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發性夜間血紅素尿症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PNH)
陣發性夜間血紅素尿症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PNH)是一種罕見但重要的後天性造血幹細胞疾病,其臨床表現多樣,主要特徵為血管內溶血、血栓形成傾向及骨髓功能低下。
陣發性夜間血紅素尿症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PNH)
1. 定義與核心特徵
後天性 PIGA 基因突變。 血球細胞表面 GPI-APs 缺失 (尤其是 CD55, CD59)。 慢性血管內溶血。 血栓形成高風險。 不同程度的骨髓功能低下。
2. 流行病學
3. 病因與病理生理學
PIGA 基因位於 X 染色體上,負責 GPI 錨的早期生物合成步驟。由於 X 染色體失活 (lyonization),女性細胞中只有一個 PIGA 等位基因是活性的,因此單一 PIGA 基因突變即可導致 GPI 錨合成缺陷,這解釋了為何 PNH 不是性聯遺傳疾病,而是後天獲得性疾病。 PIGA 突變的造血幹細胞會產生缺乏 GPI 錨的子代血球 (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 缺乏 GPI 錨導致細胞膜上無法正確錨定多種蛋白質,包括: CD55 (DAF): 抑制 C3 和 C5 轉化酶的形成。CD59 (MIRL): 抑制膜攻擊複合物 (Membrane Attack Complex, MAC, C5b-9) 的形成。
PNH 細胞 (尤其是紅血球) 因缺乏 CD55 和 CD59 的保護,對自發性或被觸發的補體活化極為敏感,導致補體系統過度活化,形成 MAC 並溶解紅血球。
PNH 紅血球在循環中持續被補體攻擊而溶解,釋放出大量游離血紅素 (free hemoglobin)。 游離血紅素會清除血管內的一氧化氮 (Nitric Oxide, NO),導致 NO 耗竭。NO 耗竭會引起平滑肌張力異常 (dystonia),表現為食道痙攣、吞嚥困難、腹痛、勃起功能障礙,以及肺動脈高壓。 游離血紅素也會被氧化,釋放鐵離子,產生氧化壓力,進一步損傷組織。
PNH 患者發生血栓的風險極高,是其主要致殘及致死原因。 血栓可發生於動脈或靜脈,但以靜脈血栓更常見,且常發生於不尋常部位,如: 肝靜脈 (Budd-Chiari syndrome) 門靜脈、腸繫膜靜脈 腦靜脈竇 皮膚靜脈
血栓形成的確切機制複雜且多因素,可能包括: PNH 血小板活化異常 (缺乏 GPI-APs 的血小板更易活化)。 補體活化直接促進凝血。 NO 耗竭導致內皮功能障礙和促凝狀態。 溶血釋放的物質 (如游離血紅素、ADP) 促進血栓。
許多 PNH 患者同時存在不同程度的骨髓功能低下,表現為全血球減少 (pancytopenia)。 PNH 常與再生不良性貧血 (AA) 和低風險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 (MDS) 相關。 約 1/3 的 AA 患者可檢測到 PNH clone。 部分 PNH 患者可能先有 AA 病史,或在病程中發展為 AA。 PNH clone 的出現可能與免疫介導的骨髓損傷有關,PIGA 突變的細胞可能具有相對的生長優勢或逃避免疫攻擊。
4. 臨床表現
血紅素尿 (Hemoglobinuria): 經典表現為晨間解深色尿 (可樂色或茶色),因睡眠時呼吸性酸中毒可能加劇補體活化。但並非所有患者都有此典型表現,且血紅素尿可能為間歇性。貧血症狀: 疲倦、虛弱、呼吸困難、心悸、蒼白。黃疸 (Jaundice): 間接膽紅素升高所致。膽結石 (Cholelithiasis): 慢性溶血導致膽色素結石風險增加。慢性腎臟病 (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 長期血紅素尿和腎臟 hemosiderin 沉積可導致腎功能損害。
