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TEN,毒性表皮溶解症)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TEN,毒性表皮溶解症)是一種罕見但極其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也可能由其他因素引發,以廣泛的表皮壞死和黏膜侵犯為特徵,具有高死亡率。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TEN)
1. 定義與分類
定義: TEN 是一種嚴重的皮膚不良反應 (Severe Cutaneous Adverse Reaction, SCAR),特徵為快速進展的表皮細胞凋亡,導致大面積的表皮剝脫,如同燙傷。與 Stevens-Johnson Syndrome (SJS) 的關係: SJS 和 TEN 被視為同一疾病譜的不同嚴重程度表現,主要根據體表皮損面積 (Body Surface Area, BSA) 的剝脫程度進行區分:SJS: 表皮剝脫面積 < 10% BSA。SJS/TEN overlap syndrome: 表皮剝脫面積介於 10-30% BSA。TEN: 表皮剝脫面積 > 30% BSA。即使是 <10% BSA 的 SJS,若出現廣泛融合的紫紅色斑塊或水泡,也應視為嚴重。
2. 流行病學
發生率: TEN 是一種罕見疾病,年發生率約為每百萬人 0.4 至 1.9 例。SJS 的發生率稍高。年齡與性別: 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老年人風險較高且預後較差。女性略多於男性。危險因子: 特定藥物暴露 (見下文)。 特定 HLA 基因型 (如 HLA-B*1502, HLA-B*5801)。 HIV 感染者 (發生率顯著增高,約為一般人群的100倍)。 惡性腫瘤 (尤其是血液惡性腫瘤)。 自體免疫疾病 (如全身性紅斑狼瘡)。
台灣數據: 台灣的發生率與國際相近,但特定藥物與 HLA 基因型的關聯性在台灣及亞洲族群中尤為重要。
3. 病因 (Etiology)
藥物 (Drugs): 是最常見的誘因 (約80-95%的TEN病例)。高風險藥物: Allopurinol: 治療痛風藥物。抗癲癇藥物: Carbamazepine, Lamotrigine, Phenytoin, Phenobarbital。磺胺類藥物 (Sulfonamides): 包括抗生素 (如 Sulfamethoxazole) 和其他含磺胺結構藥物。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NSAIDs): 特別是 Oxicam 衍生物 (如 Piroxicam, Meloxicam)。抗生素: Aminopenicillins, Cephalosporins, Quinolones。Nevirapine: 一種抗反轉錄病毒藥物。
藥物暴露通常發生在症狀出現前 1 至 3 週 (最長可達 8 週)。
感染 (Infections): 較常與 SJS 相關,但 TEN 也可能。Mycoplasma pneumoniae 是兒童 SJS 的重要誘因。病毒感染 (如 Herpes simplex virus, Cytomegalovirus)。
疫苗 (Vaccines): 非常罕見。特發性 (Idiopathic): 少數病例找不到明確原因。遺傳易感性 (Genetic Predisposition): HLA-B*1502: 在亞洲族群 (包括台灣漢人) 中,與 Carbamazepine 引起的 SJS/TEN 有強烈關聯。台灣健保署已建議在使用 Carbamazepine 前對特定族群進行此基因檢測。HLA-B*5801: 與 Allopurinol 引起的 SJS/TEN 在多個族群 (包括台灣漢人) 中有強烈關聯。台灣亦建議考慮篩檢。其他 HLA 型別也陸續被發現與特定藥物引起的 SJS/TEN 相關。
4. 病理生理學 (Pathophysiology)
藥物抗原呈現: 藥物或其代謝物可能作為半抗原 (hapten) 與體內蛋白結合形成新抗原,或直接以藥理學方式與免疫受體 (pharmacological interaction, p-i concept) 相互作用,刺激 T 細胞。細胞毒性 T 細胞 (CTLs) 活化: CD8+ T 細胞被活化後,釋放多種細胞毒性介質。關鍵介質: Fas Ligand (FasL): 活化的 T 細胞表達 FasL,與角質細胞表面的 Fas 受體結合,啟動細胞凋亡。Granulysin: 一種由 CTLs 和 NK 細胞釋放的細胞溶解蛋白,被認為是 SJS/TEN 中角質細胞死亡的主要執行者。血清中 Granulysin 濃度與疾病嚴重度相關。Perforin/Granzyme B: 另一條導致細胞凋亡的路徑。細胞激素 (Cytokines): 如 TNF-α, IL-6, IFN-γ 等也參與發炎反應和細胞凋亡。
