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種以侵蝕性關節炎為主要表現的慢性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1. 定義 (Definition)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病因未明的慢性、全身性、發炎性自體免疫疾病,主要侵犯關節滑膜 (synovium),導致對稱性、持續性的多關節炎。其特徵是滑膜增生形成血管翳 (pannus),進而侵蝕軟骨、骨骼及韌帶,造成關節結構破壞、變形及功能喪失。除了關節病變,RA 也可能引起多種關節外表現。
2. 流行病學 (Epidemiology)
全球盛行率: 約 0.5% 至 1%。
好發性別: 女性多於男性,比例約為 2-3:1。
好發年齡: 高峰期為 30-50 歲,但任何年齡均可發病。
台灣數據: 根據台灣本土研究,盛行率估計約 0.4%。
3. 病因與危險因子 (Etiology and Risk Factors)
RA 的確切病因尚不完全明朗,目前認為是遺傳易感性、環境觸發因素及免疫系統失調三者交互作用的結果。
遺傳因素:
HLA 基因: HLA-DRB1 位點的特定等位基因 (尤其是帶有 "shared epitope" 者,如 HLA-DR4、HLA-DR1) 是最重要的遺傳風險因子。
非 HLA 基因: 如 PTPN22, STAT4, CTLA4, TRAF1-C5 等也與 RA 相關。
環境因素:
抽菸: 是目前最確定的環境風險因子,尤其與 Anti-CCP 抗體陽性的 RA 相關,且可能影響治療反應。
感染: 某些病原體被懷疑可能觸發 RA,例如牙周病菌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EB 病毒等,但其確切角色仍待研究。
荷爾蒙: 女性好發可能與性荷爾蒙有關。懷孕期間病情常改善,產後易復發。
其他: 矽塵暴露、腸道菌叢失調、特定飲食等也可能扮演角色。
4. 病理生理學 (Pathophysiology)
RA 的核心病理是滑膜炎 (synovitis)。
早期變化: 未知抗原觸發免疫反應,導致滑膜微血管新生、血管通透性增加,發炎細胞 (T細胞、B細胞、巨噬細胞、樹突細胞等) 浸潤至滑膜。
免疫細胞活化與細胞激素釋放:
T 細胞: CD4+ T 細胞 (尤其是 Th1 和 Th17 細胞) 扮演關鍵角色,分泌促炎細胞激素如 IFN-γ, IL-17。
B 細胞: 活化並分化為漿細胞,產生自體抗體,如類風濕因子 (RF) 和抗環瓜氨酸胜肽抗體 (Anti-CCP)。
巨噬細胞: 釋放大量促炎細胞激素,如 TNF-α, IL-1β, IL-6。
血管翳形成 (Pannus formation): 增生的滑膜組織形成富含血管和發炎細胞的侵襲性「血管翳」,從關節邊緣侵入並破壞關節軟骨和軟骨下骨。
骨侵蝕 (Bone erosion): TNF-α, IL-1, IL-6 及 RANKL (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 等細胞激素會活化破骨細胞 (osteoclasts),導致骨質吸收和侵蝕。
瓜氨酸化 (Citrullination): 蛋白質中的精氨酸 (arginine) 經酵素 (peptidylarginine deiminase, PAD) 轉化為瓜氨酸 (citrulline) 的過程。在 RA 患者關節中此過程異常活躍,產生的瓜氨酸化蛋白成為 Anti-CCP 抗體的目標。
5. 臨床表現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關節症狀 (Articular manifestations):
起病方式: 多為隱匿性發作,症狀在數週至數月內逐漸加重。少數可急性發作。
對稱性多關節炎: 典型特徵。
好發關節:
手部: 近端指間關節 (Proximal Interphalangeal joints, PIP)、掌指關節 (Metacarpophalangeal joints, MCP)、腕關節 (wrists)。
遠端指間關節 (Distal Interphalangeal joints, DIP) 通常不受侵犯。DIP侵犯,要想到退化性關節炎(OA)
足部: 蹠趾關節 (Metatarsophalangeal joints, MTP)。
其他: 膝、肘、踝、肩、髖關節。頸椎 (尤其 C1-C2) 也可能受影響,嚴重時可導致寰樞椎半脫位 (atlantoaxial subluxation)。
