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鉻細胞瘤 (Pheochromocytoma)
我們來詳細介紹嗜鉻細胞瘤 (Pheochromocytoma) 與副神經節瘤 (Paraganglioma, PPGL)。這兩者常被合稱為 PPGLs,嗜鉻細胞瘤特指發生於腎上腺髓質的腫瘤,而副神經節瘤則指發生於腎上腺外的交感或副交感神經節的腫瘤。為方便說明,以下若未特別指明,嗜鉻細胞瘤的描述也常涵蓋副神經節瘤。
嗜鉻細胞瘤與副神經節瘤 (Pheochromocytoma and Paraganglioma, PPGLs)
1. 定義 (Definition)
嗜鉻細胞瘤 (Pheochromocytoma) :起源於腎上腺髓質嗜鉻細胞 (chromaffin cells) 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會自主過度分泌兒茶酚胺 (catecholamines),如腎上腺素 (epinephrine)、正腎上腺素 (norepinephrine) 和多巴胺 (dopamine)。副神經節瘤 (Paraganglioma) :起源於腎上腺外的交感神經節(常分泌兒茶酚胺,位於腹部、骨盆、胸腔)或副交感神經節(通常不分泌或僅分泌少量兒茶酚胺,主要位於頭頸部,如頸動脈體瘤、迷走神經球瘤)。
2. 流行病學 (Epidemiology)
相對罕見,年發生率約為每百萬人 2-8 例。 在高血壓患者中,盛行率約為 0.1% 至 0.6%。 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高峰期在 30-50 歲。 約 10-20% 的嗜鉻細胞瘤為惡性。過去有所謂的「10%法則」(rule of 10s),但隨著基因檢測的進步,許多比例已被修正: 約 25-35% (甚至更高) 的 PPGLs 與遺傳性基因突變相關。 雙側腎上腺嗜鉻細胞瘤的比例也高於傳統的10%。 腎上腺外副神經節瘤的比例約 15-20%。 惡性比例約 10-17% (嗜鉻細胞瘤) 至 50% (某些副神經節瘤,尤其是SDHB突變相關者)。
台灣本土的精確流行病學數據較缺乏,但臨床醫師應對此疾病保持警覺。
3. 病因與遺傳學 (Etiology and Genetics)
遺傳性症候群相關基因: 馮·希佩爾-林道症候群 (Von Hippel-Lindau, VHL) 基因突變: 約佔遺傳性 PPGLs 的一部分,常為雙側,主要分泌正腎上腺素。多發性內分泌腫瘤第二型 (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type 2, MEN2A, MEN2B) - 常為雙側嗜鉻細胞瘤,主要分泌腎上腺素。RET 基因突變:神經纖維瘤第一型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NF1) - 發生 PPGLs 的風險增加。NF1 基因突變:琥珀酸脫氫酶 (Succinate Dehydrogenase, SDH) 亞基基因突變: :與惡性副神經節瘤風險顯著相關,預後較差。SDHB :常表現為頭頸部副神經節瘤,具父系遺傳印記 (paternally imprinted)。SDHD :也與 PPGLs 相關。SDHC, SDHA, SDHAF2
其他較罕見基因: TMEM127, MAX, EPAS1 (HIF2A) 等。
散發性 PPGLs: 部分也可能帶有體細胞突變 (somatic mutations)。
4. 病理生理學 (Pathophysiology)
腫瘤細胞自主合成、儲存並釋放過量的兒茶酚胺。 兒茶酚胺的作用: 正腎上腺素 (Norepinephrine): 主要作用於 α1, α2, β1 腎上腺素受體。引起血管收縮 (α1)、心跳加快 (β1)、心肌收縮力增強 (β1)。腎上腺素 (Epinephrine): 作用於 α1, α2, β1, β2 腎上腺素受體。除了類似正腎上腺素的作用外,還能舒張支氣管 (β2)、促進糖質新生和糖原分解 (β2),導致高血糖。多巴胺 (Dopamine): 作用於多巴胺受體及部分腎上腺素受體。其代謝產物對診斷有意義。