5. 臨床表現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前驅症狀 (Prodrome): 通常在皮疹出現前 1-3 天,表現為:發燒 (常 > 39°C) 類流感症狀:頭痛、喉嚨痛、咳嗽、鼻炎、肌肉痠痛、倦怠。 皮膚觸痛或燒灼感。
皮膚病灶 (Cutaneous lesions): 初期: 突然出現對稱分佈的紅斑 (erythematous macules),常帶有暗紫色或紫癜樣中心 (dusky red or purpuric macules, targetoid lesions may be atypical or absent)。病灶迅速融合擴大。進展: 數小時至數日內,紅斑上出現鬆弛性水泡 (flaccid bullae),表皮極易剝脫,形成大片糜爛面,類似二度燙傷。Nikolsky sign 陽性: 輕推看似正常的皮膚,即可引起表皮滑脫。疼痛: 皮膚病灶極度疼痛。分佈: 通常始於臉部和軀幹,然後擴散至四肢,手掌和腳掌也可能受累。頭皮、指甲床也可能受影響。
黏膜侵犯 (Mucosal involvement): 幾乎所有 (>90%) TEN 病例都有黏膜侵犯,常在皮疹出現前或同時發生,且通常非常嚴重。 口腔黏膜 (Oral mucosa): 疼痛性糜爛、出血性結痂、偽膜形成,導致吞嚥困難、進食困難。眼部黏膜 (Ocular mucosa): 結膜炎 (conjunctivitis)、角膜糜爛、偽膜形成、瞼球沾黏 (symblepharon)、乾眼症。嚴重者可導致角膜潰瘍、穿孔、失明。生殖泌尿道黏膜 (Genitourinary mucosa): 尿道炎、陰道炎、龜頭炎,導致排尿困難、疼痛。呼吸道黏膜 (Respiratory mucosa): 氣管、支氣管上皮剝脫,可引起咳嗽、呼吸困難、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ARDS)。消化道黏膜 (Gastrointestinal mucosa): 食道、腸道黏膜受損,可引起腹瀉、出血。
全身性症狀 (Systemic symptoms): 持續高燒。 脫水和電解質失衡 (因皮膚屏障喪失和進食困難)。 白血球計數異常:早期可能白血球低下 (leukopenia),尤其是嗜中性球低下 (neutropenia),是不良預後指標。之後可能反應性白血球增高。 貧血。 肝功能異常 (transaminitis)。 腎功能不全。 高血糖。 低蛋白血症。
6. 診斷 (Diagnosis)
臨床診斷: 主要依據典型的病史 (藥物暴露史)、快速進展的皮膚剝脫和黏膜侵犯。皮膚切片 (Skin biopsy): 目的: 確認診斷,並與其他水泡性疾病鑑別。時機: 應儘早進行,取新鮮水泡邊緣的皮膚。組織學特徵: 全層表皮壞死 (Full-thickness epidermal necrosis) / 角質細胞凋亡 (Apoptosis of keratinocytes)。 表皮下水泡 (Subepidermal blister formation) / 表皮與真皮分離 (Dermoepidermal separation)。 真皮層發炎細胞浸潤稀少 (Paucity of inflammatory cells in the dermis) 或僅有少量淋巴細胞和組織細胞浸潤。
免疫螢光染色 (Immunofluorescence): 通常直接免疫螢光 (DIF) 為陰性,有助於排除自體免疫水泡病。冷凍切片 (Frozen section): 可快速評估表皮壞死的層次,有助於與葡萄球菌燙傷樣皮膚症候群 (SSSS) 鑑別 (SSSS 的表皮分離在顆粒層內)。
實驗室檢查: 全血球計數 (CBC) 及分類 (DC)。 腎功能 (BUN, Creatinine)、電解質。 肝功能 (AST, ALT, Bilirubin, Albumin)。 血糖。 C-反應蛋白 (CRP)、紅血球沉降速率 (ESR)。 血液培養 (若懷疑敗血症)。 胸部X光 (評估肺部侵犯)。
SCORTEN score: 一個預後評估工具,在入院第1天和第3天評估,分數越高,死亡風險越高。包含7個獨立危險因子 (各1分):年齡 > 40歲 伴隨惡性腫瘤 心率 > 120 次/分鐘 初始表皮剝脫面積 > 10% BSA 血清尿素氮 (BUN) > 28 mg/dL (或 > 10 mmol/L) 血清葡萄糖 > 252 mg/dL (或 > 14 mmol/L) 血清碳酸氫鹽 (Bicarbonate) < 20 mmol/L
