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潰瘍(Peptic Ulcer Disease)
歷屆考題:
我們來詳細介紹
免責聲明: 本網站內容僅供醫學知識學習與考試準備之用,絕不可取代真實臨床情境下的專業判斷,亦不可用於指導真實病患的治療。
消化性潰瘍 (Peptic Ulcer Disease, PUD)
1. 定義 (Definition)
2. 流行病學 (Epidemiology)
PUD 是全球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傳統上,十二指腸潰瘍 (Duodenal Ulcer, DU) 的發生率高於胃潰瘍 (Gastric Ulcer, GU),約為 2-4:1。 近年來,由於幽門螺旋桿菌 (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 感染率的下降以及非類固醇消炎藥 (NSAIDs) 使用的增加,GU 的相對比例有上升趨勢。 台灣情況: 台灣過去 H. pylori 的盛行率相當高,因此 PUD 的患者也較多。隨著公衛條件改善、篩檢與根除治療的推廣,H. pylori 相關 PUD 的盛行率已逐年下降。然而,因人口老化及心血管疾病預防需求,NSAIDs (包括低劑量阿斯匹靈) 的使用增加,使得 NSAID 相關潰瘍仍是重要的臨床問題。
3. 病因與危險因子 (Etiology and Risk Factors)
主要原因 (佔 >90% 的病例): 幽門螺旋桿菌 (H. pylori) 感染: 這是 PUD 最常見的原因,尤其在 DU 患者中比例更高。 H. pylori 可引起慢性胃炎,破壞黏膜屏障,改變胃酸分泌。
非類固醇消炎藥 (NSAIDs) 使用: 包括阿斯匹靈 (aspirin),即使是低劑量的心血管保護用阿斯匹靈。 NSAIDs 抑制前列腺素 (prostaglandins) 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對胃黏膜有保護作用。 風險與劑量、使用時間長短、藥物種類 (非選擇性 COX 抑制劑風險高於 COX-2 選擇性抑制劑) 有關。
其他較少見原因或加重因子: Zollinger-Ellison 症候群 (ZES): 罕見,因胃泌素瘤 (gastrinoma) 過度分泌胃泌素,導致胃酸大量分泌,常引起多發性、難治性潰瘍,潰瘍位置可能不典型 (如十二指腸遠端或空腸)。嚴重生理壓力 (Stress ulcers): 如嚴重燒傷 (Curling's ulcer)、顱腦損傷 (Cushing's ulcer)、敗血症、呼吸衰竭需使用呼吸器、重大手術後等。主要發生在住院的重症病人。抽菸: 增加 PUD 風險、延緩潰瘍癒合、增加復發率及併發症風險。酗酒: 過量飲酒可直接損傷胃黏膜,但其作為 PUD 的獨立致病因子證據較弱,常與 H. pylori 或 NSAIDs 協同作用。其他藥物: Corticosteroids (皮質類固醇):單獨使用時風險增加不明顯,但若與 NSAIDs 並用,則顯著增加潰瘍風險。 Bisphosphonates, Potassium chloride,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如 5-FU)。
罕見感染: 如 Cytomegalovirus (CMV), Herpes Simplex Virus (HSV) (常見於免疫功能低下者)。Crohn's disease: 可引起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特發性潰瘍 (Idiopathic PUD): 約 5-10% 的 PUD 患者找不到 H. pylori 或 NSAID 使用等明確原因。遺傳因素: O 型血型者、某些遺傳標記與 PUD 風險增加有關。飲食與心理壓力: 過去認為是主要原因,目前認為它們本身並非直接導致潰瘍,但可能作為誘發或加重症狀的因子。
4. 病理生理學 (Pathophysiology)
