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13-9-20-Hp: 急性胰臟炎(acute pancreatitis)

對於膽結石引發之急性胰臟炎(acute pancreatitis),下列何者為最重要的治療?

A. 抗生素

B. 內視鏡逆行性膽管造影術(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graphy)確認是否有總膽管結石,若有則進行內視鏡取石

C. 積極的靜脈輸液

D. 鼻胃管引流


點此顯示/隱藏答案與詳解

我們來詳細分析這道關於膽結石引發急性胰臟炎治療的題目。

【題目重述與初步分析】

  • 題目: 對於膽結石引發之急性胰臟炎(acute pancreatitis),下列何者為最重要的治療?

    • (A) 抗生素

    • (B) 內視鏡逆行性膽管造影術(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graphy)確認是否有總膽管結石,若有則進行內視鏡取石

    • (C) 積極的靜脈輸液

    • (D) 鼻胃管引流

  • 題型: 疾病治療(急性胰臟炎)。

  • 題幹關鍵: "膽結石引發之急性胰臟炎"、"最重要的治療"。這意味著我們要找出在急性胰臟炎初期,對病情穩定和預後改善最關鍵的普適性措施。

  • 台灣本土考量: 膽結石是台灣急性胰臟炎最常見的病因之一,其處理原則與國際指引接軌。

【正確答案標示與詳盡解析】

  • 正確答案:(C) 積極的靜脈輸液

  • 解釋為何正確:

    • 急性胰臟炎的病生理特點是胰酶被不當活化導致胰臟自身消化、發炎反應,進而可能引起全身性發炎反應症候群 (SIRS) 和多重器官功能障礙。在此過程中,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液體滲漏至第三間隙 (third spacing),導致有效循環血容量不足、血液濃縮 (hemoconcentration) 和組織灌流下降,這些都是胰臟壞死和病情惡化的重要危險因子。

    • 積極的靜脈輸液 (Aggressive intravenous hydration) 是急性胰臟炎初期治療的基石,尤其是在發病後的最初 12-24 小時內。其主要目標是:

      1. 恢復並維持血管內容積: 改善全身及胰臟的微循環灌流。

      2. 減少血液濃縮: Hct (血比容) 的下降與較佳預後相關。

      3. 預防或減輕胰臟壞死: 充足的灌流有助於限制胰臟損傷的範圍。

      4. 降低SIRS和器官衰竭的風險。

    • 國際指引(如 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 (ACG) 2013 年指引、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ancreatology/American Pancreatic Association (IAP/APA) 2013 年指引)均強調早期積極輸液的重要性。建議使用晶體溶液 (crystalloid solution),特別是 Lactated Ringer's solution 可能優於 Normal Saline,因其可減少SIRS的發生。輸液速率通常建議為 5-10 mL/kg/hr,或在最初 24 小時給予 250-500 mL/hr,並根據病人的血行動力學狀態、尿量 (目標 >0.5-1 mL/kg/hr)、BUN、Hct 等指標進行調整。

    • 因此,對於所有急性胰臟炎患者,無論病因,積極的靜脈輸液都是初期最重要且優先的治療措施。

【錯誤選項分析】

  • (A) 抗生素:

    • 為何錯誤: 對於非感染性的急性胰臟炎,目前國際指引不建議常規預防性使用抗生素。預防性抗生素並不能降低胰臟壞死感染的機率,也不能改善死亡率,反而可能增加抗藥性菌株的風險或導致其他副作用 (如 Clostridioides difficile 感染)。

    • 何時可能為真: 僅在以下情況下考慮使用抗生素:

      1. 確診或高度懷疑胰臟壞死合併感染 (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 通常在發病 7-10 天後,病人出現持續發燒、白血球增高、或影像學(如CT)提示氣體存在於壞死組織中。此時應使用能穿透胰臟壞死組織的廣效抗生素 (如 carbapenems, quinolones + metronidazole)。

      2. 合併胰外感染: 如急性膽管炎、肺炎、泌尿道感染等。

  • (B) 內視鏡逆行性膽管造影術(ERCP)確認是否有總膽管結石,若有則進行內視鏡取石:

    • 為何錯誤: 雖然此題為膽結石引發之急性胰臟炎,但 ERCP 並非所有這類病人的"最重要"或"首要"治療。其重要性次於初期的支持性治療(如輸液)。

    • 何時可能為真(或早期執行):

