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臟炎 (Acute Pancreatitis)
我們來詳細介紹「急性胰臟炎 (Acute Pancreatitis)」。這是一個重要的內科急症,理解其病因、診斷與治療至關重要。
急性胰臟炎 (Acute Pancreatitis)
1. 定義 (Definition)
2. 流行病學 (Epidemiology)
3. 病因 (Etiology)
膽結石 (Gallstones): 膽結石掉落至總膽管末端,阻塞了胰管和膽管的共同開口 (ampulla of Vater),導致膽汁逆流或胰液引流不暢,進而活化胰酶。這是台灣最常見的病因之一。酒精 (Alcohol): 長期或大量飲酒是另一主要原因。酒精可能透過多種機制損傷胰腺細胞,包括增加胰酶分泌、改變胰液黏稠度、產生毒性代謝物(如乙醛)、促進胰酶早期活化等。
高三酸甘油酯血症 (Hypertriglyceridemia): 通常在三酸甘油酯 (Triglyceride, TG) > 1000 mg/dL 時風險顯著增加。游離脂肪酸對胰腺有直接毒性。藥物引起 (Drug-induced): 多種藥物被報導與急性胰臟炎相關,如 Azathioprine, 6-Mercaptopurine, Didanosine, Valproic acid, Thiazide diuretics, Sulfonamides, Tetracyclines, Estrogens 等。通常為特異體質反應 (idiosyncratic reaction)。醫源性 (Iatrogenic): 如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 (ERCP) 後,發生率約 3-10%。腹部外傷 (Abdominal trauma): 穿刺傷或鈍挫傷。胰臟腫瘤 (Pancreatic tumors): 阻塞胰管。感染 (Infections): 如腮腺炎病毒 (Mumps virus)、克沙奇病毒 (Coxsackievirus)、巨細胞病毒 (CMV)、蛔蟲感染等。高血鈣症 (Hypercalcemia): 可能促進胰酶活化。自體免疫性胰臟炎 (Autoimmune pancreatitis): IgG4 相關疾病的一部分。遺傳性胰臟炎 (Hereditary pancreatitis): 如 PRSS1, SPINK1, CFTR 基因突變。胰管構造異常 (Anatomic abnormalities): 如胰管分裂 (pancreas divisum)、十二指腸旁憩室 (periampullary diverticulum)。毒素/毒物 (Toxins/Venoms): 如蠍子螫傷、有機磷中毒。不明原因 (Idiopathic): 約 10-20% 的病人找不到明確病因。
4. 病理生理學 (Pathophysiology)
酶原早期活化: 胰蛋白酶原 (trypsinogen) 在胰腺腺泡細胞 (acinar cell) 內被過早活化為胰蛋白酶 (trypsin)。活化級聯反應: 活化的胰蛋白酶進一步活化其他胰酶,如糜蛋白酶原 (chymotrypsinogen)、彈性蛋白酶原 (proelastase)、磷脂酶A2原 (prophospholipase A2) 等。自身消化與組織損傷: 活化的酶類開始消化胰臟自身組織及周圍脂肪組織,導致細胞損傷、壞死和發炎。發炎介質釋放: 受損的胰腺細胞釋放大量細胞激素 (cytokines, 如 TNF-α, IL-1β, IL-6)、趨化因子 (chemokines) 及其他發炎介質。局部與全身反應: 局部: 胰臟水腫、微血管通透性增加、白血球浸潤、出血、壞死。全身: 若發炎反應失控,可導致 SIRS,進而影響遠端器官功能,如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ARDS)、急性腎損傷 (AKI)、心血管功能不全等。
5. 臨床表現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腹痛 (Abdominal pain): 最主要且最常見的症狀 (90-95%)。位置: 通常位於上腹部 (epigastric area),可放射至背部 (radiating to the back) 或左脅。性質: 突發性、持續性、劇烈鈍痛或鑽刺痛。加劇/緩解因素: 彎腰或屈膝抱胸可稍緩解,進食後可能加劇。