兒茶酚胺的釋放可以是持續性的,也可以是陣發性的,導致臨床症狀多變。 長期過量的兒茶酚胺可導致心血管併發症,如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肌病變 (catecholamine-induced cardiomyopathy)、心律不整等。
5. 臨床表現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典型三聯症 (Classic Triad): 陣發性頭痛 (Episodic headache) :常為搏動性劇痛。心悸 (Palpitations) :伴或不伴心搏過速。盜汗 (Diaphoresis) :大量出汗。
此三聯症同時出現的特異性較高,但敏感性不高(並非所有患者都有)。
高血壓 (Hypertension): 持續性高血壓 (Sustained hypertension) :最常見,約 50-60%。陣發性高血壓 (Paroxysmal hypertension) :血壓突然急劇升高,伴隨上述三聯症狀。正常血壓 (Normotension) :約 15-20% 的患者在測量時血壓可能正常,尤其是在症狀緩解期或腫瘤主要分泌多巴胺時。姿勢性低血壓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由於血管內容積相對不足及 α 受體反應遲鈍。
其他常見症狀: 焦慮、恐慌發作 (panic attack-like symptoms) 蒼白 (pallor) 噁心、嘔吐、腹痛、便秘 體重減輕 (因代謝亢進) 高血糖 (因胰島素分泌受抑制及胰島素阻抗增加) 顫抖 (tremor) 視力模糊
嗜鉻細胞瘤危象 (Pheochromocytoma Crisis): 一種危及生命的緊急情況,由大量兒茶酚胺突然釋放引起。 表現為:嚴重高血壓或低血壓/休克、高熱、代謝性酸中毒、多重器官衰竭 (心、肺、腎、肝)、腦血管意外、瀰漫性血管內凝血 (DIC)。 誘發因素:手術、麻醉、分娩、某些藥物 (如 β-阻斷劑單獨使用、鴉片類藥物、三環抗憂鬱劑、metoclopramide)、影像檢查的對比劑注射、腫瘤壞死或出血。
頭頸部副神經節瘤: 常無功能性 (不分泌兒茶酚胺),症狀主要來自局部壓迫,如聽力喪失、耳鳴、聲音沙啞、吞嚥困難、頸部腫塊。
6. 診斷 (Diagnosis)
首選檢測項目: 血漿游離變腎上腺素 (Plasma free metanephrines - normetanephrine and metanephrine): 敏感性最高 (約 97-99%)。兒茶酚胺在腫瘤內即被代謝為變腎上腺素,其釋放至血液中較為持續,較少受短期波動影響。 採血時需注意:患者需平躺至少 30 分鐘,避免咖啡因、尼古丁、劇烈運動及某些藥物干擾。
24小時尿液分餾變腎上腺素及兒茶酚胺 (24-hour urinary fractionated metanephrines and catecholamines): 敏感性及特異性也相當高 (敏感性約 90-97%)。可反映一天內兒茶酚胺的總體分泌情況。 需確保尿液收集完整,並注意飲食及藥物干擾。 尿液肌酸酐 (creatinine) 需同時測定以評估收集是否完整。
其他輔助檢測 (較少作為一線): 血漿兒茶酚胺 (Plasma catecholamines):半衰期短,易受壓力影響,波動大,偽陽性高。 可樂定抑制試驗 (Clonidine suppression test):用於鑑別血漿正腎上腺素輕度升高是否為神經源性。正常情況下,Clonidine (α2-agonist) 可抑制交感神經釋放正腎上腺素;若為嗜鉻細胞瘤,則抑制效果不明顯。現較少使用,因血漿游離變腎上腺素的準確性更高。
藥物干擾: 許多藥物可能影響生化檢測結果,如三環抗憂鬱劑、levodopa、α-阻斷劑、β-阻斷劑、鈣離子通道阻斷劑、phenothiazines、cocaine、amphetamine、acetaminophen (影響某些檢測方法) 等。檢測前應盡可能停用可疑藥物 (需臨床醫師評估風險)。
電腦斷層掃描 (CT Scan): 腹部及骨盆 CT 是定位腎上腺及腹部副神經節瘤的首選之一。 敏感性高 (約 85-95% for adrenal pheochromocytoma)。 嗜鉻細胞瘤在 CT 上常表現為密度較高 (相較於腎臟)、顯影後增強明顯的腫塊,可能伴有壞死、囊性變或鈣化。 注射含碘對比劑有誘發嗜鉻細胞瘤危象的微小風險,但若已進行適當 α-阻斷,風險很低。