7. 鑑別診斷 (Differential Diagnosis)
Stevens-Johnson Syndrome (SJS): 疾病譜的一部分,BSA < 10%。Erythema Multiforme Major (EM major): 通常由感染 (如HSV) 引起,典型靶狀病灶,黏膜侵犯較SJS/TEN輕。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 (SSSS): 多見於嬰幼兒,由葡萄球菌外毒素引起,表皮分離層次較淺 (顆粒層內),黏膜通常不受侵犯,Nikolsky sign 陽性,但皮膚切片可區分。Generalized Bullous Fixed Drug Eruption (GBFDE): 復發性,病灶常在先前發作部位,癒後留有色素沉著。Acute Generalized Exanthematous Pustulosis (AGEP): 以廣泛性無菌性小膿疱為特徵,發燒,通常藥物引起,病程較自限。Drug Reaction with 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 (DRESS) / Drug-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 (DIHS): 潛伏期較長 (2-8週),特徵為廣泛皮疹 (常為搔癢性斑丘疹或紅皮症)、發燒、淋巴結腫大、嗜酸性球增多、非典型淋巴細胞及多重內臟器官侵犯 (肝、腎、肺等)。皮膚剝脫不如TEN廣泛。Toxic Shock Syndrome (TSS): 急性發燒、低血壓、紅皮症樣皮疹 (之後可能脫屑),多器官功能障礙,與葡萄球菌或鏈球菌毒素相關。Graft-versus-Host Disease (GVHD):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可出現類似TEN的皮膚表現,發生於異體移植後。Autoimmune bullous diseases: 如尋常型天疱瘡 (Pemphigus vulgaris)、類天疱瘡 (Bullous pemphigoid),病程通常較慢性,皮膚切片和免疫螢光可鑑別。線性 IgA 水疱性皮膚病 (Linear IgA bullous dermatosis, LABD): 也可能由藥物引發。
8. 治療 (Management)
1. 立即停藥 (Drug withdrawal): 一旦懷疑 SJS/TEN,應立即停用所有非必需藥物,特別是近期 (4-8週內) 開始使用的新藥。
2. 支持性照護 (Supportive care): 體液與電解質管理: 經由皮膚流失大量水分和電解質,需積極靜脈輸液補充,監測尿量和中心靜脈壓。營養支持: 因口腔黏膜疼痛和高代謝狀態,常需鼻胃管灌食或全靜脈營養 (TPN)。傷口照護: 保持無菌環境,預防感染。 使用非沾黏性敷料 (如 silicone-coated dressings, petrolatum-impregnated gauze)。 避免不必要的清創,讓壞死表皮自然分離或輕柔移除已分離的表皮。 定期更換敷料。 可使用溫和的抗菌溶液 (如 chlorhexidine) 清潔。
疼痛控制: 非常重要,常需嗎啡類止痛劑。體溫調節: 維持溫暖環境 (室溫約 30-32°C),避免失溫。感染防治: 嚴密監測感染跡象 (發燒、白血球變化、傷口分泌物)。 定期進行皮膚、血液、尿液等培養。 不建議常規預防性使用全身性抗生素 ,因可能篩選出抗藥性菌株。僅在有明確感染證據時,根據藥敏試驗結果使用。
眼部照護: 立即眼科會診。 頻繁使用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和潤滑藥膏。 清除眼部分泌物和偽膜。 考慮使用局部抗生素和類固醇眼藥水/藥膏。 嚴重者可能需要羊膜移植 (amniotic membrane transplantation) 以預防沾黏和角膜損傷。
口腔照護: 使用溫和漱口水 (如 chlorhexidine),局部止痛劑。呼吸道支持: 若有呼吸道黏膜侵犯或呼吸衰竭,可能需要氣管插管和呼吸器支持。血栓預防: 對於臥床病人,應考慮使用低分子量肝素 (LMWH) 預防深層靜脈血栓。
3. 全身性免疫調節治療 (Systemic immunomodulatory therapies): 目前尚無一致共識,各種治療的證據等級不一,需個案評估。 全身性類固醇 (Systemic corticosteroids): 爭議性大。 早期、短期高劑量使用 (如 Prednisolone 1-2 mg/kg/day for 3-5 days) 可能有助於抑制早期發炎反應,但長期或晚期使用可能增加感染風險和延遲傷口癒合,並未證實能降低死亡率。目前多數指引不建議常規使用,或僅在特定情況下謹慎使用。
