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 (Syphilis)

梅毒 (Syphilis)是一個重要的傳染病,在醫師國考中也佔有一席之地。

梅毒 (Syphilis)

1. 定義與病原學

  • 梅毒是一種由梅毒螺旋體 (Treponema pallidum subspecies pallidum) 引起的慢性、全身性性傳染病。

  • 梅毒螺旋體是一種纖細、螺旋狀的細菌,對乾燥、高溫和消毒劑敏感,無法在體外常規培養基中培養。

2. 流行病學

  • 傳播途徑:

    • 主要途徑: 與梅毒患者之早期病灶(如硬性下疳、黏膜斑、扁平濕疣)直接接觸而傳染,通常發生在性行為過程中(包括陰道交、口交、肛交)。病原體經由破損的皮膚或黏膜進入人體。

    • 母子垂直傳染: 孕婦可經由胎盤將梅毒螺旋體傳染給胎兒,導致先天性梅毒。

    • 血液傳染: 極為罕見,因現代血液製品均會進行梅毒篩檢。

  • 好發族群: 性活躍者,特別是男男性行為者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有多重性伴侶者、未採取安全性行為者、性工作者及其顧客。

  • 台灣現況: 根據台灣疾病管制署的監測資料,梅毒仍是台灣重要的性傳染病之一。近年來,新增感染個案以年輕族群及男男性行為者佔多數。孕婦梅毒篩檢是常規產檢項目,有效預防先天性梅毒的發生。

3. 臨床分期與表現

梅毒的臨床病程複雜且多樣,傳統上分為初期、二期、潛伏期和三期。神經梅毒可能發生在任何分期。

3.1. 初期梅毒 (Primary Syphilis)

  • 潛伏期: 平均約3週(範圍10-90天)。

  • 臨床表現: 主要特徵為在梅毒螺旋體侵入部位出現硬性下疳 (chancre)

    • 典型特徵: 通常為單一(但也可能多發,尤其在HIV感染者)、無痛性、邊緣清楚且略微隆起、基底硬實(觸感如軟骨)的潰瘍。表面可有清澈滲出液,富含梅毒螺旋體,具高度傳染性。

    • 好發部位: 男性常見於陰莖(冠狀溝、龜頭、包皮)、女性常見於子宮頸、陰唇;亦可見於肛門、直腸、口腔、咽喉、手指等接觸部位。

    • 伴隨症狀: 常伴隨局部無痛性淋巴結腫大(腹股溝淋巴結最常見),淋巴結堅實、可移動、不融合。

    • 病程: 即使不治療,硬性下疳通常在3-6週內自行癒合,不留疤痕或僅留輕微痕跡。但此時病原體已播散至全身。

3.2. 二期梅毒 (Secondary Syphilis)

  • 發生時間: 通常在硬性下疳出現後4-10週(或硬性下疳尚未癒合時)發生,是梅毒螺旋體經血液循環播散至全身的結果。

  • 臨床表現: 症狀多樣,幾乎可影響全身所有器官系統。

    • 皮膚黏膜病灶 (最常見):

      • 梅毒疹 (Syphilitic rash):

        • 形態多樣:斑疹 (macular)、丘疹 (papular)、斑丘疹 (maculopapular)、膿皰疹 (pustular)、鱗屑性 (squamous) 皮疹。

        • 分佈廣泛對稱,常累及軀幹、四肢。

        • 特徵性表現:掌跖部紅棕色斑丘疹 (maculopapular rash on palms and soles),常帶有鱗屑。

        • 通常不癢 (non-pruritic),此為重要鑑別點。

      • 扁平濕疣 (Condyloma latum): 在溫暖潮濕的皮膚皺褶處(如肛門周圍、外陰、腋下、乳房下)出現的扁平、濕潤、灰白色或粉紅色疣狀增生性斑塊,表面糜爛,富含梅毒螺旋體,具高度傳染性。需與尖銳濕疣 (condyloma acuminatum, 菜花) 鑑別。

      • 黏膜斑 (Mucous patches): 口腔、咽喉、舌頭或生殖器黏膜上出現的灰白色、圓形或橢圓形淺表糜爛或潰瘍,邊界清楚,亦具高度傳染性。

    • 全身性症狀: 發燒、倦怠、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喉嚨痛、頭痛、肌肉關節痠痛。