磁振造影 (MRI): 對偵測腎上腺嗜鉻細胞瘤及副神經節瘤的敏感性與 CT 相似或更高 (約 90-100%)。 尤其適用於:兒童、孕婦、對 CT 對比劑過敏者、或需更好軟組織對比時 (如評估血管侵犯)。 嗜鉻細胞瘤在 T2 加權影像上常呈現特徵性的高訊號 ("light-bulb sign"),但並非所有腫瘤皆如此。 Gadolinium 對比劑通常安全。
功能性影像 (Functional Imaging): 當 CT/MRI 未發現腫瘤、懷疑多發性或轉移性病灶、或定位腎上腺外副神經節瘤時使用。
<sup>123</sup>I-MIBG (metaiodobenzylguanidine) Scintigraphy: MIBG 結構類似正腎上腺素,可被嗜鉻細胞攝取。 特異性高 (約 95-100%),敏感性約 77-90% (對嗜鉻細胞瘤較好,對某些副神經節瘤,尤其是頭頸部或 SDHB 相關者,敏感性較低)。 需停用可能干擾 MIBG 攝取的藥物 (如 labetalol, 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 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sup>68</sup>Ga-DOTATATE PET/CT (或 PET/MRI): 針對體抑素受體 (somatostatin receptors, SSTRs),PPGLs 常高度表現 SSTRs。 對於偵測頭頸部副神經節瘤、SDHx 相關 PPGLs 及轉移性病灶,敏感性優於 MIBG。目前被認為是許多情況下的首選功能性影像。
<sup>18</sup>F-FDG PET/CT: 對於惡性、去分化 (dedifferentiated) 或 SDHB 相關的 PPGLs,FDG PET/CT 可能更有用,因這些腫瘤葡萄糖代謝常較旺盛。
<sup>18</sup>F-DOPA PET/CT: 敏感性高,尤其對副神經節瘤,但在台灣較不普及。
建議所有 PPGLs 患者都應考慮進行遺傳學諮詢和檢測 ,因為高達 35-40% 的患者可能帶有致病基因突變。特別是以下情況: 有 PPGLs 家族史。 臨床特徵提示特定遺傳症候群 (如 VHL, MEN2, NF1)。 雙側腎上腺嗜鉻細胞瘤。 腎上腺外副神經節瘤 (尤其是多發性)。 年輕發病 (<45-50歲)。 惡性 PPGLs。
7. 鑑別診斷 (Differential Diagnosis)
高血壓: 原發性高血壓、腎血管性高血壓、其他續發性高血壓 (如庫欣氏症、原發性高醛固酮症)。焦慮症、恐慌症。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 更年期症候群 (潮熱)。 心律不整。 類癌瘤 (Carcinoid syndrome)。 藥物副作用或戒斷症狀 (如酒精、古柯鹼、安非他命)。 自律神經失調。 低血糖症。 肥大細胞增生症 (Mastocytosis)。
8. 治療 (Management)
Alpha-腎上腺素阻斷劑 (Alpha-adrenergic blockade): 首要步驟,必須在 Beta-阻斷劑之前使用。 單獨使用 Beta-阻斷劑會導致未被拮抗的 α-受體介導血管收縮惡化,可能引發高血壓危象。藥物選擇: Phenoxybenzamine: 非選擇性、長效、不可逆 α-阻斷劑。傳統標準用藥。起始劑量 10 mg BID,逐漸增加至血壓控制良好 (坐姿血壓 <130/80 mmHg,站立時收縮壓 >90 mmHg 且有輕微姿勢性低血壓),心率適當。常見副作用:鼻塞、姿勢性低血壓、反射性心搏過速。選擇性 α1-阻斷劑 (如 Doxazosin, Prazosin, Terazosin): 短效、可逆。副作用較少,術後低血壓恢復較快。但控制血壓波動的效果可能不如 Phenoxybenzamine。
目標: 血壓控制在 <130/80 mmHg (坐姿),站立時收縮壓 >90 mmHg,避免明顯姿勢性低血壓。
Beta-腎上腺素阻斷劑 (Beta-adrenergic blockade): 在充分 α-阻斷後 (通常2-3天後) 才可開始使用。 用於控制 α-阻斷後可能出現的反射性心搏過速。 藥物選擇: Propranolol, Atenolol, Metoprolol 等。目標: 心率控制在 60-80 次/分。