保護因子 (Mucosal Defense Mechanisms): 黏液-重碳酸鹽層 (Mucus-bicarbonate layer): 覆蓋於上皮細胞表面,形成物理及化學屏障,中和胃酸。上皮細胞屏障: 細胞間緊密連接,防止氫離子逆向擴散;上皮細胞快速再生修復能力。黏膜血流: 提供氧氣和營養,帶走代謝廢物和逆滲的酸。前列腺素 (Prostaglandins, PGs): 由胃黏膜合成,能抑制胃酸分泌、刺激黏液和重碳酸鹽分泌、增加黏膜血流、促進細胞修復。
攻擊因子 (Damaging Factors): 胃酸 (Gastric acid) 和胃蛋白酶 (Pepsin): 消化性潰瘍形成的必要條件,"No acid, no ulcer"。H. pylori: 產生尿素酶 (urease),分解尿素產生氨 (ammonia),中和胃酸形成保護微環境,但氨本身對上皮細胞有毒性。 分泌多種毒力因子,如細胞空泡毒素 (VacA)、細胞毒素相關基因蛋白 (CagA),直接損傷上皮細胞。 誘發宿主免疫及發炎反應 (如 IL-8 吸引中性球),釋放細胞激素和自由基,導致慢性活動性胃炎。 影響胃酸分泌調節:感染在胃竇部為主時,可能導致胃泌素增加、生長抑素減少,進而刺激胃酸分泌增加 (DU 患者常見);若感染主要在胃體部,可能導致胃黏膜萎縮,胃酸分泌減少 (GU 患者可能)。
NSAIDs: 全身性作用: 主要機制是抑制環氧合酶 (Cyclooxygenase, COX),特別是 COX-1,導致保護性前列腺素合成減少。局部作用: NSAIDs 多為弱酸性,在胃內酸性環境下呈非離子型,易穿透細胞膜進入上皮細胞,在細胞內中性 pH 下解離,造成細胞損傷 ("ion trapping")。
5. 臨床表現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上腹痛 (Epigastric pain): 是最常見的症狀,但特異性不高。典型十二指腸潰瘍 (DU): 飢餓痛 (Hunger pain): 疼痛常在餐後 2-5 小時出現,或在空腹時發生。夜間痛 (Nocturnal pain): 常在午夜至凌晨 3 點痛醒。進食後疼痛可緩解: 食物或制酸劑可暫時中和胃酸。疼痛性質:通常為燒灼感 (burning)、啃咬痛 (gnawing)、鈍痛 (dull ache)。 疼痛部位:侷限於上腹部,有時可指出明確痛點。
典型胃潰瘍 (GU): 進食後疼痛加劇或誘發: 疼痛常在餐後 30 分鐘至 2 小時內出現。噁心、嘔吐、體重減輕較 DU 患者常見。 疼痛部位可能較 DU 略偏左或無固定位置,性質與 DU 相似。
其他症狀: 腹脹 (bloating)、噯氣 (belching)、早飽感 (early satiety)。 噁心、嘔吐 (尤其若有幽門阻塞)。 火燒心 (heartburn) / 胃食道逆流症狀。 食慾不振、體重減輕 (尤其 GU 或擔心進食引發疼痛者)。
無症狀潰瘍: 約有 10-40% 的患者 (尤其老年人、長期使用 NSAIDs 者) 可能無明顯腹痛,首次表現即為併發症 (如出血、穿孔)。警示症狀 (Alarm symptoms) - 提示可能存在惡性腫瘤或其他嚴重情況,需立即進一步評估: 吞嚥困難 (Dysphagia) 吞嚥疼痛 (Odynophagia) 不明原因體重減輕 (Unexplained weight loss) 反覆嘔吐 (Recurrent vomiting) 消化道出血證據 (黑便 melena, 吐血 hematemesis, 貧血 anemia) 腹部可觸及腫塊 (Palpable abdominal mass) 持續性症狀,對標準治療反應不佳 新發生的消化不良 (New-onset dyspepsia),尤其年齡 >50-55 歲 (台灣指引可能建議更早,如 >40-45歲,需確認最新共識) 上消化道癌症家族史
6. 診斷 (Diagnosis)