    • 淋巴結腫大: 廣泛性、無痛性淋巴結腫大,尤以枕後、頸後、滑車上淋巴結腫大較具特徵性。

    • 其他較少見表現:

      • 斑片狀脫髮 (Moth-eaten alopecia): 頭皮毛髮不規則脫落,形成蟲蛀狀外觀。

      • 梅毒性腎病 (Syphilitic nephropathy): 通常為膜性腎絲球腎炎,可致腎病症候群。

      • 梅毒性肝炎 (Syphilitic hepatitis): 肝功能異常,鹼性磷酸酶 (ALP) 升高明顯。

      • 眼部病變: 葡萄膜炎 (uveitis)、視網膜炎 (retinitis)、視神經炎 (optic neuritis)。

      • 骨關節病變: 骨膜炎 (periostitis)、關節炎 (arthritis)。

      • 早期神經梅毒: 如梅毒性腦膜炎 (symptomatic meningitis),表現為頭痛、噁心嘔吐、頸部僵硬、腦神經麻痺(尤其是第VII、VIII對)。

  • 病程: 二期梅毒的症狀若不治療,通常在數週至數月內自行緩解,進入潛伏期。部分患者可能在1-2年內復發二期梅毒症狀。

3.3. 潛伏期梅毒 (Latent Syphilis)

  • 定義:梅毒血清學檢查陽性,但無任何梅毒相關的臨床症狀或體徵,且腦脊髓液 (CSF) 檢查正常(若有進行)。

  • 分期 (根據感染時間):

    • 早期潛伏梅毒 (Early latent syphilis): 感染後一年內(或有明確證據顯示過去一年內曾有初期或二期梅毒症狀,或血清學檢查由陰轉陽)。此期仍有復發二期梅毒症狀的可能,且仍具一定傳染性(主要透過血液或母子垂直傳染)。

    • 晚期潛伏梅毒 (Late latent syphilis): 感染後超過一年,或感染時間不明確且無法歸類為早期潛伏者。此期傳染性極低(主要風險為母子垂直傳染),但仍可能進展至三期梅毒。

  • 許多患者在此期因常規篩檢(如婚前健檢、產檢、兵役體檢、捐血篩檢)而被診斷。

3.4. 三期梅毒 (Tertiary Syphilis) / 晚期梅毒 (Late Syphilis)

  • 發生時間:通常在初次感染後數年至數十年(1-30年或更久)發生,約15-40%未治療的潛伏期梅毒患者會發展至此期。

  • 此期主要為慢性肉芽腫性炎症反應(梅毒腫)或血管內膜炎,對組織器官造成緩慢進行性、不可逆的破壞。此期患者通常不具傳染性(梅毒腫病灶除外)。

  • 主要類型:

    • 梅毒腫 (Gumma / Gummatous syphilis):

      • 為一種慢性、進行性、破壞性的肉芽腫性病灶,可單發或多發。

      • 可發生於幾乎任何器官,最常見於皮膚、骨骼、黏膜、肝臟。

      • 皮膚梅毒腫: 常為不對稱、無痛性結節或斑塊,逐漸增大、壞死、潰瘍,形成邊緣銳利、基底有壞死組織的潰瘍,癒合後形成萎縮性疤痕 ("tissue-paper scar")。

      • 骨骼梅毒腫: 可引起骨膜炎、骨髓炎,導致夜間骨痛、局部腫脹、甚至病理性骨折。常見於長骨(如脛骨)、顱骨、鎖骨。

      • 內臟梅毒腫: 如肝梅毒腫,可致肝腫大、腹痛。

    • 心血管梅毒 (Cardiovascular syphilis):

      • 主要侵犯升主動脈的滋養血管 (vasa vasorum),引起主動脈中層彈力纖維破壞,導致主動脈炎 (aortitis)。

      • 臨床表現:

        • 無併發症主動脈炎: 可能無症狀。

        • 主動脈瓣閉鎖不全 (Aortic regurgitation): 主動脈根部擴張導致。

        • 升主動脈瘤 (Aneurysm of ascending aorta): 可壓迫周圍結構或破裂。

        • 冠狀動脈開口狹窄 (Coronary ostial stenosis): 可引起心絞痛或心肌梗塞。

      • 胸部X光可見升主動脈鈣化 ("tree-bark appearance" 較少見於影像,多為病理描述)。

    • 晚期神經梅毒 (Late neurosyphilis): (詳見下一節神經梅毒部分)