      1. 合併急性膽管炎 (acute cholangitis): 表現為 Charcot's triad (發燒、右上腹痛、黃疸) 或 Reynolds' pentad (Charcot's triad + 休克、意識改變)。此時應在 24-48 小時內緊急進行 ERCP以解除膽道阻塞,引流膽汁。

      2. 持續性膽道阻塞的證據: 如血清膽紅素持續上升或居高不下,影像學顯示總膽管擴張伴結石嵌塞。此時建議在 72 小時內早期進行 ERCP

      3. 預測為重度膽石性胰臟炎但無膽管炎: 早期 ERCP 的角色仍有爭議,但部分指引建議可考慮。

      • 對於沒有上述情況的輕中度膽石性胰臟炎患者,不建議常規早期 (入院24-48小時內) 進行 ERCP,因其本身有誘發或加重胰臟炎的風險。通常是在胰臟炎緩解後,於同次住院期間或出院前進行膽囊切除術 (cholecystectomy) 以預防復發,術中或術前可評估是否需要處理總膽管結石 (如術中膽道攝影、MRCP 或 ERCP)。

  • (D) 鼻胃管引流:

    • 為何錯誤: 對於輕度至中度的急性胰臟炎患者,不建議常規放置鼻胃管 (NG tube) 進行胃腸減壓。過去認為可以讓胰臟「休息」,但研究顯示並無益處,反而可能增加病人不適。

    • 何時可能為真: 僅在病人有以下情況時考慮使用:

      1. 頑固性噁心、嘔吐。

      2. 腹脹伴有腸麻痺 (ileus) 或胃出口阻塞。

      3. 嚴重胰臟炎導致腸功能障礙,影響腸道營養給予時。

【核心概念與考試重點提煉】

  • 核心知識點:

    1. 早期積極靜脈輸液是急性胰臟炎初期治療的重中之重,旨在維持組織灌流,減少併發症。

    2. 膽石性胰臟炎中,ERCP 的時機取決於是否合併膽管炎或持續性膽道阻塞。

    3. 非感染性急性胰臟炎不常規使用預防性抗生素。

    4. 鼻胃管引流並非急性胰臟炎的常規治療。

  • 高頻考點:

    • 急性胰臟炎的診斷標準 (需符合以下三項中至少兩項:1. 符合特徵的腹痛;2. 血清澱粉酶 (amylase) 或脂肪酶 (lipase) 升高 ≥ 正常上限3倍;3. 影像學證據)。

    • 急性胰臟炎的病因 (膽結石、酒精為最常見)。

    • 急性胰臟炎的嚴重度評估系統 (如 Ranson's criteria, APACHE II, BISAP score, CT severity index (Balthazar score)) 及其臨床意義。

    • 急性胰臟炎的併發症 (局部:如胰臟假性囊腫、胰臟壞死、膿瘍;全身:如 ARDS, AKI, SIRS)。

    • ERCP 在膽石性胰臟炎中的適應症與時機。

    • 急性胰臟炎的營養支持原則 (早期腸道營養優於全靜脈營養)。

  • 預測延伸問題:

    • 急性胰臟炎患者,何時應開始腸道營養?首選途徑為何?

    • Ranson's criteria 包含哪些項目?入院時和入院後48小時各評估哪些?

    • 若膽石性胰臟炎患者合併膽管炎,ERCP 應在多久內執行?

    • 急性胰臟炎患者出現胰臟壞死合併感染,應選擇何種抗生素?

【相關知識擴展與整合】

  • 本題屬於消化內科範疇。急性胰臟炎的處理需多方面考量,包括液體復甦、疼痛控制、營養支持、病因治療及併發症處理。

  • 理解胰臟外分泌功能與膽道系統的解剖生理關係,有助於理解膽石性胰臟炎的發生機制 (如總膽管遠端阻塞,乏特氏壺腹壓力增高等)。

  • 輸液治療不僅對胰臟炎重要,對許多急重症 (如敗血症、燒傷) 也是初期關鍵處置。

【學習與記憶輔助】

  • 急性胰臟炎初期治療三大支柱可簡記為 "FPN"

    • Fluid resuscitation (積極輸液)

    • Pain control (疼痛控制)

    • Nutrition (營養支持,早期考慮)

    • (當然還有 NPO,但 FPN 更強調積極作為)

  • 對於膽石性胰臟炎的 ERCP 時機,可以記住:「有炎(膽管炎)則急,有塞(持續阻塞)則早,無炎無塞則緩。」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