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 (Pulmonary Tuberculosis, PTB)

我們來詳細介紹肺結核 (Pulmonary Tuberculosis, PTB)。這是醫師國考非常重要的一個疾病。

肺結核 (Pulmonary Tuberculosis, PTB)

1. 定義與病原學

  • 定義: 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桿菌複合群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 MTBC) 主要侵犯肺部引起的慢性傳染性疾病。MTBC 主要包括 M. tuberculosis (人類結核病最主要的病原體)、M. bovis (牛型分枝桿菌,可經由未消毒的乳製品傳染給人)、M. africanum 等。

  • 特性: 結核菌為好氧、抗酸性染色陽性的桿菌,生長緩慢。

2. 流行病學

  • 全球概況: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WHO) 統計,結核病仍是全球主要的傳染病死因之一。每年約有1000萬新發個案,約150萬人死亡。抗藥性結核病 (尤其是多重抗藥性結核病 MDR-TB) 是全球公共衛生的重大威脅。

  • 台灣現況: 台灣的結核病發生率與死亡率雖逐年下降,但仍高於部分已開發國家。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Taiwan CDC) 的資料,近年每年新案數約7,000-8,000例。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如HIV感染者、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者)是高風險族群。

  • 高風險族群:

    • HIV感染者

    • 近期結核菌感染者 (過去2年內)

    • 有纖維化病灶且未經適當治療者

    • 糖尿病控制不良者

    • 慢性腎衰竭,尤其需血液透析者

    • 矽肺症 (Silicosis)

    • 營養不良,體重過輕 (BMI < 18.5)

    • 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者 (如 TNF-α 拮抗劑、高劑量類固醇)

    • 器官移植者

    • 胃切除或空腸迴腸繞道手術者

    • 頭頸癌、血液惡性腫瘤患者

    • 居住於擁擠環境者 (如監獄、安養機構)

    • 醫護人員

3. 傳染途徑與病理生理機轉

  • 傳染途徑: 主要經由飛沫傳染 (droplet nuclei)。開放性肺結核病人咳嗽、打噴嚏、說話時,將帶有結核菌的飛沫核懸浮於空氣中,被他人吸入後造成感染。

  • 初次感染 (Primary TB) 與潛伏結核感染 (Latent TB Infection, LTBI):

    • 吸入結核菌後,大部分人 (約90%) 的免疫系統能有效控制感染,細菌處於休眠狀態,不具傳染力,稱為潛伏結核感染 (LTBI)。這些人沒有臨床症狀,胸部X光可能正常或僅有鈣化點 (如 Ghon focus 或 Ranke complex)。

    • 少部分人 (約5-10%),特別是免疫力較差者 (如嬰幼兒、HIV感染者),在初次感染後數週至數月內即發病,稱為初染型結核病 (Primary Progressive TB)

  • 再活化結核 (Reactivation TB):

    • LTBI者中,約5-10%的人在一生中可能因免疫力下降 (如老化、疾病、使用免疫抑制劑) 而使潛伏的結核菌再度活化,發展為活動性結核病,此為再活化型結核病 (Post-primary TB 或 Reactivation TB),是成人肺結核最常見的形式。

    • 再次暴露於結核菌也可能導致再次感染發病。

  • 免疫反應與肉芽腫形成:

    • 結核菌進入肺泡後被巨噬細胞吞噬,但常能在細胞內存活繁殖。

    • 約2-8週後,宿主產生細胞媒介性免疫反應 (Cell-mediated immunity),主要由 T淋巴球 (特別是 CD4+ T細胞) 活化巨噬細胞,釋放細胞激素 (如 IFN-γ, TNF-α),形成肉芽腫 (granuloma)

    • 肉芽腫的中央常發生乾酪樣壞死 (caseous necrosis)。肉芽腫能限制結核菌擴散,但也可能成為日後再活化的病灶。

4. 臨床表現

  • 常見症狀 (通常為慢性、漸進性):

