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14-3-13-CV: 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

下列關於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臨床上使用抗血栓治療之敘述,何者錯誤?

A.atrial fibrillation在老人較多,80歲以上約有10%

B.發生atrial fibrillation的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肥胖症和睡眠呼吸暫停

C.atrial fibrillation使中風的風險增加約5倍,據估計占所有中風的病人約25%

D.如果atrial fibrillation的持續時間超過48小時或未知,但中風風險較低(CHA2DS2-VASc01)的病人中,在未給抗凝血劑的狀況下,將心臟電擊回正常心律應是安全而被建議的


點此顯示/隱藏答案與詳解

這是一道關於心房顫動 (atrial fibrillation, AF) 臨床上抗血栓治療的題目。

【題目重述與初步分析】

  • 題目: 下列關於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臨床上使用抗血栓治療之敘述,何者錯誤?

    • (A) atrial fibrillation在老人較多,80歲以上約有10%

    • (B) 發生atrial fibrillation的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肥胖症和睡眠呼吸暫停

    • (C) atrial fibrillation使中風的風險增加約5倍,據估計占所有中風的病人約25%

    • (D) 如果atrial fibrillation的持續時間超過48小時或未知,但中風風險較低(CHA2DS2-VASc為0或1)的病人中,在未給抗凝血劑的狀況下,將心臟電擊回正常心律應是安全而被建議的

  • 題型: 臨床知識與治療指引的判斷題,特別聚焦於心房顫動的流行病學、風險因子、併發症及心律整流 (cardioversion) 前的抗凝原則。

  • 題幹關鍵: 核心在於辨識關於 AF 抗血栓治療的「錯誤」敘述。每個選項都需要根據現行醫學知識和臨床指引來判斷其正確性。

  • 台灣本土考量: 心房顫動在台灣的盛行率亦隨年齡增加,其診斷與治療,特別是中風預防,是內科醫師需熟稔的課題。CHA2DS2-VASc score 的應用是國際共通的標準。

【正確答案標示與詳盡解析】

  • 正確答案:(D)

  • 解釋為何 (D) 是錯誤的:

    • 選項 (D) 敘述:「如果atrial fibrillation的持續時間超過48小時或未知,但中風風險較低(CHA2DS2-VASc為0或1)的病人中,在未給抗凝血劑的狀況下,將心臟電擊回正常心律應是安全而被建議的」。這項敘述是錯誤的。

    • 根據最新的國際心房顫動治療指引 (例如:2023 ACC/AHA/ACCP/HRS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2020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 對於心房顫動持續時間 ≥48小時或未知 的病人,若計畫進行心律整流(無論是電擊或藥物整流),為了預防血栓栓塞事件(特別是中風),強烈建議 (Class I recommendation) 在整流前給予至少3週的有效抗凝治療,並在整流成功後持續抗凝至少4週。此建議不因 CHA2DS2-VASc score 的高低而改變。

      • 另一種可接受的替代方案是,若病人未接受事前3週的抗凝治療,可在整流前進行經食道心臟超音波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TEE) 檢查。若 TEE 確認左心房/左心耳無血栓,則可進行心律整流,整流後同樣需要持續抗凝至少4週。

      • CHA2DS2-VASc score 主要用於評估長期口服抗凝藥物治療以預防中風的必要性,而不是用來決定 AF 持續 ≥48 小時或未知時間的病人是否需要在心律整流前進行短期抗凝。即使是 CHA2DS2-VASc score 較低的病人 (男性0分,女性1分),若 AF 持續時間符合上述條件,心律整流本身仍有誘發血栓的短期風險 (因心房頓抑 atrial stunning),因此整流前的抗凝措施是必要的。

    • 因此,在未給予抗凝血劑的情況下,對 AF 持續時間 ≥48 小時或未知的病人(即使 CHA2DS2-VASc 分數低)進行心臟電擊,並非安全且不被建議。

【錯誤選項分析 (在此題中是分析其他正確的選項)】

  • (A) atrial fibrillation在老人較多,80歲以上約有10%:

    • 為何正確: 此敘述符合心房顫動的流行病學特徵。AF 的盛行率確實隨著年齡顯著增加。根據多項研究及指引 (如 2023 ACC/AHA Guideline),在80歲以上的老年族群中,AF 的盛行率可達9%至10%或更高。

  • (B) 發生atrial fibrillation的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肥胖症和睡眠呼吸暫停:

    • 為何正確: 此敘述列舉的均為醫學界公認的心房顫動重要危險因子。其他還包括年齡、瓣膜性心臟病、心肌梗塞、甲狀腺功能亢進、過量飲酒、慢性腎臟病等 (參考來源:2023 ACC/AHA Guideline, 2020 ESC Guideline)。

  • (C) atrial fibrillation使中風的風險增加約5倍,據估計占所有中風的病人約25%:

    • 為何正確: 心房顫動是導致缺血性中風的重要獨立危險因子。臨床研究顯示,非瓣膜性 AF 患者的中風風險相較於無 AF 者約增加 3 至 5 倍。AF 相關的中風通常也較為嚴重。AF 導致的中風約佔所有缺血性中風的 20-30%,尤其在老年族群中比例更高 (參考來源: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 21e, 2023 ACC/AHA Guideline, 2020 ESC Guideline)。

【核心概念與考試重點提煉】

  • 核心知識點:

    1. AF 心律整流前的抗凝原則: "48小時規則" 是關鍵分界點。AF ≥48小時或未知時間,整流前需抗凝至少3週或 TEE 排除血栓,整流後需抗凝至少4週,此原則獨立於 CHA2DS2-VASc score

    2. CHA2DS2-VASc score 的應用: 主要用於評估非瓣膜性 AF 患者長期口服抗凝藥物預防中風的風險與效益,而非短期整流前的抗凝決策。

    3. AF 的流行病學特徵 (隨年齡增加) 及主要危險因子。

    4. AF 導致中風的風險倍數及在所有中風中的佔比。

  • 高頻考點:

    • 心律整流前/後的抗凝時程與策略。

    • CHA2DS2-VASc score 各項組成及其計分方式,以及根據分數的抗凝建議。

    • HAS-BLED score 評估出血風險。

    • 直接口服抗凝劑 (DOACs/NOACs) 與 Warfarin 的選擇與使用注意事項。

  • 預測延伸問題:

    • 若病人 AF < 48 小時,且 CHA2DS2-VASc score 低,心律整流前是否需要抗凝?(通常可以考慮不預先抗凝或僅在整流時給予heparin,但仍需評估整體情況,指引建議盡早開始長期抗凝若有適應症。)

    • CHA2DS2-VASc score 為多少時,應強烈建議長期抗凝治療?(男性≥2分,女性≥3分;男性1分,女性2分可考慮。)

    • 哪些病人屬於「瓣膜性AF」,其抗凝選擇有何不同?(通常指中至重度二尖瓣狹窄或機械瓣膜置換後的AF,首選Warfarin。)

【相關知識擴展與整合】

  • 本題主要涉及心臟內科之心律不整與血栓預防。

  • AF 的治療策略包括:速率控制 (rate control)、節律控制 (rhythm control)、以及最重要的中風預防。

  • 了解不同抗凝藥物的特性、監測方式、逆轉劑等,對於臨床決策至關重要。

  • 對於 AF 患者,除了藥物治療,生活方式調整 (如減重、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戒酒) 也是整體管理的一部分。

【學習與記憶輔助】

  • 記憶口訣/重點:

    • "AF ≥ 48h/unknown → 3週抗凝 (或TEE) → Cardioversion → 4週抗凝" (此為整流前後的抗凝黃金準則)。

    • CHA2DS2-VASc score 是為了「長期抗凝」,不是為了「整流前短期抗凝」。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