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細胞肺癌 (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是一種侵襲性高、生長快速的肺癌亞型,具有獨特的生物學行為和臨床特徵。
小細胞肺癌 (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
1. 定義與流行病學 (Definition & Epidemiology)
定義: SCLC 是一種高度惡性的神經內分泌腫瘤,起源於支氣管黏膜的神經內分泌細胞 (Kulchitsky cells)。其特點是細胞小、核濃染、胞漿稀少。
流行病學:
約佔所有肺癌的 10-15%。
與吸菸有極強的相關性,超過95%的SCLC患者有吸菸史。非吸菸者罹患SCLC極為罕見。
好發年齡通常在60-70歲。
台灣數據: 根據台灣癌症登記資料,SCLC 的發生率相較於非小細胞肺癌 (NSCLC) 低,但仍是重要的肺癌亞型。其佔比與國際數據相似。近年來,由於吸菸率的變化,SCLC 的發生率在某些地區有下降趨勢,但整體而言仍是嚴峻的健康問題。
2. 病因與危險因子 (Etiology & Risk Factors)
最主要危險因子:吸菸。 菸草中的致癌物質是導致SCLC發生的關鍵。戒菸是預防SCLC最重要的方法。
其他危險因子:
二手菸暴露。
職業暴露:如石棉、氡氣、砷、鉻、鎳等。
空氣污染。
有肺部疾病史(如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
遺傳易感性(相對少見)。
3. 病理生理學與特性 (Pathophysiology & Characteristics)
細胞型態:
在顯微鏡下,癌細胞小,圓形或梭形,胞漿極少,核深染,核仁不明顯。
細胞排列緊密,可見核分裂象活躍 (high mitotic rate)。
Azzopardi effect: 血管壁被DNA物質浸潤染色。
神經內分泌特性:
表達神經內分泌標記物,如:
Synaptophysin (突觸素)
Chromogranin A (嗜鉻粒蛋白A)
CD56 (NCAM, 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TTF-1 (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1) 通常也呈陽性。
這些標記物對於病理診斷至關重要。
生物學行為:
生長快速: 倍增時間短。
早期轉移: 在初診斷時,約有2/3的患者已發生遠端轉移 (extensive-stage disease)。常見轉移部位包括腦、肝、骨、腎上腺、對側肺部及遠處淋巴結。
對化療和放療初始敏感性高: 大部分患者在初次治療後腫瘤會明顯縮小。
易產生抗藥性與復發: 儘管初始反應好,但復發率極高,且復發後的腫瘤往往對後續治療反應不佳。
常伴隨副腫瘤症候群 (Paraneoplastic Syndromes)。
4. 臨床表現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SCLC的臨床表現多樣,可因局部腫瘤、縱膈腔侵犯、遠端轉移或副腫瘤症候群而異。
局部腫瘤及縱膈腔侵犯相關症狀:
咳嗽 (最常見)
咳血 (hemoptysis)
呼吸困難 (dyspnea)
胸痛
喘鳴 (wheezing)
聲音沙啞 (hoarseness,因喉返神經受侵犯)
吞嚥困難 (dysphagia,因食道受壓迫)
上腔靜脈症候群 (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 SVCS): 臉頸部及上肢水腫、靜脈曲張、頭痛、呼吸困難,是SCLC常見的急症。
遠端轉移相關症狀:
腦轉移: 頭痛、噁心嘔吐、神經學缺損 (如肢體無力、癲癇、意識改變)。SCLC腦轉移發生率高。
肝轉移: 右上腹痛、黃疸、腹水。
骨轉移: 骨骼疼痛、病理性骨折、高血鈣。
腎上腺轉移: 通常無症狀,偶爾引起腎上腺功能不全。
副腫瘤症候群 (Paraneoplastic Syndromes): SCLC因其神經內分泌特性,特別容易產生此類症候群,發生率約10-20%。
抗利尿激素不適當分泌症候群 (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Antidiuretic Hormone secretion, SIADH): 最常見的副腫瘤症候群。導致低血鈉 (hyponatremia),症狀包括噁心、嘔吐、頭痛、意識混亂、癲癇甚至昏迷。
庫欣氏症候群 (Cushing's Syndrome): 因腫瘤異位分泌ACTH或CRH所致。表現為高血糖、高血壓、低血鉀、中心型肥胖、月亮臉、水牛肩、皮膚變薄、肌肉無力等。
蘭伯特-伊頓肌無力症候群 (Lambert-Eaton Myasthenic Syndrome, LEMS): 自身抗體攻擊運動神經末梢的電壓依賴性鈣離子通道 (VGCC),導致乙醯膽鹼釋放減少。臨床表現為近端肌肉無力(尤其下肢),活動後反而改善(post-exercise facilitation),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如口乾、便秘、姿態性低血壓)。與重症肌無力 (Myasthenia Gravis) 不同,LEMS通常不影響眼外肌和呼吸肌。