晨僵 (Morning stiffness): 典型症狀,通常持續 超過 1 小時,活動後可逐漸緩解。
關節表現: 腫脹 (常呈梭狀)、疼痛、壓痛、發熱、活動受限。
晚期關節變形:
手部:尺側偏移 (ulnar deviation)、天鵝頸變形 (swan-neck deformity)、鈕扣孔變形 (Boutonnière deformity)、Z 字形拇指 (Z-thumb deformity)。
足部:槌狀趾 (hammer toes)、外翻足 (valgus deformity)。
關節外表現 (Extra-articular manifestations): 約 40% 患者可能出現,通常與疾病活性高、RF/Anti-CCP 陽性相關。
全身症狀: 疲倦、食慾不振、低熱、體重減輕。
類風濕結節 (Rheumatoid nodules): 最常見 (約 20-35%),為皮下無痛性硬結,好發於關節伸側或受壓處 (如鷹嘴突、手指關節、跟腱)。
皮膚: 類風濕血管炎 (rheumatoid vasculitis) 可引起紫斑、指端壞疽、皮膚潰瘍。
眼睛:
乾性角結膜炎 (Keratoconjunctivitis sicca, KCS),常為次發性修格蘭氏症候群 (Secondary Sjögren's syndrome) 的一部分。
鞏膜炎 (scleritis)、表層鞏膜炎 (episcleritis)。鞏膜炎疼痛且可能威脅視力。
肺部:
肋膜炎 (pleuritis) 及肋膜積液。
間質性肺病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LD),是 RA 相關死亡的重要原因。
肺部類風濕結節。
Caplan's syndrome (RA 合併塵肺症及多發性肺結節)。
閉塞性細支氣管炎併組織性肺炎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organizing pneumonia, BOOP)。
心臟:
心包膜炎 (pericarditis) 及心包膜積液。
心肌炎、冠狀動脈炎、瓣膜病變 (較少見)。
RA 患者心血管疾病 (如心肌梗塞、中風) 風險顯著增加,與慢性發炎狀態有關。
血液系統:
貧血: 最常見為慢性病貧血 (anemia of chronic disease)。
血小板增多 (Thrombocytosis): 常見,與發炎程度相關。
Felty's syndrome: RA + 脾腫大 + 中性球減少症 (neutropenia)。
神經系統:
壓迫性神經病變:如腕隧道症候群 (carpal tunnel syndrome)、跗隧道症候群 (tarsal tunnel syndrome)。
頸椎半脫位可壓迫脊髓。
多發性單神經炎 (mononeuritis multiplex) 或遠端感覺神經病變,常與血管炎相關。
腎臟:
直接由 RA 引起的腎絲球腎炎較少見。
常見為藥物相關腎損傷 (如 NSAIDs, gold, penicillamine)。
次發性澱粉樣變性 (Secondary amyloidosis, AA type) 可沉積於腎臟,導致蛋白尿、腎病症候群。
骨骼: 關節周圍骨質疏鬆 (juxta-articular osteoporosis) 及全身性骨質疏鬆。
6. 實驗室檢查與影像學發現 (Laboratory and Imaging Findings)
血液學檢查:
發炎指標:
紅血球沉降速率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升高。
C-反應蛋白 (C-Reactive Protein, CRP):升高。
ESR 和 CRP 可用於評估疾病活性和治療反應。
自體抗體:
類風濕因子 (Rheumatoid Factor, RF): 約 70-80% RA 患者陽性 (IgM 型最常見)。敏感性尚可,但特異性不高,也可能出現在其他自體免疫疾病、慢性感染或約 5-10% 健康老年人。
抗環瓜氨酸胜肽抗體 (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 Anti-CCP): 特異性高 (約 95%),敏感性約 60-75%。常在疾病早期出現,與較差預後 (如更嚴重的骨侵蝕) 相關。
抗核抗體 (Antinuclear Antibody, ANA):約 30-50% RA 患者陽性,通常為低效價、斑點型。
全血球計數 (CBC): 可能有正球性正色素性貧血 (慢性病貧血)、血小板增多。Felty's syndrome 患者有中性球減少。