    • 咳嗽: 最常見症狀,初期可能乾咳,後轉為有痰,持續超過2-3週。

    • 咳血 (Hemoptysis): 從痰中帶血絲到大量咳血都可能。

    • 發燒: 常見午後低熱。

    • 夜間盜汗 (Night sweats)。

    • 體重減輕、食慾不振、疲倦。

    • 胸痛 (通常為肋膜性疼痛,深呼吸或咳嗽時加劇)。

    • 呼吸困難 (晚期或大範圍病灶)。

  • 老年人或免疫低下者: 症狀可能不典型或不明顯。

  • 肺外結核 (Extrapulmonary TB, EPTB): 結核菌可經血行或淋巴播散至肺外器官,約佔所有結核病例的15-20%。常見部位包括:淋巴結 (最常見的EPTB)、肋膜、骨骼關節、中樞神經系統 (結核性腦膜炎)、泌尿生殖系統、消化系統、粟粒狀結核 (Miliary TB,全身播散性)。

5. 診斷方法

診斷活動性肺結核需綜合臨床表現、影像學及微生物學證據。

  • 微生物學檢查 (黃金標準):

    • 痰液抗酸菌抹片 (Acid-Fast Smear, AFS): 快速、便宜,但敏感度不高 (約50-70%),需痰中菌量達 5,000-10,000隻/mL 才易檢出。陽性結果可高度懷疑結核病。需至少收集三套痰液 (清晨第一口痰為佳)。

    • 結核菌培養 (TB Culture): 最敏感且特異的方法,可檢出痰中少量細菌 (10-100隻/mL)。需時較長 (固態培養基約4-8週,液態培養基約1-3週)。培養陽性後可進行菌種鑑定及藥物敏感性試驗 (Drug Susceptibility Testing, DST)。

    • 核酸增幅試驗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st, NAAT): 如 Xpert MTB/RIF Assay,可快速 (數小時內) 檢測結核菌DNA並同時檢測對 Rifampicin 的抗藥性。敏感度高於抹片,特異性亦高。台灣CDC建議用於:

      • 高度懷疑結核病個案 (尤其抹片陰性者)。

      • 具Rifampicin抗藥風險者。

      • HIV感染者。

      • 兒童個案。

    • 檢體來源: 除了自咳痰,亦可使用誘導痰 (induced sputum)、支氣管鏡檢體 (如BALF、brushing、biopsy)、胃液 (兒童或無法咳痰者)、組織切片等。

  • 影像學檢查:

    • 胸部X光 (Chest X-ray, CXR):

      • 再活化型結核 (最常見): 好發於肺尖 (apical) 或上肺葉之後部 (posterior segment),或下肺葉之上部 (superior segment)。典型表現為浸潤 (infiltrate)、空洞形成 (cavitation)、纖維化、鈣化。

      • 初染型結核: 可見肺門或縱膈腔淋巴結腫大,中下肺葉浸潤 (Ghon focus),或合併肋膜積液。Ghon focus 加上同側肺門淋巴結腫大稱為 Ghon complex,鈣化後稱為 Ranke complex。

      • 非典型表現: 老年人、糖尿病、HIV感染者可能出現下肺葉浸潤、無空洞或粟粒狀散佈。

    • 胸部電腦斷層 (Chest CT): 比CXR更敏感,能更清楚顯示微小病灶、空洞、支氣管擴張、淋巴結腫大等。常用於CXR陰性但高度懷疑、鑑別診斷困難、評估病灶範圍或併發症時。

  • 潛伏結核感染 (LTBI) 的檢測 (不適用於診斷活動性結核病):

    • 結核菌素皮膚試驗 (Tuberculin Skin Test, TST;亦稱 Mantoux test 或 PPD test):