血容量擴充 (Volume expansion): 長期兒茶酚胺過量導致血管收縮和血管內容積相對不足。α-阻斷後血管擴張,需補充血容量。 鼓勵高鈉飲食和足夠液體攝入 (術前幾天可靜脈輸液補充生理食鹽水)。
鈣離子通道阻斷劑 (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如 Nifedipine, Amlodipine。可作為 α-阻斷劑的輔助,或在無法耐受 α-阻斷劑時使用,有助於控制血壓和預防冠狀動脈痙攣。
Metyrosine (Demser): 酪胺酸羥化酶抑制劑,抑制兒茶酚胺合成。 用於術前準備困難、無法手術或轉移性疾病的患者。副作用較多 (如鎮靜、錐體外症狀)。
腹腔鏡腎上腺切除術 (Laparoscopic adrenalectomy) 是多數腎上腺嗜鉻細胞瘤 (<6-8 cm,無局部侵犯) 的標準術式。相較於傳統開放手術,恢復快、疼痛少。對於較大、疑似惡性或侵犯周圍組織的腫瘤,可能需要開放手術。 術中需有經驗的麻醉團隊密切監測血流動力學,並準備好應對血壓劇烈波動的藥物 (如 phentolamine, sodium nitroprusside, esmolol, norepinephrine)。 術後可能出現低血壓 (因術前 α-阻斷及兒茶酚胺突然下降) 或低血糖 (胰島素分泌恢復)。
惡性的診斷主要基於出現遠處轉移 (至非嗜鉻組織,如骨、肝、肺、淋巴結)。組織學本身無法可靠區分良惡性。 治療目標是控制症狀、減緩腫瘤生長。 治療選項: 手術切除原發灶及可切除的轉移灶。 <sup>131</sup>I-MIBG 放射治療: 對於 MIBG 攝取陽性的轉移性病灶。化學治療: CVD方案 (Cyclophosphamide, Vincristine, Dacarbazine) 是標準方案之一,但反應率有限。Temozolomide 也被使用。肽受體放射性核素治療 (PRRT): 如 <sup>177</sup>Lu-DOTATATE,適用於 SSTR 陽性的腫瘤。酪胺酸激酶抑制劑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TKIs): 如 Sunitinib,在部分研究中顯示有一定療效。緩和性放射治療: 針對有症狀的骨轉移等。症狀控制: 長期使用 α/β 阻斷劑,Metyrosine。
立即入住 ICU。 控制極度高血壓: 靜脈注射 Phentolamine (α-阻斷劑)、Sodium nitroprusside、Nicardipine。處理心搏過速/心律不整: 在充分 α-阻斷後,可使用 Esmolol (短效 β-阻断剂)。支持治療: 氧氣、液體復甦、矯正電解質及酸鹼失衡。避免使用可能惡化情況的藥物: 如單獨使用 β-阻斷劑。待情況穩定後,盡快安排手術切除。
9. 預後 (Prognosis)
良性嗜鉻細胞瘤: 手術切除後預後良好,5年存活率 >95%。但仍有復發風險 (約 10-15%),需長期追蹤。惡性嗜鉻細胞瘤/副神經節瘤: 預後較差,變異大。5年存活率約 30-85%,取決於腫瘤負荷、生長速度、治療反應等。SDHB 突變相關者預後通常更差。
10. 追蹤 (Follow-up)
術後早期: 術後 2-6 週檢測血漿或尿液變腎上腺素,確認生化指標是否恢復正常。長期追蹤: 每年至少一次臨床評估和生化檢測 (血漿游離變腎上腺素或24小時尿液分餾變腎上腺素)。 若有遺傳性基因突變,需根據相應症候群的建議進行其他器官系統的篩查。 影像學追蹤的頻率和方式尚無統一標準,需個體化。
11. 特殊考量 (Special Considerations)
懷孕期間的嗜鉻細胞瘤: 對母嬰均有極高風險。未診斷的嗜鉻細胞瘤在懷孕期間的母體死亡率可達 40-50%。 診斷和治療具挑戰性。MRI 是首選影像檢查。 治療:早期 α-阻斷 (Phenoxybenzamine 通常被認為相對安全),然後 β-阻斷。手術時機取決於孕周和臨床情況,通常建議在第二孕期中期或剖腹產時一併切除。
無症狀的腎上腺偶見瘤 (Incidentaloma): 若影像學特徵懷疑嗜鉻細胞瘤 (如 CT >10 HU unenhanced, heterogeneous, cystic, >4cm),或患者有高血壓/陣發性症狀,均應進行生化篩查。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