上消化道內視鏡 (Esophagogastroduodenoscopy, EGD): 診斷 PUD 的黃金標準。 可以直接觀察潰瘍的形態 (大小、深度、形狀、邊緣、底部)、位置、數目。 可以進行切片檢查 (biopsy): 所有胃潰瘍 (GU) 均應進行多處切片 (至少 4-6 塊,從潰瘍邊緣及底部) ,以排除惡性病變 (胃癌)。良性胃潰瘍邊緣通常平滑,底部乾淨。十二指腸潰瘍 (DU) 惡性機率極低 (<0.1%),除非外觀異常 (如不規則、結節狀、易出血),否則常規不需切片排除惡性。 H. pylori 檢測: 可取胃竇部及胃體部黏膜進行快速尿素酶試驗 (Rapid Urease Test, RUT) 或組織學染色。
H. pylori 檢測方法: 侵入性 (需內視鏡): 快速尿素酶試驗 (RUT): 將切片組織放入含尿素和 pH 指示劑的試劑中,若有 H. pylori 產生尿素酶,會分解尿素產生氨,使 pH 上升,指示劑變色。敏感性及特異性高 (約 90-95%)。組織學檢查 (Histology): 使用特殊染色 (如 Warthin-Starry silver stain, Giemsa stain, H&E stain) 在顯微鏡下觀察 H. pylori。可評估胃炎程度和黏膜萎縮情況。細菌培養 (Culture): 可進行藥物敏感性試驗,但技術要求高、費時,主要用於研究或難治性 H. pylori 感染。
非侵入性: 尿素呼氣試驗 (Urea Breath Test, UBT): 讓患者口服含 13C 或 14C 標記的尿素,若胃內有 H. pylori,其尿素酶會分解尿素產生含標記的 CO2,經由肺部呼出,檢測呼出氣體中標記 CO2 的含量。敏感性及特異性極高 (>95%)。適用於初始診斷及治療後確認根除效果。 進行 UBT 前需停用 PPI 至少 2 週,抗生素及 Bismuth 製劑至少 4 週,以免偽陰性。糞便抗原檢測 (Stool Antigen Test, SAT): 檢測糞便中 H. pylori 的抗原。敏感性及特異性高 (約 90-95%)。亦適用於初始診斷及治療後確認根除效果。 同樣需注意 PPI 和抗生素的停藥時間。血清學抗體檢測 (Serology): 檢測血液中 H. pylori 的 IgG 抗體。陽性僅代表曾經感染過 H. pylori,無法區分是現行感染還是既往感染,因此不適用於治療後追蹤確認根除效果 (抗體可能持續存在數月至數年)。在 H. pylori 低盛行率地區,偽陽性可能增加。
上消化道鋇劑攝影 (Upper GI series / Barium meal): 過去常用,現多被內視鏡取代,因其敏感性及特異性較低,且無法進行切片。 對於不願或不適合接受內視鏡檢查的患者,仍可作為替代選擇。 典型潰瘍可見龕影 (niche)。
其他輔助檢查: 糞便潛血檢查 (Fecal Occult Blood Test, FOBT): 評估是否有慢性少量出血。血液常規檢查 (Complete Blood Count, CBC): 評估是否有貧血 (可能因慢性出血或急性大出血)。血清胃泌素 (Serum gastrin): 若懷疑 Zollinger-Ellison 症候群 (如多發性潰瘍、難治性潰瘍、合併腹瀉、有家族史等),應檢測空腹血清胃泌素濃度。
7. 鑑別診斷 (Differential Diagnosis)
胃食道逆流疾病 (GERD) 功能性消化不良 (Functional dyspepsia) 膽道疾病 (膽囊炎、膽石症、膽道絞痛) 急性或慢性胰臟炎 胃癌 (Gastric cancer) 或其他上消化道惡性腫瘤 缺血性腸道疾病 (Ischemic bowel disease) 非典型心肌梗塞 (Atypic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主動脈剝離 (Aortic dissection) 藥物引起的消化不良 (如鐵劑、某些抗生素)
8. 治療 (Treatment)
(A) 生活方式調整: 戒菸: 吸菸會延緩潰瘍癒合,增加復發風險。避免使用 NSAIDs: 若 PUD 由 NSAID 引起,應盡可能停用。若必須繼續使用 (如心血管疾病預防),應考慮:使用最低有效劑量、最短療程。 改用 COX-2 選擇性抑制劑 (但仍有 GI 風險,且可能有心血管風險考量)。 合併使用 PPI 或 Misoprostol 進行胃保護。
飲食: 無特定飲食禁忌,但應避免會誘發或加重個人症狀的食物 (如辛辣、油炸、咖啡、濃茶、酒精等)。規律飲食,避免暴飲暴食。酒精: 限制或避免飲酒。壓力管理: 適度舒緩壓力。