      • 皮內注射純化蛋白衍生物 (PPD),48-72小時後判讀硬結 (induration) 大小。

      • 判讀標準因人而異 (依風險高低,一般>10mm為陽性;HIV感染者或密切接觸者>5mm即為陽性)。

      • 偽陽性: 卡介苗 (BCG)接種、非結核分枝桿菌 (NTM) 感染。

      • 偽陰性: 免疫功能低下 (如HIV、惡性腫瘤、使用免疫抑制劑)、嚴重結核病、近期病毒感染、年齡過小或過老。

    • 丙型干擾素釋放試驗 (Interferon-Gamma Release Assay, IGRA):

      • 偵測血液中T細胞對結核菌特異性抗原 (ESAT-6, CFP-10) 的IFN-γ反應。

      • 不受卡介苗接種影響,特異性較高。

      • 台灣常用 QuantiFERON-TB Gold Plus (QFT-Plus) 或 T-SPOT.TB。

      • 偽陰性情況與TST類似。

    • TST與IGRA的選擇: 依據台灣指引,兩者皆可使用,但IGRA在曾接種卡介苗者中特異性較佳。

  • 其他輔助檢查:

    • 組織病理學檢查:肉芽腫性炎症伴乾酪樣壞死是典型特徵,但非絕對特異。

    • 腺苷脫氨酶 (Adenosine Deaminase, ADA):在結核性肋膜積液或腦脊髓液中可能升高,但非特異性。

6. 診斷標準

  • 活動性肺結核:

    • 確診病例 (Bacteriologically confirmed TB): 檢體(如痰、支氣管沖洗液、組織)經抗酸菌抹片陽性、結核菌培養陽性或NAAT陽性。

    • 臨床診斷病例 (Clinically diagnosed TB): 微生物學證據陰性或未執行,但醫師根據臨床症狀、胸部X光異常(符合結核病表現)、對結核藥物治療有效等綜合判斷為結核病。

  • 潛伏結核感染 (LTBI): TST或IGRA陽性,且無活動性結核病的臨床、影像學或微生物學證據。

7. 鑑別診斷

需與其他引起慢性咳嗽、發燒、肺部浸潤的疾病鑑別:

  • 細菌性肺炎 (尤其非典型肺炎)

  • 肺黴菌感染 (如麴菌病 Aspergillosis, 隱球菌病 Cryptococcosis)

  • 肺癌 (Lung cancer)

  • 非結核分枝桿菌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 NTM) 肺病

  • 支氣管擴張症 (Bronchiectasis)

  • 肺膿瘍 (Lung abscess)

  • 自體免疫疾病相關肺病 (如血管炎)

8. 治療原則與方案 (主要依據台灣結核病診治指引)

治療核心:直接觀察治療 (Directly Observed Therapy, DOTS),確保病人按時按量服藥,提高治癒率,減少抗藥性產生。

  • 活動性肺結核治療:

    • 治療目標: 治癒病人、預防死亡、預防復發、減少傳播。

    • 標準短程化學治療 (Standard Short-Course Chemotherapy):

      • 起始期 (Initial phase / Intensive phase):2個月

        • 藥物組合:Isoniazid (H) + Rifampicin (R) + Pyrazinamide (Z) + Ethambutol (E) (簡稱 HRZE)

        • 每日口服。

      • 持續期 (Continuation phase):4個月

        • 藥物組合:Isoniazid (H) + Rifampicin (R) (簡稱 HR)