3.5. 神經梅毒 (Neurosyphilis)

  • 梅毒螺旋體侵犯中樞神經系統 (CNS),可發生在梅毒的任何分期,從感染早期即可發生。

  • 分型:

    • 無症狀神經梅毒 (Asymptomatic neurosyphilis):

      • 定義:CSF檢查異常(白血球增多、蛋白質升高、和/或CSF-VDRL陽性),但患者無任何神經學症狀或體徵。

      • 可發生在梅毒任何時期,是其他類型神經梅毒的前驅階段。

    • 早期神經梅毒 (Early neurosyphilis): 通常發生在感染後數月至數年內。

      • 梅毒性腦膜炎 (Syphilitic meningitis): 類似其他亞急性或慢性腦膜炎。表現為頭痛、噁心嘔吐、頸部僵硬、畏光、發燒。可伴有腦神經麻痺,尤以第VII對(顏面神經)和第VIII對(聽神經,導致聽力下降、耳鳴、眩暈)最常見。

      • 腦膜血管性梅毒 (Meningovascular syphilis): 腦或脊髓血管的動脈內膜炎,導致血管狹窄或阻塞,引起中風樣症狀(腦梗塞或脊髓梗塞)。發病年齡相對年輕。

    • 晚期神經梅毒 (Late neurosyphilis): 通常發生在感染後數年至數十年。

      • 麻痺性痴呆 (General paresis / General paralysis of the insane, GPI): 腦實質的慢性腦膜腦炎,導致進行性認知功能全面退化(記憶力、判斷力、計算力下降)、人格改變(欣快、淡漠、易怒、妄想)、情感障礙、構音障礙、震顫、癲癇發作等。瞳孔異常(如Argyll Robertson瞳孔)亦常見。

      • 脊髓癆 (Tabes dorsalis): 脊髓後索及後根的慢性退行性病變。

        • 主要症狀: 感覺性共濟失調 (sensory ataxia) 導致步態不穩(Romberg's sign陽性)、下肢閃電樣劇痛 (lightning pains)、膀胱功能障礙(尿失禁或尿儲留)、本體感覺和震動覺喪失、深腱反射消失(尤以膝反射、踝反射)。

        • 體徵: Argyll Robertson瞳孔、Charcot關節(神經營養不良性關節病變)。

    • 眼梅毒 (Ocular syphilis)  耳梅毒 (Otosyphilis / Syphilitic labyrinthitis):可視為神經梅毒的特殊表現,可發生在任何分期。

      • 眼梅毒: 可表現為葡萄膜炎(前、中、後或全葡萄膜炎)、視網膜炎、脈絡膜炎、視神經炎、視神經萎縮、Argyll Robertson瞳孔(瞳孔小而不規則,對光反射消失,但調節反射存在)。可導致視力下降甚至失明。

      • 耳梅毒: 表現為進行性感音神經性聽力下降、耳鳴、眩暈,類似梅尼爾氏症。

3.6. 先天性梅毒 (Congenital Syphilis)

  • 由母親在懷孕期間將梅毒螺旋體經胎盤傳染給胎兒。未經治療的早期梅毒孕婦傳染給胎兒的風險極高。

  • 可導致流產、死產、早產或新生兒出生後出現多種臨床表現。

  • 分期:

    • 早期先天性梅毒 (Early congenital syphilis): 出生後2年內出現症狀。

      • 類似成人二期梅毒,表現多樣:持續性鼻炎 ("snuffles",鼻塞流涕,分泌物含螺旋體)、皮膚黏膜疹(斑丘疹、大疱疹,尤其掌跖部)、肝脾腫大、黃疸、貧血、血小板減少、骨軟骨炎 (osteochondritis) 和骨膜炎 (periostitis) 導致假性麻痺 (pseudoparalysis of Parrot,因疼痛不願活動患肢)、淋巴結腫大、腦膜炎等。

    • 晚期先天性梅毒 (Late congenital syphilis): 2歲以後出現症狀,為慢性炎症和瘢痕形成所致。

      • Hutchinson氏三聯症 (Hutchinson's triad):