噁心、嘔吐 (Nausea and vomiting): 非常常見,嘔吐後腹痛通常不能緩解。腹脹 (Abdominal distension): 可能因腸麻痺 (ileus) 或腹水引起。發燒 (Fever): 通常為低至中度發燒。高燒可能提示感染性併發症。心搏過速 (Tachycardia) 和低血壓 (Hypotension): 可能因疼痛、脫水、SIRS 或出血引起。黃疸 (Jaundice): 若膽道阻塞(如膽總管結石)或肝功能受損時可能出現。理學檢查發現: 上腹部壓痛,可伴有反彈痛和腹肌強直 (guarding)。 腸鳴音減少或消失 (paralytic ileus)。 Cullen's sign: 肚臍周圍皮膚瘀青(少見,提示腹腔內出血,預後差)。Grey Turner's sign: 腰窩或脅腹部皮膚瘀青(少見,提示後腹腔出血,預後差)。皮下脂肪壞死結節 (subcutaneous fat necrosis)(罕見)。
6. 診斷 (Diagnosis)
符合急性胰臟炎特徵的腹痛 (急性發作、持續性、劇烈的上腹痛,常放射至背部)。血清澱粉酶 (amylase) 及/或脂肪酶 (lipase) 濃度升高至少正常上限的三倍。 Lipase 通常比 amylase 更具特異性和敏感性,且升高持續時間更長。Amylase 也可能因其他疾病升高(如唾液腺疾病、腸阻塞、腎衰竭等)。
影像學檢查顯示符合急性胰臟炎的特徵 (如腹部超音波、對比增強型電腦斷層 (CECT)、磁振造影 (MRI))。
胰酶: Amylase, Lipase (Lipase 更佳)。發炎指標: 白血球計數 (WBC count):常升高。 C-反應蛋白 (CRP):升高,可作為嚴重程度和預後指標,通常在發病 48-72 小時後評估較有意義。
肝功能檢查 (LFTs): ALT > 150 U/L (或正常上限3倍) 高度提示膽源性胰臟炎。 Bilirubin, ALP, GGT 可能因膽道阻塞而升高。
腎功能與電解質: BUN, Creatinine:評估腎功能及脫水程度。BUN 升高是早期預後不良指標。 鈣離子 (Calcium):可能降低 (低血鈣症),因皂化反應消耗鈣離子或白蛋白降低。嚴重低血鈣預後差。
血糖 (Glucose): 可能升高,因胰島細胞功能受損或壓力反應。乳酸脫氫酶 (LDH): 升高提示細胞壞死。三酸甘油酯 (Triglyceride): 若懷疑高三酸甘油酯血症引起,應檢測。血比容 (Hematocrit, Hct): 早期血液濃縮 (hemoconcentration) 提示體液流失嚴重,是預後不良指標。
腹部超音波 (Abdominal ultrasound): 首選的初步影像檢查,尤其用於評估膽囊結石和膽管擴張。 可見胰臟腫大、周圍積液,但常因腸氣干擾而視野不清。
對比增強型電腦斷層 (Contrast-enhanced CT, CECT): 並非所有病人都需要立即做CT。 適應症: 診斷不確定時、臨床懷疑嚴重胰臟炎 (發病 48-72 小時後進行以評估壞死程度更佳)、臨床惡化或出現併發症時。可評估胰臟發炎程度、壞死範圍 (pancreatic necrosis)、胰周積液、血管併發症等。 Balthazar CT 嚴重度指數 (CT severity index, CTSI) 可用於評估嚴重度。
磁振造影 (MRI) / 磁振膽胰管攝影 (MRCP): 對軟組織對比度佳,可清楚顯示胰管和膽管系統,尤其適用於懷疑膽總管結石但超音波未發現,或對CT顯影劑過敏的病人。 評估胰臟壞死和液體積聚方面與CT相當。
胸部X光: 可評估是否有胸腔積液 (pleural effusion,常為左側) 或 ARDS 表現。
7. 嚴重度評估 (Severity Assessment)
輕度 (Mild acute pancreatitis): 無器官衰竭,無局部或全身併發症。通常一週內緩解。中重度 (Moderately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有短暫性器官衰竭 (<48小時) 及/或局部或全身併發症。重度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持續性器官衰竭 (>48小時)。死亡率高。
臨床評估: 年齡、共病症、肥胖 (BMI > 30 kg/m ²)。全身性發炎反應症候群 (SIRS) 的有無: 符合以下 ≥2 項: 體溫 <36°C 或 >38°C 心率 >90 次/分 呼吸速率 >20 次/分 或 PaCO2 <32 mmHg WBC <4000/mm³ 或 >12000/mm³ 或 >10% band forms
入院時即有 SIRS 或持續 SIRS 提示預後較差。
實驗室指標: BUN: 入院時升高或 24 小時內持續上升是預後不良指標。Hematocrit: 入院時 >44% 或輸液後仍未下降提示血液濃縮,預後差。Creatinine: 升高提示腎功能受損。CRP: 發病 48-72 小時後 >150 mg/L 提示可能為重症。