        • 每日口服。

      • 總療程至少6個月。 若起始期結束時痰培養仍陽性,或有廣泛空洞性病灶,持續期可能需延長至7個月 (總療程9個月)。

    • 常用一線抗結核藥物:
      | 藥物 | 縮寫 | 每日劑量 (成人) | 主要副作用 | 注意事項 |
      |---------------|------|------------------------|-----------------------------------------------------------------------------------------------------------|--------------------------------------------------------------------------------------------------------------------------------------|
      | Isoniazid | H | 5 mg/kg (max 300mg) | 肝毒性 (ALT↑)、周邊神經炎 (peripheral neuropathy)、皮疹、腸胃不適 | 併用維生素B6 (Pyridoxine) 25-50mg/day 可預防周邊神經炎 (尤其孕婦、營養不良、糖尿病、腎衰竭、HIV、酗酒者)。注意藥物交互作用 (如phenytoin)。 |
      | Rifampicin| R | 10 mg/kg (max 600mg) | 肝毒性 (膽汁鬱積型)、皮疹、腸胃不適、流感樣症候群、血小板減少、橘紅色尿液/汗液/淚液 (正常現象) | 強效肝酶誘導劑 (CYP450 inducer),會降低多種藥物濃度 (如口服避孕藥、抗凝血劑、抗病毒藥物等),需調整劑量。 |
      | Pyrazinamide| Z | 20-25 mg/kg | 肝毒性、高尿酸血症 (hyperuricemia)、關節痛、腸胃不適、皮疹 | 腎功能不全需調整劑量。痛風發作時可能需停藥或治療。 |
      | Ethambutol| E | 15-20 mg/kg | 視神經炎 (optic neuritis) (劑量相關,症狀:視力模糊、辨色力下降-尤其是紅綠色)、皮疹、高尿酸血症、周邊神經病變 | 治療前及治療中應監測視力及辨色力。腎功能不全需調整劑量。 |
      | Streptomycin | S | 15 mg/kg (IM/IV) | 耳毒性 (聽力受損、前庭功能障礙)、腎毒性、注射部位疼痛 | 現較少作為常規一線藥物,主要用於特定抗藥性組合或無法口服者。需監測聽力及腎功能。孕婦禁用。 |

    • 治療監測與副作用處理:

      • 基線評估: 肝功能 (AST/ALT, Bilirubin)、腎功能 (BUN, Cr)、全血球計數 (CBC)、尿酸、視力/辨色力 (若用E)。

      • 定期追蹤: 每月追蹤肝功能 (尤其前2個月)。若出現症狀或肝指數異常 (ALT > 正常上限3倍伴有症狀,或 > 正常上限5倍無症狀),需考慮停藥或調整方案。

      • 痰液追蹤: 治療滿2個月、5個月及療程結束時追蹤痰抹片與培養,評估治療反應。

    • 特殊族群治療考量:

      • 孕婦: HRZE均可使用。Streptomycin禁用 (對胎兒耳毒性)。建議常規補充維生素B6。

      • 哺乳: 抗結核藥物會分泌至乳汁,但濃度低,一般認為哺乳安全,嬰兒無需額外預防。

      • 肝功能不全: 嚴重肝病者避免使用Pyrazinamide。需密切監測肝功能,選擇肝毒性較低的組合 (如 2HREs/7HR, 2SHE/10HE)。

      • 腎功能不全: Isoniazid, Rifampicin 通常不需調整。Pyrazinamide, Ethambutol 需依腎功能調整劑量或給藥頻率。Streptomycin 避免使用。

      • HIV感染者: 治療原則與非HIV者相似,但需注意Rifampicin與抗反轉錄病毒藥物 (ART) 的交互作用 (Rifabutin替代Rifampicin是選項之一)。療程可能需延長。應同時治療HIV。

  • 潛伏結核感染 (LTBI) 治療 (又稱結核病預防性治療):

    • 治療對象 (依台灣CDC指引):

      • 活動性結核病個案之密切接觸者 (尤其5歲以下兒童、免疫不全者)。

      • TST或IGRA新近轉陽者。

      • 即將使用TNF-α拮抗劑等生物製劑或長期高劑量類固醇者,經篩檢為LTBI者。

      • HIV感染者合併LTBI。

      • 其他高風險族群 (如洗腎、矽肺症患者合併LTBI)。

    • 常用治療方案 (台灣指引建議):