        1. 間質性角膜炎 (Interstitial keratitis): 5-20歲發病,雙眼畏光、流淚、疼痛、視力模糊,角膜混濁("磨砂玻璃樣"),可致失明。

        2. Hutchinson氏牙 (Hutchinson's teeth): 上顎門牙切緣呈月牙形凹陷,牙齒間隙增寬,形如螺絲起子頭。第一臼齒發育不良呈桑椹狀 (mulberry molars / Moon's molars)。

        3. 第VIII對腦神經耳聾 (Eighth nerve deafness): 感音神經性耳聾,通常在兒童期或青春期發生,進行性加重。

      • 其他晚期表徵: 鞍鼻 (saddle nose,鼻骨塌陷)、馬刀脛 (saber shins,脛骨前緣骨膜增厚彎曲)、額骨隆起 (frontal bossing)、Clutton氏關節 (Clutton's joints,雙膝對稱性無痛性關節積液)、Higoumenakis' sign (胸鎖關節內側1/3骨質增厚)等。

4. 診斷

梅毒的診斷需結合詳細的性接觸史、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

4.1. 直接檢測法 (檢測病原體)

  • 暗視野顯微鏡檢查 (Dark-field microscopy):

    • 取早期梅毒活動性病灶(硬性下疳、扁平濕疣、黏膜斑)的滲出物或組織液,在暗視野顯微鏡下直接觀察特有的形態和運動方式的梅毒螺旋體。

    • 是早期梅毒診斷的黃金標準之一,結果立即可得。

    • 限制: 需要新鮮檢體、特殊設備和經驗豐富的檢驗人員。口腔病灶易受口腔共生螺旋體干擾而產生偽陽性。晚期梅毒病灶中螺旋體稀少,不適用。

  • 聚合酶鏈鎖反應 (PCR):

    • 可檢測病灶組織、血液、CSF、羊水等檢體中的梅毒螺旋體DNA。

    • 敏感性和特異性高,尤其適用於暗視野檢查陰性但高度懷疑的早期病灶,或先天性梅毒的診斷。

    • 目前尚未廣泛作為常規診斷工具,台灣部分醫學中心可提供。

  • 組織病理學檢查 (Histopathology):

    • 對病灶組織進行活檢,可用特殊染色法(如Warthin-Starry銀染、免疫組織化學染色IHC)顯示梅毒螺旋體。

    • 適用於不典型皮損或梅毒腫的診斷。

4.2. 血清學檢查 (Serologic Tests)

是目前診斷梅毒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分為兩大類:

  • 非梅毒螺旋體試驗 (Nontreponemal tests / Reagin tests):

    • 原理:檢測由梅毒螺旋體感染導致宿主細胞損傷或螺旋體本身脂質成分所產生的抗心磷脂抗體 (anticardiolipin antibodies),也稱為反應素 (reagin)。這些抗體並非針對梅毒螺旋體本身。

    • 常用試驗:

      • VDRL (Venereal Disease Research Laboratory) test

      • RPR (Rapid Plasma Reagin) test

    • 特點與用途:

      • 通常在感染後3-6週(硬性下疳出現後1-2週)轉為陽性。

      • 結果以效價 (titer) 表示(如1:1, 1:2, 1:4, 1:8...),效價高低大致反映疾病活動度。

      • 主要用途:

        1. 篩檢 (Screening): 因操作簡便、成本低。

        2. 監測治療效果: 治療成功後,效價應規律下降至少4倍(例如從1:32降至1:8或更低),最終多數可轉陰。

        3. 判斷再感染或治療失敗: 若治療後效價未充分下降或反而持續上升4倍以上。

      • 偽陽性 (Biological false positive, BFP): 約1-2%。

        • 急性偽陽性 (<6個月):急性感染 (如病毒感染、肺炎、瘧疾)、預防接㮔後、懷孕。

        • 慢性偽陽性 (>6個月):自體免疫疾病 (如SLE、類風濕關節炎)、慢性肝病、靜脈藥癮者、老年人、惡性腫瘤。

        • 偽陽性結果通常效價較低 (常 ≤1:8)。

      • 偽陰性 (False negative):

        • 極早期梅毒:抗體尚未產生足夠量。

        • 極晚期梅毒:抗體反應可能減弱。

        • 前帶現象 (Prozone phenomenon): 在二期梅毒等抗體濃度極高時,過量抗體反而抑制凝集反應,導致偽陰性或效價偏低。若懷疑,可將血清稀釋後再測。

      • VDRL是唯一可用於CSF檢測神經梅毒的非梅毒螺旋體試驗。 RPR因含有炭顆粒,不適用於CSF。

  • 梅毒螺旋體試驗 (Treponemal tests):