評分系統: Ranson's criteria: 較早的評分系統,需收集入院時及 48 小時後的數據,操作較繁瑣,對早期預測價值有限。APACHE II (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II): 通用於 ICU 的評分系統,較複雜,但預測價值較好。BISAP score (Bedside Index of Severity in Acute Pancreatitis): 較簡便,入院 24 小時內評估,包含 5 個指標 (BUN >25 mg/dL, Impaired mental status, SIRS, Age >60 years, Pleural effusion)。每項1分,≥3分提示重症風險增加。CT severity index (CTSI) / Balthazar score: 根據CT影像評估胰臟發炎及壞死程度,壞死範圍越大,分數越高,預後越差。通常在發病 72 小時後評估較準確。
8. 治療 (Management)
A. 支持性治療 (Supportive Care) - 核心 積極的靜脈輸液 (Aggressive intravenous fluid resuscitation): 目標: 維持足夠的組織灌流,改善微循環,減少胰臟缺血壞死和全身併發症。時機: 早期 (尤其前 12-24 小時) 最為關鍵。液體種類: 通常使用晶體溶液 (crystalloids),如 Lactated Ringer's solution 可能優於 Normal Saline (可減少高氯性酸中毒及SIRS風險)。輸液速率與量: 目標導向治療,根據心率、血壓、尿量 (目標 >0.5-1 mL/kg/hr)、BUN、Hct 等指標調整。一般建議早期給予 5-10 mL/kg/hr,總量在前 24 小時可能達 2500-4000 mL 或更多,但需注意心肺功能不佳者可能發生輸液過量。
試題:D113-9-20
疼痛控制 (Pain control): 給予足夠的止痛劑,如鴉片類藥物 (opioids,如 morphine, meperidine, fentanyl)。傳統認為 morphine 可能引起 Oddi 括約肌收縮,但臨床證據顯示其對胰臟炎病程無明顯不良影響,仍可使用。Meperidine 因其代謝物 (normeperidine) 可能導致中樞神經毒性,尤其在腎功能不全者,較不建議長期或大劑量使用。病人自控式止痛 (PCA) 也是一種選擇。
腸道休息與營養支持 (Bowel rest and Nutritional support): 傳統觀念: 早期禁食 (NPO) 以減少胰臟刺激。目前觀念: 輕度胰臟炎: 若噁心嘔吐改善、腹痛減輕,可早期 (24-48小時內) 嘗試經口進食低脂軟質飲食。中重度至重度胰臟炎: 若無法在數日內經口進食,應考慮早期 (24-72小時內) 開始腸道營養 (enteral nutrition, EN) 而非全靜脈營養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腸道營養 (EN): 優先選擇。可經鼻胃管或鼻腸管給予。EN 有助於維持腸道黏膜屏障完整性、減少細菌移位、降低感染併發症和死亡率。全靜脈營養 (TPN): 僅在腸道營養不可行或無法耐受時考慮 (如嚴重腸麻痺、腸道缺血)。TPN 相關併發症較多 (如導管相關感染、高血糖、肝功能異常)。
監測 (Monitoring): 密切監測生命徵象、尿量、血氧飽和度。 定期追蹤實驗室數據 (CBC, BUN, Cr, electrolytes, glucose, LFTs, CRP, Hct)。 警惕器官衰竭的早期徵兆。
B. 針對病因的治療 膽源性胰臟炎 (Gallstone pancreatitis): 若合併急性膽管炎 (cholangitis) 或膽道阻塞 (黃疸、膽管擴張),應在 24-48 小時內考慮行 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 (ERCP) 併乳頭切開術 (sphincterotomy) 及取石術 。對於無膽管炎或持續膽道阻塞的膽源性胰臟炎,ERCP 的時機尚有爭議,但通常不建議常規早期ERCP。 病情穩定後,應在同次住院或出院後短期內行 膽囊切除術 (cholecystectomy) ,以預防復發。
高三酸甘油酯血症性胰臟炎 (Hypertriglyceridemic pancreatitis): 治療目標是快速降低 TG 濃度至 <500 mg/dL。 方法包括:禁食、靜脈輸液、胰島素輸注 (即使血糖不高,胰島素可活化脂蛋白脂酶)、血漿置換術 (plasmapheresis) 或血液灌流 (hemoperfusion) (用於重症或對保守治療反應不佳者)、heparin (有爭議,可能增加出血風險)。 長期需控制血脂,使用降血脂藥物 (如 fibrates)、飲食控制、戒酒。
酒精性胰臟炎: 戒酒是唯一有效的預防復發措施。藥物引起: 停用可疑藥物。