(B) 藥物治療: 抑制胃酸分泌藥物: 質子幫浦抑制劑 (Proton Pump Inhibitors, PPIs): 藥物:Omeprazole, Lansoprazole, Pantoprazole, Rabeprazole, Esomeprazole, Dexlansoprazole。 作用:不可逆地抑制胃壁細胞的 H+/K+-ATPase (質子幫浦),是目前最強效的抑酸藥物。 劑量與療程:通常一天一次 (QD) 或兩次 (BID)。 DU:標準劑量 PPI 治療 4-8 週。 GU:標準劑量 PPI 治療 8-12 週 (因癒合較慢)。
副作用:一般耐受性良好,常見短期副作用有頭痛、腹瀉、腹脹、便秘。長期使用可能與骨質疏鬆性骨折風險增加、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低鎂血症、維生素B12吸收不良等有關,但因果關係及臨床顯著性仍在討論,需權衡利弊。
H2受體拮抗劑 (H2-Receptor Antagonists, H2RAs): 藥物:Cimetidine (較少用,因藥物交互作用多、抗雄性素副作用), Famotidine, Nizatidine (Ranitidine 因含 NDMA 問題已在多國下市或回收)。 作用:競爭性阻斷胃壁細胞上的組織胺 H2 受體,減少胃酸分泌。抑酸效果次於 PPIs。 應用:可用於輕症 PUD 或 PPI 不耐受者,或作為 PPI 減量後的維持治療。
黏膜保護劑: Sucralfate: 在酸性環境下聚合,於潰瘍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隔絕胃酸、胃蛋白酶和膽鹽的侵蝕,並可能刺激生長因子和前列腺素的產生。需在飯前及睡前空腹服用,避免與制酸劑或抑酸藥物同時服用 (至少間隔30分鐘至1小時)。Bismuth 製劑 (如 Bismuth subsalicylate, Colloidal bismuth subcitrate): 具有多重作用,包括在潰瘍表面形成保護層、刺激前列腺素和重碳酸鹽分泌、以及對 H. pylori 的抗菌活性。常作為 H. pylori 根除療法的一部分。可能使舌頭和糞便變黑。Misoprostol (前列腺素 E1 類似物): 補充外源性前列腺素,抑制胃酸分泌,增強黏膜保護。主要用於預防 NSAID 引起的潰瘍。副作用常見 (腹瀉、腹痛),且為懷孕 X 級藥物 (可引起子宮收縮、流產),育齡期婦女使用需謹慎。
制酸劑 (Antacids): 藥物:如 Aluminium hydroxide, Magnesium hydroxide, Calcium carbonate。 作用:快速中和已分泌的胃酸,迅速緩解疼痛。 應用:主要用於症狀緩解,不作為潰瘍癒合的主要治療,因作用時間短暫。注意鎂鹽可能致腹瀉,鋁鹽可能致便秘。
(C) H. pylori 根除治療 (若檢測陽性): 重要性: 成功根除 H. pylori 可顯著降低潰瘍復發率 (從每年 60-70% 降至 <5-10%),並可能減少胃癌風險。治療時機: 所有活動性 PUD、有 PUD 病史、或 MALT 淋巴瘤患者,若 H. pylori 陽性,均建議根除治療。台灣常用治療方案 (需參考台灣消化系醫學會最新指引,因抗藥性問題方案可能調整): 一線治療: 標準三合一療法 (Standard Triple Therapy) - 14天: PPI 標準劑量 BID + Clarithromycin 500mg BID + Amoxicillin 1g BID。若對 Penicillin 過敏,Amoxicillin 可改用 Metronidazole 500mg BID 或 TID。 近年因 Clarithromycin 抗藥性比例上升 (在台灣可能 >20-30%),此方案根除率已下降至 <80-85%,部分地區可能不建議作為首選經驗性療法。