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 理論基礎:含有抗 Fas 抗體,可阻斷 Fas-FasL 介導的角質細胞凋亡。 臨床研究結果不一,部分觀察性研究顯示可能有效,但缺乏大型隨機對照試驗證實。 若使用,建議高劑量 (總劑量 2-3 g/kg,分 3-5 天給予),且越早使用效果可能越好。 在台灣,部分醫療中心會考慮使用。
Cyclosporine A (CsA): 一種鈣調磷酸酶抑制劑,可抑制 T 細胞活化和細胞激素產生。 一些觀察性研究和小型試驗顯示,早期使用 CsA (3-5 mg/kg/day) 可能降低 SJS/TEN 的死亡率並加速皮膚再上皮化。 相較於類固醇,感染風險可能較低。 需監測腎功能和血壓。
TNF-α 抑制劑 (TNF-alpha inhibitors): 如 Etanercept, Infliximab。TNF-α 在 SJS/TEN 的發病機制中扮演一定角色。 早期小型研究顯示可能有益,但證據仍有限,非標準治療。
其他治療: N-acetylcysteine (NAC): 抗氧化劑,理論上可補充穀胱甘肽,減少氧化損傷。證據不足。血漿置換 (Plasmapheresis): 理論上可移除致病藥物、抗體或細胞激素。證據有限,多用於難治性病例。Thalidomide: 曾被嘗試,但一項隨機試驗顯示增加死亡率,已禁用 。
9. 併發症 (Complications)
急性期: 敗血症 (Sepsis): 最常見的死因,致病菌常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綠膿桿菌。多重器官功能障礙症候群 (MODS): 肝、腎、肺等。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ARDS)。 消化道出血。 血栓栓塞事件。 體溫失調。
慢性期 (後遺症, Sequelae): 發生率高,影響生活品質。皮膚: 色素沉著異常 (hyperpigmentation or hypopigmentation)。 疤痕形成 (scarring),可能導致關節攣縮。 指甲異常 (nail dystrophy) 或脫落。 皮膚乾燥、搔癢。 粟丘疹 (milia)。
眼部: 最常見且最嚴重的後遺症。嚴重乾眼症 (severe dry eye syndrome)。 瞼球沾黏 (symblepharon)。 倒睫 (trichiasis)。 角膜結疤、新生血管、混濁。 視力受損甚至失明。
口腔: 口乾、牙齦問題、味覺改變。生殖泌尿道: 女性:陰道狹窄 (vaginal stenosis)、性交困難。 男性:包莖 (phimosis)、尿道狹窄。
呼吸道: 閉鎖性細支氣管炎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導致慢性呼吸功能不全。心理健康: 焦慮、憂鬱、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10. 預後 (Prognosis)
死亡率: TEN:約 25-35% ,甚至更高 (可達50%)。SJS/TEN overlap:約 10-25%。 SJS:約 1-5%。
SCORTEN score 是預測死亡風險的重要工具。不良預後因素: 高齡、表皮剝脫面積廣泛、嗜中性球低下、多重內科共病症、延遲停用致敏藥物、敗血症。存活者常有長期後遺症。
11. 預防 (Prevention)
避免使用已知會引起過敏的藥物。 詳細記錄藥物過敏史,並告知所有醫療人員。 基因篩檢: 對於特定族群,在使用高風險藥物前進行 HLA 基因篩檢,可顯著降低 SJS/TEN 的發生風險。 HLA-B*1502: 建議亞洲族群 (包括台灣) 在首次使用 Carbamazepine 前檢測。若陽性,應避免使用 Carbamazepine 及結構相似藥物 (如 Oxcarbazepine, Phenytoin, Lamotrigine 風險也可能增加)。HLA-B*5801: 建議在開始使用 Allopurinol 前考慮檢測,尤其在台灣等高盛行率地區。若陽性,應避免使用 Allopurinol。
用藥教育: 教育病人識別 SJS/TEN 的早期症狀 (如發燒、喉嚨痛、皮膚紅疹、水泡、黏膜不適),一旦出現應立即停藥並就醫。對於曾發生 SJS/TEN 的病人,應 絕對避免再次使用致敏藥物及其結構相似藥物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