C. 抗生素使用 預防性抗生素 (Prophylactic antibiotics): 不建議 常規用於輕度或無菌性壞死性胰臟炎,因未能證實可改善預後,反而可能增加抗藥性菌株風險。治療性抗生素: 當懷疑或證實有胰臟或胰外感染時 (如感染性壞死、膽管炎、肺炎、導管相關感染),應給予廣效性抗生素。感染性胰臟壞死 (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 是重症胰臟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若臨床高度懷疑 (如持續發燒、白血球升高、病情惡化),可考慮 CT 導引下細針抽吸 (FNA) 進行革蘭氏染色和細菌培養,以指導抗生素選擇。 常用的抗生素需能穿透胰臟組織,如 Carbapenems (Imipenem, Meropenem), Quinolones + Metronidazole, Cephalosporins (3rd/4th generation) + Metronidazole。
D. 重症胰臟炎的處理 通常需入住加護病房 (ICU) 密切監測和支持器官功能。 可能需要呼吸器支持 (ARDS)、升壓劑 (休克)、血液透析 (AKI)。 處理感染性壞死:除了抗生素,可能需要引流 (經皮或內視鏡) 或手術清創 (necrosectomy,通常延遲至壞死組織界線分明後,約發病4週後,優先考慮微創方式)。
9. 併發症 (Complications)
A. 局部併發症 (Local Complications) (根據 2012 Revised Atlanta Classification)急性胰周積液 (Acute peripancreatic fluid collection, APFC): 發生於間質水腫性胰臟炎 (interstitial edematous pancreatitis) 發病 4 週內。 無明確包壁 (capsule/wall) 的均質液體積聚。 多數可自行吸收,若無症狀或感染,不需處理。
胰臟偽囊腫 (Pancreatic pseudocyst): 發生於間質水腫性胰臟炎發病 4 週後。 由富含澱粉酶的液體積聚形成,有明確的纖維或肉芽組織包壁,但無上皮襯裡。 若持續存在、增大、有症狀 (疼痛、阻塞) 或發生併發症 (感染、出血、破裂),則需引流 (內視鏡、經皮或手術)。
急性壞死性積液 (Acute necrotic collection, ANC): 發生於壞死性胰臟炎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 發病 4 週內。 含有不同比例的液體和壞死組織 (固體成分),無明確包壁。 可能無菌或感染。
包裹性壞死 (Walled-off necrosis, WON): 發生於壞死性胰臟炎發病 4 週後。 壞死組織和液體被一層成熟的發炎包壁所包裹。 是 ANC 的後續發展。若有症狀或感染,需引流或清創。
感染性胰臟壞死 (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 胰臟或胰周壞死組織發生細菌或黴菌感染。 是重症胰臟炎死亡的主要原因。需抗生素治療,常需引流或手術清創。
胰管破裂 (Pancreatic duct disruption): 可導致胰臟腹水 (pancreatic ascites) 或胰臟胸水 (pancreatic pleural effusion)。血管併發症: 假性動脈瘤 (Pseudoaneurysm):脾動脈、胃十二指腸動脈等,破裂可致大出血。 靜脈栓塞 (Venous thrombosis):脾靜脈、門靜脈、腸繫膜上靜脈栓塞,可導致門脈高壓、胃食道靜脈曲張。
消化道阻塞: 偽囊腫或發炎組織壓迫胃、十二指腸或大腸。
B. 全身性併發症 (Systemic Complications) 器官衰竭: 呼吸系統: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ARDS)、肺不張、胸腔積液。心血管系統: 休克、心律不整、心肌抑制。腎臟系統: 急性腎損傷 (AKI),可能需透析。
代謝紊亂: 低血鈣症 (Hypocalcemia) 高血糖症 (Hyperglycemia),甚至糖尿病酮酸中毒 (DKA) 低白蛋白血症 (Hypoalbuminemia)
瀰漫性血管內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胰性腦病 (Pancreatic encephalopathy) (罕見)
10. 預後 (Prognosis)
輕度急性胰臟炎: 預後良好,死亡率 <1%。多數病人在一週內恢復。重度急性胰臟炎: 預後較差。若為無菌性壞死 (sterile necrosis),死亡率約 5-10%。 若為感染性壞死 (infected necrosis),死亡率可高達 20-30% 或更高,即使經過積極治療。 發生器官衰竭者,死亡率顯著增加。持續性器官衰竭是預後不良的最重要指標。
復發風險:膽源性胰臟炎若未切除膽囊,復發率高。酒精性胰臟炎若持續飲酒,也易復發。反覆發作可能導致慢性胰臟炎。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