含 Bismuth 四合一療法 (Bismuth Quadruple Therapy) - 10-14天: PPI 標準劑量 BID + Bismuth subcitrate (如 De-Nol) 120mg QID (或 Bismuth subsalicylate) + Tetracycline 500mg QID + Metronidazole 500mg TID。在 Clarithromycin 高抗藥性地區,可作為一線選擇。藥物顆數多,服藥複雜度較高。
伴同療法 (Concomitant Therapy) - 10-14天: PPI 標準劑量 BID + Clarithromycin 500mg BID + Amoxicillin 1g BID + Metronidazole 500mg BID (四種藥物從頭到尾同時使用)。根除率通常優於標準三合一療法,尤其在 Clarithromycin 抗藥性地區。
序列療法 (Sequential Therapy) - 10天或14天: 10天方案:前5天 PPI BID + Amoxicillin 1g BID;後5天 PPI BID + Clarithromycin 500mg BID + Metronidazole 500mg BID (或 Tinidazole 500mg BID)。 14天方案:前7天 PPI BID + Amoxicillin 1g BID;後7天 PPI BID + Clarithromycin 500mg BID + Metronidazole 500mg BID (或 Tinidazole 500mg BID)。 根除率曾被認為優於標準三合一,但近年研究顯示其優勢可能不如預期,且複雜度較高。
二線治療 (若一線治療失敗): 應根據先前使用的藥物及當地抗藥性情況選擇。 含 Levofloxacin 三合一療法 (Levofloxacin-based triple therapy) - 10-14天: PPI 標準劑量 BID + Amoxicillin 1g BID + Levofloxacin 500mg QD。需注意 Fluoroquinolone 類藥物的潛在副作用 (如肌腱炎、QTc 延長)。
含 Bismuth 四合一療法: 若一線未使用,可作為二線選擇。高劑量雙藥療法 (High-dose dual therapy) - 14天: PPI 高劑量 (如 BID 或 TID) + Amoxicillin 高劑量 (如 750mg QID 或 1g TID)。挽救治療 (Salvage therapy): 若多次治療失敗,建議進行 H. pylori 培養及藥物敏感性試驗,以指導後續治療。
治療後確認根除: 在完成根除治療後 至少 4 週 ,並且停用 PPI至少 2 週 (抗生素及 Bismuth 製劑需停用至少 4 週) 後,進行 UBT 或 SAT 確認是否成功根除。血清學檢查不適用於此。
(D) NSAID 相關潰瘍的處理: 首要步驟: 盡可能停用致病的 NSAID。潰瘍治療: 使用標準劑量的 PPI 治療 4-8 週 (DU) 或 8-12 週 (GU)。H. pylori 檢測與根除: 所有使用 NSAID 的 PUD 患者均應檢測 H. pylori,若陽性則予以根除,因兩者有協同致潰瘍作用。若必須繼續使用 NSAID: 潰瘍癒合後,應考慮長期使用 PPI 預防復發。 或改用 COX-2 選擇性抑制劑,並可考慮同時併用 PPI (尤其對高風險患者)。
9. 併發症 (Complications)
消化道出血 (GI Bleeding): 最常見的併發症 (約佔 15-20% 的 PUD 患者)。 臨床表現:吐血 (hematemesis,鮮紅或咖啡渣樣)、黑便 (melena,瀝青狀、帶腥臭味)、血便 (hematochezia,若出血量大且快速)、貧血症狀 (頭暈、虛弱、蒼白、心悸)、姿勢性低血壓、甚至休克。 處理:生命徵象穩定、輸液復甦、輸血 (若需要)、緊急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及止血治療 (如腎上腺素注射、熱探頭燒灼、止血夾放置)、高劑量 PPI 靜脈注射後改口服。