    • 原理:檢測針對梅毒螺旋體特定抗原的抗體,特異性較高。

    • 常用試驗:

      • TPPA (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gglutination assay) / TPHA (T. pallidum hemagglutination assay)

      • FTA-ABS (Fluorescent treponemal antibody absorption test)

      • EIA (Enzyme immunoassay) / CIA (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 可檢測IgM和IgG,或總抗體。

    • 特點與用途:

      • 特異性高,通常比非梅毒螺旋體試驗更早轉為陽性(感染後2-4週)。

      • 主要用途:

        1. 確認診斷: 用於確認非梅毒螺旋體試驗陽性結果是否為梅毒感染所致。

        2. 篩檢 (尤其在反向篩檢流程中): EIA/CIA因可自動化,常用於大量篩檢。

      • 一旦陽性,即使經過適當治療,多數患者 (約85%) 終身保持陽性,因此不適用於監測治療效果或判斷再感染。

      • 偽陽性較少,但可能出現於其他非致病性螺旋體感染(如口腔或生殖道共生螺旋體)或某些其他疾病(如雅司病 yaws, 品他病 pinta, 萊姆病 Lyme disease - 後者較少交叉)。

4.3. 血清學診斷流程/演算法

  • 傳統演算法 (Traditional algorithm):

    1. 初步篩檢:非梅毒螺旋體試驗 (RPR/VDRL)。

    2. 若RPR/VDRL陽性 → 確認試驗:梅毒螺旋體試驗 (TPPA/FTA-ABS)。

      • RPR/VDRL (+) 且 TPPA/FTA-ABS (+):確診梅毒。需結合臨床判斷分期及活動性。

      • RPR/VDRL (+) 但 TPPA/FTA-ABS (-):RPR/VDRL為偽陽性。

  • 反向演算法 (Reverse algorithm):

    1. 初步篩檢:自動化梅毒螺旋體試驗 (EIA/CIA)。

    2. 若EIA/CIA陽性 → 定量非梅毒螺旋體試驗 (RPR/VDRL) 以評估活動性。

    3. 若EIA/CIA (+) 但 RPR/VDRL (-):需再做一個不同的梅毒螺旋體試驗 (如TPPA) 來確認。

      • EIA/CIA (+) 且 RPR/VDRL (+):確診活動性梅毒或近期感染。

      • EIA/CIA (+) 且 RPR/VDRL (-) 且 TPPA (+):曾感染梅毒(可能已治療、晚期潛伏梅毒、或極早期梅毒RPR尚未轉陽)。

      • EIA/CIA (+) 且 RPR/VDRL (-) 且 TPPA (-):EIA/CIA可能為偽陽性。

  • 台灣目前多數醫療機構仍採用傳統演算法,但部分大型檢驗單位或血庫已開始使用反向演算法。

4.4. 神經梅毒的診斷

  • 何時需考慮CSF檢查 (腰椎穿刺):

    • 任何梅毒患者出現神經學或眼科學症狀/體徵 (如頭痛、認知改變、運動障礙、視力模糊、聽力下降等)。

    • 活動性三期梅毒 (梅毒腫、心血管梅毒) 患者。

    • 治療失敗的梅毒患者 (臨床或血清學證據)。

    • HIV合併感染者,尤其在CD4細胞計數 ≤350/μL 或 血清RPR/VDRL效價 ≥1:32 時,即使無神經症狀,也應考慮CSF檢查 (根據台灣CDC指引)。

  • CSF檢查項目與判讀:

    • CSF-VDRL: 是診斷神經梅毒的金標準。特異性極高 (接近100%),但敏感性不高 (約30-70%)。

      • CSF-VDRL陽性:即可確診神經梅毒。

      • CSF-VDRL陰性:不能排除神經梅毒。

    • CSF白血球計數 (WBC count): 神經梅毒時通常升高 (>5 cells/μL,以淋巴球為主)。

    • CSF蛋白質 (Protein): 神經梅毒時通常升高 (>45 mg/dL)。

    • CSF FTA-ABS: 敏感性高,但特異性低(因血清中的FTA-ABS抗體可能滲入CSF)。CSF FTA-ABS陰性有助於排除神經梅毒;若陽性,則不具獨立診斷意義,需結合其他指標。

  • 診斷標準:

    • 確診:CSF-VDRL陽性。

    • 推定/可能:CSF-VDRL陰性,但CSF白血球增多和/或蛋白質升高,並排除其他可能導致CSF異常的原因,結合臨床表現和血清學證據。

5. 治療

Penicillin G 是治療各期梅毒的首選藥物,療效確切且罕有抗藥性。劑量、劑型和給藥途徑依梅毒分期和是否侵犯中樞神經系統而定。

5.1. 治療原則

  • 早期梅毒(初期、二期、早期潛伏期)通常單次或短期治療即可。

  • 晚期梅毒(晚期潛伏期、三期)需要較長療程以清除體內潛藏的螺旋體。

  • 神經梅毒需要能通過血腦屏障的Penicillin劑型和足夠劑量。

  • 性伴侶需接受檢查與治療。

  • 治療後需定期追蹤血清學反應 (RPR/VDRL效價)。

5.2. 各期梅毒的推薦藥物與劑量 (主要依據台灣CDC及國際指引如美國CDC)

  • 初期、二期、早期潛伏梅毒 (Primary, Secondary, Early Latent Syphilis):

    • 首選:Benzathine penicillin G 240萬單位,單次肌肉注射 (IM)。 (通常分兩側臀部各注射120萬單位,以減少局部疼痛和硬結)。

  • 晚期潛伏梅毒 (Late Latent Syphilis) 或 未知期潛伏梅毒 (Latent Syphilis of Unknown Duration):

    • 首選:Benzathine penicillin G 240萬單位,肌肉注射 (IM),每週一次,連續3週 (總劑量720萬單位)。

  • 三期梅毒 (Tertiary Syphilis) - 梅毒腫或心血管梅毒 (需先排除神經梅毒):

    • 首選:Benzathine penicillin G 240萬單位,肌肉注射 (IM),每週一次,連續3週 (總劑量720萬單位)。

    • 對於心血管梅毒,需謹慎處理可能的Jarisch-Herxheimer反應,部分專家建議在Penicillin治療前或同時給予短期口服類固醇 (如prednisone 40-60mg/day) 數天,但此做法證據等級不高。

  • 神經梅毒 (Neurosyphilis) (包括眼梅毒、耳梅毒):

    • 首選:Aqueous crystalline penicillin G 1800-2400萬單位/天,分次給藥 (每4小時靜脈輸注 (IV) 300-400萬單位),或連續靜脈滴注,持續10-14天。

    • 替代方案 (若能確保遵醫囑性且住院條件不足時):Procaine penicillin G 240萬單位/天,肌肉注射 (IM),每日一次,同時口服 Probenecid 500mg,每日四次 (QID),持續10-14天。 (Probenecid可抑制Penicillin從腎小管排泄,提高血中及CSF中Penicillin濃度)。

    • 完成上述10-14天療程後,部分專家建議追加 Benzathine penicillin G 240萬單位 IM 每週一次,連續1-3週,以確保長期療效,尤其在遵醫囑性有疑慮或HIV感染者,但此非所有指引的標準建議。

5.3. Penicillin 過敏者的替代方案

  • Doxycycline 100mg 口服,每日兩次 (BID)。

    • 早期梅毒:治療14天。

    • 晚期潛伏或三期梅毒(無神經梅毒):治療28天。

  • Tetracycline 500mg 口服,每日四次 (QID)。 (療程同Doxycycline,但因服藥頻次高,遵醫囑性較差,且易有腸胃副作用)。

  • Ceftriaxone 1-2g 肌肉注射 (IM) 或靜脈輸注 (IV),每日一次。

    • 早期梅毒:治療10-14天。

    • 晚期梅毒或神經梅毒:數據有限,療程可能需更長,通常用於無法使用Penicillin且Doxycycline/Tetracycline也禁忌或無效時。

  • 重要注意事項:

    • 孕婦梅毒患者:若對Penicillin過敏,強烈建議轉介至有經驗的醫療機構進行Penicillin減敏治療 (desensitization) 後再給予Penicillin。 Doxycycline及Tetracycline為懷孕禁忌。Erythromycin雖可用於孕婦,但無法有效通過胎盤治療胎兒,故不建議用於治療梅毒。Azithromycin曾被考慮,但因全球多地出現梅毒螺旋體對其抗藥性,已不建議作為常規替代藥物。

    • 神經梅毒患者:若對Penicillin過敏,也強烈建議進行Penicillin減敏治療。 Doxycycline對神經梅毒的療效證據不如Penicillin。Ceftriaxone可能是替代選擇,但需謹慎評估。