滑液分析 (Synovial fluid analysis): (若有關節積液且需排除其他病因時)
外觀:混濁、黃色。
黏稠度:降低 (因玻尿酸被分解)。
白血球計數:通常 5,000 - 50,000/μL (Group II, inflammatory),以多形核白血球 (PMN) 為主。
葡萄糖:可能降低 (相對於血清濃度)。
RF 可能陽性。
細菌培養:陰性 (用以排除感染性關節炎)。
影像學檢查:
X光 (Plain radiography):
早期變化: 軟組織腫脹、關節周圍骨質疏鬆 (juxta-articular osteoporosis)。
晚期變化: 關節間隙對稱性狹窄 (joint space narrowing)、邊緣性骨侵蝕 (marginal bony erosions)、關節半脫位 (subluxation) 或融合 (ankylosis)。
主要用於評估關節破壞程度和追蹤疾病進展。
超音波 (Musculoskeletal ultrasound):
可更早期偵測滑膜炎、滑膜增生、積液、骨侵蝕 (比X光更敏感)。
都卜勒超音波 (Power Doppler) 可評估滑膜血流,反映發炎程度。
可用於導引關節穿刺或藥物注射。
磁振造影 (MRI):
對早期滑膜炎、骨髓水腫 (bone marrow edema,被視為骨侵蝕的前兆)、軟骨損傷和肌腱韌帶病變最敏感。
價格較昂貴,非例行檢查,常用於診斷困難或評估頸椎等特殊部位。
7. 診斷標準 (Diagnostic Criteria)
目前廣泛使用的是 2010 ACR/EULAR 類風濕性關節炎分類標準 (2010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for RA)。此標準適用於至少有一個關節確定有臨床滑膜炎 (腫脹),且該滑膜炎無法用其他疾病更好解釋的患者。
評分系統 (總分 ≥ 6/10 分可分類為 RA):
A. 關節侵犯 (Joint involvement) | 1 個大關節 | 0 |
| 2-10 個大關節 | 1 |
| 1-3 個小關節 (大關節可有可無) | 2 |
| 4-10 個小關節 (大關節可有可無) | 3 |
| >10 個關節 (至少 1 個小關節) | 5 |
B. 血清學檢查 (Serology) (至少一項) | RF 陰性 且 Anti-CCP 陰性 | 0 |
| RF 低效價陽性 或 Anti-CCP 低效價陽性 | 2 |
| RF 高效價陽性 或 Anti-CCP 高效價陽性 | 3 |
C. 急性期反應物 (Acute-phase reactants) (至少一項) | CRP 正常 且 ESR 正常 | 0 |
| CRP 異常 或 ESR 異常 | 1 |
D. 症狀持續時間 (Duration of symptoms) | < 6 週 | 0 |
| ≥ 6 週 | 1 |
註:
小關節:MCP, PIP, 拇指 IP, 腕關節, MTP II-V。大關節:肩, 肘, 髖, 膝, 踝。
低效價陽性:>正常上限但 ≤3倍正常上限。高效價陽性:>3倍正常上限。
8. 鑑別診斷 (Differential Diagnosis)
需與其他引起多關節炎的疾病鑑別:
骨關節炎 (Osteoarthritis, OA): 影響 DIP、負重關節,晨僵 <30分鐘,無全身症狀,發炎指標正常。
血清陰性脊椎關節病變 (Seronegative spondyloarthropathies): 如僵直性脊椎炎、乾癬性關節炎、反應性關節炎。常有薦腸關節炎、附著點炎、不對稱性關節炎、HLA-B27 相關。
全身性紅斑狼瘡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可有多關節痛/關節炎 (通常非侵蝕性),伴有多系統侵犯,ANA 及特異性抗體陽性。
病毒性關節炎: 如 Parvovirus B19, Rubella, Hepatitis B/C。急性發作,可自限。
結晶性關節病變: 痛風 (Gout)、偽痛風 (Pseudogout, CPPD)。滑液可見結晶。
結締組織疾病相關關節炎: 如硬皮症、多發性肌炎/皮肌炎。
感染性關節炎 (Septic arthritis): 通常急性單關節炎,需緊急處理。
纖維肌痛症 (Fibromyalgia): 廣泛性疼痛,但無客觀關節炎。
多發性風濕症 (Polymyalgia Rheumatica, PMR): 好發於 >50歲,肩頸髖部肌肉疼痛僵硬,ESR/CRP 顯著升高,對低劑量類固醇反應良好。
9. 治療 (Treatment)