      • 3HP: Isoniazid (H) + Rifapentine (P) 每週一次,共12週 (3個月)。為目前優先建議方案之一。

      • 4R: Rifampicin (R) 每日一次,共4個月。

      • 3HR: Isoniazid (H) + Rifampicin (R) 每日一次,共3個月。

      • 9H: Isoniazid (H) 每日一次,共9個月 (傳統方案,現較少優先推薦)。

      • 選擇方案需考量病人狀況、藥物耐受性、潛在交互作用等。

  • 抗藥性結核病 (Drug-Resistant TB):

    • 定義:

      • 單一抗藥性 (Monoresistance): 對一種一線抗結核藥物產生抗藥性。

      • 多重抗藥性 (Polydrug resistance): 對一種以上一線抗結核藥物 (非同時對Isoniazid和Rifampicin) 產生抗藥性。

      • 多重抗藥性結核病 (Multidrug-Resistant TB, MDR-TB): 至少同時對 Isoniazid (H) 和 Rifampicin (R) 產生抗藥性。

      • 前廣泛抗藥性結核病 (Pre-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TB, Pre-XDR-TB): MDR-TB 且對任一種 Fluoroquinolone 產生抗藥性。

      • 廣泛抗藥性結核病 (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TB, XDR-TB): MDR-TB 且對任一種 Fluoroquinolone 以及 至少一種 B組二線注射藥物 (Amikacin, Kanamycin, Capreomycin) 或 Bedaquiline/Linezolid 產生抗藥性 (WHO 2021年更新定義)。

    • 治療原則:

      • 需由具經驗的醫師治療。

      • 根據藥物敏感性試驗 (DST) 結果選擇藥物。

      • 使用至少4-5種有效藥物,包括核心二線藥物。

      • 療程更長 (MDR-TB通常18-24個月或更久)。

      • 副作用更多,需嚴密監測。

      • 台灣有MDR-TB治療團隊及指定醫療院所。

      • 常用二線藥物: Fluoroquinolones (Levofloxacin, Moxifloxacin), Bedaquiline, Linezolid, Clofazimine, Cycloserine, Ethionamide, Amikacin/Streptomycin, PAS等。

9. 預後

  • 藥物敏感型肺結核,若能規律完成治療,治癒率可達95%以上。

  • 影響預後的因素:是否早期診斷、是否規律服藥、有無抗藥性、病人年齡、免疫狀態、共病症 (如糖尿病、HIV)、病灶範圍嚴重程度。

  • MDR-TB及XDR-TB的治療成功率較低,死亡率較高。

10. 預防與控制

  • 卡介苗 (Bacille Calmette-Guérin, BCG) Vaccine:

    • 活性減毒疫苗 (M. bovis)。

    • 台灣現行政策為新生兒出生24小時後或5-8個月大時接種。

    • 主要可預防嬰幼兒發生嚴重的結核性腦膜炎和粟粒狀結核病。

    • 對成人肺結核的保護力有限且不持久。

  • 感染控制措施:

    •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是最重要的控制策略。

    • 個案管理: 確保病人完成治療 (DOTS)。

    • 呼吸道隔離: 疑似或確診的傳染性肺結核病人 (尤其痰抹片陽性者) 應安置於負壓隔離病房,佩戴外科口罩。醫護人員進入需佩戴N95口罩。

    • 環境控制: 維持室內良好通風,紫外線消毒。

    • 咳嗽禮節。

  • 接觸者調查與管理 (Contact Tracing):

    • 針對傳染性肺結核個案的密切接觸者進行篩檢 (胸部X光、LTBI檢測)。

    • 若篩檢為LTBI,給予潛伏結核感染治療。

    • 若篩檢為活動性結核病,給予標準治療。

  • 通報: 結核病為法定傳染病,醫師診斷後需於規定期限內通報衛生主管機關 (台灣為24小時內通報疑似病例,7日內完成傳染病個案報告單)。


以上是對肺結核的詳細介紹,涵蓋了從定義、流行病學、病生理、臨床表現、診斷、治療到預防控制的各個方面,並盡可能結合了台灣的臨床指引和實踐。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