    • 使用替代藥物治療者,需更密切追蹤其臨床及血清學反應。

5.4. Jarisch-Herxheimer 反應 (JHR)

  • 定義:在梅毒(尤其是早期梅毒,螺旋體負荷量大時)治療開始後數小時內(通常2-12小時,高峰在6-8小時)出現的急性自限性發熱反應。

  • 症狀:發燒、寒顫、頭痛、肌肉痠痛、關節痛、噁心、心搏過速、血壓變化(可升可降)、原有皮疹惡化或出現新皮疹。

  • 原因:梅毒螺旋體被抗生素大量快速殺死後,釋放出大量內毒素樣物質 (lipoproteins) 所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應。

  • 發生率:初期梅毒約50%,二期梅毒約90%,早期潛伏梅毒約25%。

  • 處理:

    • 通常為自限性,24-48小時內緩解。

    • 給予症狀支持治療(如退燒藥acetaminophen、多休息、補充水分)。

    • 不應因此停止Penicillin治療,也不是Penicillin過敏反應。

    • 需事先告知患者可能發生此反應,以減少焦慮。

    • 孕婦發生JHR可能誘發子宮收縮、早產或胎兒窘迫,需密切監測。晚期心血管梅毒或神經梅毒患者發生JHR可能加重原有器官損傷,需謹慎。

5.5. 治療後追蹤

  • 目的: 確認治療效果、偵測治療失敗或再感染。

  • 方法: 定期追蹤非梅毒螺旋體試驗效價 (RPR/VDRL)。梅毒螺旋體試驗 (TPPA等) 通常終身陽性,不用於追蹤。

  • 時程 (一般情況下,HIV陰性者):

    • 早期梅毒 (初期、二期、早期潛伏): 治療後第3、6、12個月追蹤RPR/VDRL。

      • 理想情況下,6個月內效價應下降至少4倍(即滴度下降2個稀釋度,如從1:32降至1:8或更低)。

      • 12-24個月內,多數患者效價應轉陰或維持在非常低的穩定水平 (serofast)。

    • 晚期潛伏或三期梅毒 (無神經梅毒): 治療後第6、12、24個月追蹤RPR/VDRL。效價下降較慢,可能無法完全轉陰。

    • 神經梅毒: 治療後每3-6個月追蹤CSF檢查(細胞數、蛋白質、VDRL),直至CSF細胞數正常且CSF-VDRL轉陰或持續陰性。血清RPR/VDRL也需按早期梅毒的時程追蹤。CSF細胞數應在6個月內恢復正常,若未正常,需考慮再治療。

  • 治療成功的標準 (血清學): RPR/VDRL效價下降至少4倍。

  • 治療失敗的定義 (血清學):

    • 早期梅毒治療後6-12個月,或晚期梅毒治療後12-24個月,RPR/VDRL效價未下降至少4倍。

    • 已充分下降的RPR/VDRL效價,在排除實驗室誤差後,確認持續上升4倍或以上(提示再感染或疾病復發)。

    • 若懷疑治療失敗,需重新評估患者是否有HIV感染、是否有神經梅毒、是否遵醫囑完成治療、性伴侶是否同時治療等,並考慮再次治療(通常按晚期梅毒或神經梅毒方案)。

  • 血清固定 (Serofast state): 指梅毒患者經充分治療後,RPR/VDRL效價下降但未能轉陰,持續維持在一個低的、穩定的陽性水平(如≤1:8)超過1-2年。若無臨床或血清學復發跡象,且已排除神經梅毒,通常不需再治療,但仍建議長期追蹤。

6. 預防與控制

  • 健康教育與安全性行為:

    • 宣導梅毒的傳播途徑、症狀和危害。

    • 推廣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 (condom)。保險套可顯著降低經由生殖器接觸的傳染風險,但無法完全避免(因病灶可能在保險套未覆蓋的皮膚或黏膜處,如口腔、肛門周圍)。

    • 避免與性生活史不明或有多重性伴侶者發生無保護性行為。

    • 維持單一固定性伴侶。

  • 篩檢與早期診治:

