,抑制糖質新生。內分泌腺體功能不足: 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 (Addison's disease):皮質醇缺乏。 腦下垂體功能低下:生長激素或 ACTH 缺乏。
酒精性低血糖: 酒精抑制糖質新生,尤其在空腹或營養不良時。營養不良/飢餓狀態。 運動後低血糖 (Post-exercise hypoglycemia)。
6. 治療 (Treatment)
急性低血糖處理: 意識清楚者:口服15-20克快速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如葡萄糖片、果汁、糖果)。 意識不清或無法口服者:靜脈注射葡萄糖 (25-50 mL 的 50% 葡萄糖溶液),之後持續輸注5-10%葡萄糖溶液維持血糖。肌肉或皮下注射升糖素 (Glucagon) 1mg (若肝醣儲存足夠)。
胰島素瘤 (Insulinoma): 手術切除 (Surgical resection): 是良性胰島素瘤的首選治癒性療法。術前精確的定位非常重要。 可採用傳統開腹手術或腹腔鏡手術 (laparoscopic surgery),後者恢復較快。 術中超音波 (Intraoperative ultrasound) 可協助定位和確認完全切除。 術中快速胰島素檢測或持續血糖監測可輔助判斷腫瘤是否完全切除。
藥物治療 (適用於無法手術、手術失敗、惡性轉移或等待手術期間): Diazoxide: 直接作用於胰島 β 細胞的ATP敏感性鉀離子通道,抑制胰島素分泌。副作用包括水腫、鈉水滯留、多毛症、高尿酸血症、噁心。常需併用利尿劑。體抑素類似物 (Somatostatin analogs): 如 Octreotide、Lanreotide。可抑制胰島素分泌,但僅對部分 (約50-60%) 表現體抑素受體的胰島素瘤有效。長效劑型可每月注射。Everolimus (mTOR抑制劑): 用於治療進展性、無法切除或轉移性的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 (包括惡性胰島素瘤)。Sunitinib (酪胺酸激酶抑制劑): 也用於治療進展性、無法切除或轉移性的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化學治療: 對於惡性轉移性胰島素瘤,可考慮以 Streptozocin 為基礎的化療方案 (如合併 Doxorubicin 或 5-Fluorouracil)。
其他治療: 肝轉移的局部治療,如射頻燒灼 (RFA)、經動脈化療栓塞 (TACE)。
NIPHS / 成人瀰漫性胰島細胞增生: 飲食調整: 少量多餐,避免高升糖指數的碳水化合物,增加蛋白質和纖維攝取。藥物治療: Diazoxide、Octreotide 可能有效。Acarbose (α-glucosidase inhibitor) 可延緩碳水化合物吸收。手術治療: 若藥物和飲食治療無效且症狀嚴重,可考慮梯度性胰臟部分切除術 (graded partial pancreatectomy) ,但定位困難,手術範圍不易掌握,復發率高,且可能導致術後糖尿病或胰外分泌功能不足。
胰島素自體免疫症候群 (IAS): 飲食調整: 少量多餐,避免誘發低血糖的食物。藥物治療: 糖皮質類固醇 (Corticosteroids): 如 Prednisolone,可抑制抗體產生,是主要治療方法。其他免疫抑制劑 (如 Azathioprine, Mycophenolate mofetil) 可用於類固醇無效或需長期治療者。 Acarbose 可能有助於減少餐後血糖波動。
多數 IAS 病程為自限性,數月至數年後抗體可能消失,但部分病人症狀嚴重或持續,需要積極治療。
7. 預後 (Prognosis)
良性胰島素瘤: 手術成功切除後,治癒率超過90%,預後良好。惡性胰島素瘤: 預後取決於腫瘤分期、是否有轉移以及對治療的反應。五年存活率差異較大,通常較差。NIPHS: 治療具挑戰性,部分病人可能持續有症狀。IAS: 多數預後良好,可能自發緩解。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