RA 的治療目標是達到並維持臨床緩解 (clinical remission) 或低疾病活性 (low disease activity),以預防關節損傷、維持功能、改善生活品質。採用「達標治療 (Treat-to-Target, T2T)」策略。
非藥物治療:
病患教育與自我管理。
物理治療與職能治療:運動、關節保護、輔具使用。
戒菸。
體重控制。
心理支持。
藥物治療: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NSAIDs):
如 Ibuprofen, Naproxen, Diclofenac, Celecoxib。
僅緩解症狀,不能改變病程。短期、低劑量使用。
注意腸胃道、心血管、腎臟副作用。
皮質類固醇 (Glucocorticoids):
如 Prednisolone。
強效抗發炎,可快速緩解症狀。
用於急性期控制、DMARDs 起效前的「橋接治療」,或困難控制的關節內注射。
應盡可能使用最低有效劑量並短期使用,以減少副作用 (骨鬆、高血糖、感染等)。
傳統合成型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 (Conventional Synthetic DMARDs, csDMARDs):
RA 治療的基石,能改變病程。起效較慢 (數週至數月)。
Methotrexate (MTX): 首選及錨定藥物。每週一次口服或注射。需補充葉酸。監測肝功能、血球。禁忌於懷孕。
Leflunomide (LEF): 療效與 MTX 相似。監測肝功能、血壓。具致畸胎性。
Sulfasalazine (SSZ): 常用於輕度 RA 或與 MTX 併用。注意 G6PD 缺乏者。
Hydroxychloroquine (HCQ): 療效較溫和,常用於輕度 RA 或合併治療。主要注意視網膜毒性 (需定期眼科檢查)。
生物製劑 (Biologic DMARDs, bDMARDs):
針對特定細胞激素或免疫細胞的標靶治療。用於對 csDMARDs 反應不佳或不耐受的中重度 RA。常與 MTX 併用。
使用前需篩檢潛伏結核菌感染 (LTBI) 和 B、C 型肝炎。
TNF-α 抑制劑: Etanercept, Adalimumab, Golimumab, Certolizumab pegol, Infliximab。
IL-6 受體抑制劑: Tocilizumab, Sarilumab。
T 細胞共同刺激調節劑: Abatacept。
B 細胞清除劑 (Anti-CD20): Rituximab。
標靶合成型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 (Targeted Synthetic DMARDs, tsDMARDs):
口服小分子藥物,抑制細胞內 JAK (Janus Kinase) 訊息傳遞路徑。
JAK 抑制劑: Tofacitinib, Baricitinib, Upadacitinib, Peficitinib。
療效與 bDMARDs 相當。注意感染風險 (尤其帶狀疱疹)、血栓風險等。
治療策略 (依據台灣風濕病醫學會及國際指引建議):
早期診斷,早期起始 DMARD 治療 (通常為 MTX)。
若 3 個月未達治療目標,或 6 個月未達緩解/低疾病活性,則調整治療:
可換用另一種 csDMARD 或併用不同機轉的 csDMARDs。
若對 csDMARDs 反應不佳或有預後不良因子,可考慮加上 bDMARD 或 tsDMARD。
台灣健保給付 bDMARDs/tsDMARDs 有特定規範,通常要求對至少兩種 csDMARDs (含MTX) 治療反應不佳且疾病活性仍高 (如 DAS28 > 5.1,或 DAS28 > 3.2 且有骨侵蝕等)。
10. 預後 (Prognosis)
RA 是一種慢性病,目前無法根治,但早期診斷和積極治療可顯著改善預後,多數患者可達到緩解或低疾病活性。
預後不良因子: 高疾病活性、RF/Anti-CCP 高效價陽性、早期出現骨侵蝕、多關節侵犯、關節外表現、HLA-DRB1 "shared epitope"、抽菸、延遲治療。
RA 患者的平均壽命可能較一般人群縮短,主要與心血管疾病、嚴重感染、間質性肺病等併發症有關。
11. 併發症 (Complications)
關節永久性損傷、變形、失能。
心血管疾病 (風險增加)。
感染 (疾病本身及藥物治療均增加風險)。
骨質疏鬆症。
間質性肺病。
惡性腫瘤 (如淋巴瘤風險略增)。
貧血。
憂鬱症。
次發性修格蘭氏症候群、Felty's syndrome、血管炎、澱粉樣變性等。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