其他較少見的: 高血鈣症 (非骨轉移引起,可能與PTHrP有關)、周邊神經病變、小腦變性、肢端肥大症等。
全身性症狀: 體重減輕、食慾不振、疲倦。
5. 診斷 (Diagnosis)
診斷SCLC需要結合影像學、病理組織學/細胞學檢查。
影像學檢查:
胸部X光 (CXR): 可能見到肺門腫塊、縱膈腔增寬、肺部結節或浸潤、肋膜積液等。
胸部電腦斷層 (CT scan of chest): 評估原發腫瘤大小、位置、局部侵犯程度、淋巴結轉移情況。腹部CT (或全腹部CT) 用於評估肝臟、腎上腺等腹腔器官轉移。
正子攝影 (PET-CT): 對於分期、偵測遠端轉移(尤其是骨骼和淋巴結)以及評估治療反應非常重要。
腦部影像學檢查 (Brain MRI or CT with contrast): 所有SCLC患者在初診斷時都應進行腦部影像檢查以排除腦轉移,MRI對偵測小轉移灶較敏感。
病理組織學/細胞學確診: 獲取組織或細胞學檢體是確診SCLC的黃金標準。
痰液細胞學檢查 (Sputum cytology): 若腫瘤位於中央氣道且患者能咳出深部痰。
支氣管鏡檢查 (Bronchoscopy): 對於中央型腫瘤,可進行刷拭 (brushing)、沖洗 (washing)、切片 (biopsy) 或經支氣管針吸術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 TBNA)。
影像導引下穿刺切片 (Image-guided biopsy): 如CT導引下經皮穿刺 (CT-guided percutaneous biopsy) 適用於周邊型腫瘤或轉移灶。
其他: 肋膜腔積液細胞學檢查、淋巴結切片等。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 (Immunohistochemistry, IHC): 對於鑑別SCLC與其他低分化癌非常重要,需檢測 Synaptophysin, Chromogranin A, CD56 等神經內分泌標記物。
6. 分期 (Staging)
SCLC的分期系統傳統上採用二分法 (two-stage system),這對治療策略的選擇至關重要。近年來,國際抗癌聯盟 (UICC) 的 TNM 分期系統 (AJCC 第八版) 也被應用,尤其在學術研究和評估預後上。
傳統二分法 (Veterans Affairs Lung Study Group, VALSG):
侷限期 (Limited Disease, LD-SCLC):
定義:腫瘤侷限於單側胸腔(包括同側肺門、縱膈腔、鎖骨上淋巴結),且能夠被涵蓋在一個可耐受的放射治療照野 (tolerable radiation port) 內。
約佔SCLC患者的1/3。
治療目標是治癒 (curative intent)。
擴散期 (Extensive Disease, ED-SCLC):
定義:腫瘤超出侷限期的範圍,即已擴散至對側胸腔或有遠端轉移。
約佔SCLC患者的2/3。
治療目標主要是緩解症狀、延長存活期、改善生活品質 (palliative intent)。
TNM 分期系統 (AJCC 第八版):
雖然SCLC的治療主要仍依賴LD/ED分期,但TNM分期提供了更精細的解剖學描述,有助於預後評估和研究。
例如,極早期的T1-2N0M0的SCLC患者,手術切除可能是一個選項(非常少數)。
7. 治療 (Treatment)
SCLC的治療原則是基於其分期。由於其對化放療的初始敏感性,化學治療是主要的治療手段。
侷限期小細胞肺癌 (LD-SCLC):
標準治療:同步化學放射治療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CCRT)。
化學治療方案:最常用的是 EP 方案 (Etoposide + Cisplatin),共4-6個週期。Carboplatin可替代Cisplatin,尤其對於腎功能不佳或無法耐受Cisplatin副作用的患者。
放射治療:通常在化療開始的第1或第2個週期同步進行。建議早期開始放療(化療開始後30天內)。標準劑量為每日一次,總劑量45 Gy分30次,每日兩次 (hyperfractionated),或每日一次,總劑量60-70 Gy。每日兩次加速超分割放療 (twice-daily accelerated hyperfractionated radiotherapy) 45 Gy/30 fractions/3 weeks 被認為是療效較好的方式之一,但需考量毒性。
預防性腦部放射治療 (Prophylactic Cranial Irradiation, PCI):
對於CCRT後達到完全緩解 (CR) 或部分緩解 (PR) 且一般狀況良好的LD-SCLC患者,建議進行PCI。
目的:降低腦轉移的發生率,可能改善總體存活期。
標準劑量:25 Gy 分10次。
注意事項:需評估患者的神經認知功能,並告知可能的副作用(如短期記憶力下降、疲倦)。
免疫治療的角色:
根據 PACIFIC-2 研究 (雖然主要針對NSCLC,但概念類似) 和 ADRIATIC 研究 (SCLC),在CCRT後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如 Durvalumab) 作為鞏固治療,顯示出改善無惡化存活期 (PFS) 和總體存活期 (OS) 的潛力。
台灣現況: 截至目前,Durvalumab 在 LD-SCLC CCRT 後的鞏固治療,台灣健保署已於2024年開始有條件給付(需確認最新給付規範)。
手術的角色:
非常有限。僅適用於極少數經完整分期確認為 T1-2N0M0 的患者,術後仍需輔助化療,並可能需考慮胸腔放療和PCI。
擴散期小細胞肺癌 (ED-SCLC):
一線治療:化學治療合併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Chemoimmunotherapy)。
這是目前的標準治療。
方案:Etoposide + Platinum (Cisplatin 或 Carboplatin) 共4-6個週期,同時合併 PD-L1 抑制劑 (Atezolizumab 或 Durvalumab)。化療結束後,持續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作為維持治療,直至疾病惡化或出現不可耐受的毒性。
研究 (如 IMpower133, CASPIAN) 顯示,相較於單純化療,化療合併免疫治療可顯著改善ED-SCLC患者的總體存活期和無惡化存活期。
台灣現況: Atezolizumab 和 Durvalumab 用於一線治療 ED-SCLC 已有健保給付(需符合特定條件)。
放射治療的角色:
胸腔鞏固性放療 (Thoracic consolidation radiotherapy): 對於一線化療(或化療合併免疫治療)後,胸腔內腫瘤有良好反應且胸腔外轉移得到控制的ED-SCLC患者,可以考慮給予胸腔鞏固性放療,可能改善胸腔內疾病控制和存活。
預防性腦部放射治療 (PCI): 對於一線治療後有反應的ED-SCLC患者,若無腦轉移,可考慮PCI,但其效益相較於LD-SCLC較不明確,需個別化評估。
緩和性放射治療 (Palliative radiotherapy): 用於緩解特定部位轉移引起的症狀,如骨轉移疼痛、腦轉移神經症狀、氣道阻塞、SVCS等。
二線及後續治療:
SCLC復發後治療選擇有限,預後差。
治療選擇取決於復發時間(距離一線化療結束時間):
敏感性復發 (Sensitive relapse): 若復發時間 > 6個月,可考慮重新使用先前有效的鉑類為基礎的化療方案。
抗藥性復發 (Refractory relapse): 若復發時間 < 6個月或在治療中惡化,預後極差。
常用藥物:
Lurbinectedin: 近年被核准用於鉑類化療後疾病惡化的轉移性SCLC成人患者。在台灣,Lurbinectedin 已取得藥證,健保給付情況需查詢最新規定。
Topotecan: 傳統的二線標準藥物之一。
Amrubicin: (在日本常用)
其他化療藥物組合或單藥(如 Irinotecan, Paclitaxel, Docetaxel, Gemcitabine, Vinorelbine)。
臨床試驗: 鼓勵患者參與臨床試驗,尋求新的治療機會。
8. 預後 (Prognosis)
SCLC的整體預後不佳,但分期是影響預後最重要的因素。
LD-SCLC:
接受標準CCRT及PCI治療後,中位存活期約20-30個月。
5年存活率約20-30%。
ED-SCLC:
接受化療合併免疫治療後,中位存活期約12-15個月。
2年存活率約20-25%。
若未治療,中位存活期僅2-4個月。
影響預後的不良因素:
擴散期 (ED)
體能狀態差 (Poor performance status, ECOG PS > 1)
體重減輕 > 10%
LDH 升高
老年
多處轉移
腦轉移
9. 台灣本土考量與指引
台灣肺癌學會 (Taiwan Lung Cancer Society, TLCS) 及 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TSCO) 會定期參考國際指引 (如 NCCN, ESMO) 並結合本土數據與臨床經驗,提供治療建議。建議參考其最新的發表或學術會議內容。
健保給付規範: 台灣健保署對於SCLC的化療藥物、免疫治療藥物(如Atezolizumab, Durvalumab用於ED-SCLC一線;Durvalumab用於LD-SCLC CCRT後鞏固治療)以及Lurbinectedin(用於二線)等均有相關給付規定。醫師在選擇治療方案時,需考量健保的規範與患者的經濟狀況。這些給付條件可能會隨時間更新,需查詢最新資訊。
臨床試驗: 台灣各大醫學中心也積極參與SCLC的國際臨床試驗,為患者提供更多治療選擇。
總結來說,小細胞肺癌是一種侵襲性強、預後較差的肺癌亞型,與吸菸密切相關。其診斷依賴病理組織學確認神經內分泌特性。治療上,侷限期以同步化放療及預防性腦部放療為主,並可考慮免疫鞏固治療;擴散期則以化療合併免疫治療為標準一線方案。儘管治療有所進展,但復發率高仍是重大挑戰。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