    • 高風險族群篩檢: 如男男性行為者、HIV感染者、性工作者、有多重性伴侶者、靜脈藥癮者、性傳染病門診就診者,建議定期(如每3-6個月或每年)篩檢梅毒。

    • 孕婦全面篩檢: 台灣於第一孕期 (通常在第8-12週) 及第三孕期 (約第32-36週,針對高風險孕婦或地區) 常規進行梅毒篩檢。早期發現並治療孕婦梅毒是預防先天性梅毒最有效的方法。

    • 婚前健康檢查、役男體檢、捐血者篩檢等。

  • 接觸者追蹤與治療 (Contact tracing and management):

    • 對確診梅毒個案的性接觸者進行追蹤、檢查和必要的預防性治療。

    • 追溯期:初期梅毒患者症狀出現前3個月加上症狀持續期間;二期梅毒患者症狀出現前6個月加上症狀持續期間;早期潛伏梅毒患者診斷前1年內。

    • 對於在上述追溯期內與早期梅毒患者有過性接觸者,無論其血清學結果如何或臨床有無症狀,均建議給予預防性治療 (通常為Benzathine penicillin G 240萬單位 IM 單次)。

  • 法定傳染病通報: 梅毒在台灣為第三類法定傳染病,醫師診斷後應於一週內向地方衛生主管機關通報,以便進行疫情監測、個案管理和公共衛生介入。

7. 特殊考量

7.1. HIV 合併感染者 (Syphilis in Persons with HIV Infection)

  • HIV感染者感染梅毒的風險較高,且兩者之間存在生物學上的協同作用:梅毒潰瘍可增加HIV的傳播和獲取風險;梅毒感染可能導致HIV病毒量短暫升高、CD4細胞計數下降,加速HIV病程進展。

  • 臨床表現: HIV感染者患梅毒時,臨床表現可能更不典型、更嚴重或病程遷延。

    • 可能出現多發性硬性下疳、潰瘍性二期梅毒疹 (lues maligna)、更早出現神經梅毒或眼梅毒。

  • 血清學反應: 可能出現異常,如RPR/VDRL效價異常高、效價延遲轉陽、或罕見的偽陰性。梅毒螺旋體試驗通常不受影響。

  • 神經梅毒風險: HIV感染者發生神經梅毒的風險較高,即使在早期梅毒階段。所有HIV合併梅毒感染者均應仔細評估是否有神經梅毒的臨床證據。台灣CDC建議HIV感染者若RPR/VDRL ≥1:32或CD4 ≤350 cells/μL,應考慮進行CSF檢查。

  • 治療:

    • 治療藥物選擇和劑量與HIV陰性者相同。

    • 對Penicillin的反應通常良好。

    • 需更密切的臨床及血清學追蹤(如治療後第3、6、9、12、18、24個月)。血清學反應可能較慢或不完全。

  • 篩檢: HIV感染者應在初次確診HIV時即篩檢梅毒,之後建議每年至少檢測一次,若為高風險性行為者(如MSM、有多重伴侶)則建議每3-6個月檢測一次。

7.2. 孕婦梅毒 (Syphilis in Pregnancy)

  • 對胎兒和新生兒影響嚴重,是可預防的悲劇,務必積極篩檢和治療。

  • 篩檢: 台灣常規於第一孕期進行梅毒篩檢,高風險孕婦建議在第三孕期再次篩檢。

  • 治療:

    • 唯一推薦治療藥物為Penicillin。 劑量與非懷孕婦女相同,依梅毒分期決定。

    • 若孕婦對Penicillin過敏,必須進行Penicillin減敏治療 (desensitization) 後再給予Penicillin。 絕不可因過敏史而延誤或使用療效不確切的替代藥物。Doxycycline及Tetracycline為懷孕D級禁忌。Erythromycin雖可用於孕婦,但其通過胎盤濃度不足以有效治療胎兒,故不建議。Azithromycin因抗藥性問題亦不建議。

    • 治療後需每月追蹤RPR/VDRL效價直至分娩,以確認治療效果並監測再感染。若效價未充分下降或反而上升,需考慮再治療。

    • 分娩時應記錄母親梅毒治療史及血清學狀況,新生兒需由兒科醫師評估是否需進一步檢查或治療先天性梅毒。


以上是關於梅毒的詳細介紹,涵蓋了其病因、流行病學、各期臨床表現、診斷方法、治療方案以及預防控制措施,並特別提及了在HIV感染者和孕婦中的考量。梅毒的知識點繁多且細緻,尤其各分期的特徵、血清學判讀和治療選擇是考試的重點。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