穿孔 (Perforation): 潰瘍穿透胃腸壁全層,導致胃腸內容物進入腹腔 (約佔 5-10% 的 PUD 患者)。十二指腸前壁潰瘍較易穿孔。 臨床表現:突發性劇烈上腹痛 (如刀割樣),迅速擴散至全腹,腹部僵硬如木板 (board-like rigidity)、反彈痛等腹膜炎體徵,可能伴隨發燒、心搏過速、休克。立姿腹部 X 光可見橫膈下游離氣體 (free air under diaphragm)。 處理:禁食、鼻胃管減壓、廣效抗生素、靜脈輸液、緊急手術修補 (通常是 Graham patch omentopexy)。部分小型、包覆性穿孔可能可以保守治療。
幽門阻塞 (Gastric Outlet Obstruction, GOO): 潰瘍位於幽門管或十二指腸球部,因急性發炎水腫或慢性纖維化結疤導致胃排空受阻 (約佔 1-2% 的 PUD 患者)。 臨床表現:飯後持續性噁心、嘔吐 (嘔吐物常含數小時前甚至前一天的未消化食物,無膽汁)、上腹飽脹感、早飽、體重減輕、脫水、電解質紊亂 (低氯低鉀代謝性鹼中毒)。聽診可聞及振水聲 (succussion splash)。 處理:禁食、鼻胃管減壓引流、靜脈輸液校正電解質及酸鹼失衡、PPI 治療。待急性水腫消退後,若仍有阻塞,可考慮內視鏡氣球擴張術 (endoscopic balloon dilation);若擴張無效或反覆阻塞,則需手術治療 (如胃空腸吻合術 gastrojejunostomy 或幽門成形術 pyloroplasty)。
滲透 (Penetration): 潰瘍穿透漿膜層,侵犯至鄰近實質器官,但未進入游離腹腔。最常滲透至胰臟 (十二指腸後壁潰瘍),其次為肝臟、膽道、大網膜、結腸。 臨床表現:疼痛性質改變 (如變為持續性、放射至背部)、疼痛對食物或制酸劑反應變差、血清澱粉酶 (amylase) 可能輕度升高。 處理:通常以內科藥物治療為主 (高劑量 PPI),若失敗或出現併發症則需手術。
10. 預後與追蹤 (Prognosis and Follow-up)
預後: 無併發症的 PUD,經適當治療 (包括 H. pylori 根除) 後,預後良好,潰瘍多能癒合。 成功根除 H. pylori 是預防潰瘍復發的關鍵。 持續使用 NSAIDs、抽菸、或有 ZES 等特殊原因者,復發風險較高。
追蹤: H. pylori 根除後: 所有患者均應在治療結束至少 4 週後 (且停 PPI 至少 2 週) 進行 UBT 或 SAT,確認是否成功根除。胃潰瘍 (GU): 由於胃潰瘍有惡性可能 (約 3-5% 的看似良性胃潰瘍實為惡性),所有胃潰瘍在初始 PPI 治療 8-12 週後,均建議追蹤上消化道內視鏡並再次切片 ,以確認潰瘍完全癒合,並排除惡性病變。若未癒合或仍有可疑病灶,需持續追蹤或考慮手術。十二指腸潰瘍 (DU): 若為單純性 DU,H. pylori 成功根除且症狀緩解後,通常不需常規追蹤內視鏡確認癒合 (因惡性機率極低)。但若症狀持續或復發,則需再次評估。複雜性潰瘍 (Complicated PUD,即發生過出血、穿孔、阻塞者): 需更密切追蹤,並積極預防復發 (如確認 H. pylori 根除、避免 NSAIDs、必要時長期 PPI 維持治療)。
11. 預防 (Prevention)
一級預防 (預防初次發生): 對於需長期使用 NSAIDs (包括低劑量阿斯匹靈) 的高風險族群,應考慮預防性措施。高風險因子包括: 年齡 >65 歲 有 PUD 或其併發症病史 同時使用多種 NSAIDs (包括低劑量阿斯匹靈) 同時使用抗凝劑 (如 Warfarin)、抗血小板藥物 (如 Clopidogrel)、皮質類固醇 有嚴重共病症 (如心血管疾病、腎功能不全) H. pylori 感染 (應先根除)
預防策略: 盡可能使用最低有效劑量的 NSAID,最短療程。 考慮改用 COX-2 選擇性抑制劑 (但仍有 GI 風險,且需評估心血管風險)。 合併使用 PPI (最常用且有效)。 合併使用 Misoprostol (效果好但副作用多)。
二級預防 (預防復發): 根除 H. pylori 感染。 避免或謹慎使用 NSAIDs。 若 PUD 患者癒合後仍需使用 NSAID,強烈建議長期併用 PPI。戒菸。 對於 H. pylori 陰性且未使用 NSAID 的特發性潰瘍,或有多次復發史者,可能需要長期 PPI 維持治療。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