症狀取決於血栓部位,如: 腹部靜脈血栓: 腹痛、腹水 (Budd-Chiari syndrome)、腸缺血。腦靜脈竇血栓: 頭痛、視力模糊、癲癇、神經功能缺損。**深層靜脈血栓 (DVT):**肢體腫脹、疼痛。 肺栓塞 (PE): 胸痛、呼吸困難、咳血。
貧血: 除溶血外,骨髓造血不足也會加重貧血。感染風險增加: 白血球 (尤其是嗜中性球) 減少。出血傾向: 血小板減少。
吞嚥困難 (Dysphagia)、食道痙攣。 腹痛 (Abdominal pain)。 勃起功能障礙 (Erectile dysfunction)。 肺高壓 (Pulmonary hypertension): 導致運動耐受力下降、呼吸困難。
5. 實驗室檢查與診斷
全血細胞計數 (CBC/DC): 貧血 (通常為正球性,但若伴有缺鐵則可能為小球性)。 網狀紅血球 (Reticulocyte) 計數:在無骨髓衰竭時通常升高;若合併骨髓衰竭則可能正常或降低。 白血球及血小板計數:可能正常,或因骨髓衰竭而減少。
溶血指標: 乳酸脫氫酶 (LDH):顯著升高 (常 > 1.5-2 倍正常上限),是血管內溶血的敏感指標。 間接膽紅素 (Indirect bilirubin):升高。 血漿結合珠蛋白 (Haptoglobin):顯著降低或測不到。 血漿游離血紅素 (Plasma free hemoglobin):升高。
尿液檢查 (Urinalysis): 潛血陽性 (血紅素尿)。 尿液含鐵血黃素 (Urine hemosiderin):陽性 (慢性血管內溶血的證據)。
Coombs test (DAT): 通常陰性 (用於排除自體免疫溶血性貧血)。
檢測血球細胞表面 GPI-APs 的缺乏是診斷 PNH 的黃金標準。 應同時檢測至少兩種不同細胞系 (如紅血球、顆粒球/單核球) 上的至少兩種不同 GPI-APs (如 CD59 和 CD55 for RBCs; CD24, FLAER, CD14, CD16 for WBCs)。 紅血球: 檢測 CD59 和 CD55 的表達。PNH 紅血球可分為 Type I (正常表達), Type II (部分缺乏), Type III (完全缺乏)。顆粒球 (Granulocytes) 和 單核球 (Monocytes): 檢測 CD24, CD16, CD14, CD66b 等 GPI-APs,或使用 FLAER (Fluorescein-labeled proaerolysin),FLAER 可直接結合 GPI 錨,對 PNH clone 的檢測更為敏感和特異。
PNH clone size: 指 GPI-AP 缺陷細胞所佔的百分比。顆粒球或單核球的 PNH clone size 通常更能反映造血幹細胞層面的 PNH clone 大小,且較不受輸血影響。診斷閾值: 即使是很小的 PNH clone (如顆粒球 >0.01%) 也具有臨床意義,尤其是在 AA 或 MDS 患者中,提示可能進展或與 PNH 相關的併發症風險。
非診斷 PNH 的必要條件,但常規執行以評估骨髓整體造血功能、細胞形態,並排除其他骨髓疾病 (如 AA, MDS, 白血病)。 骨髓在 PNH 患者中可表現為增生低下、正常增生或增生活躍 (視溶血刺激程度和骨髓衰竭狀況而定)。
PIGA 基因突變分析: 主要用於研究,臨床診斷不常規進行,因 PIGA 突變多樣且檢測複雜。影像學檢查: 根據臨床懷疑進行,如腹部超音波/CT/MRI (懷疑肝靜脈或門靜脈血栓)、腦部 MRI/MRV (懷疑腦靜脈竇血栓)、心臟超音波 (評估肺高壓)。
6. 鑑別診斷
其他溶血性貧血: 自體免疫溶血性貧血 (AIHA):Coombs test 陽性。 遺傳性球形紅血球症 (Hereditary spherocytosis)。 G6PD 缺乏症。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 (MAHA) 如 TTP, HUS。
骨髓衰竭綜合症: 再生不良性貧血 (Aplastic anemia, AA)。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MDS)。
不明原因血栓形成。 不明原因腹痛或肝功能異常 (如 Budd-Chiari syndrome)。
7. 治療
輸血: 針對症狀性貧血給予紅血球濃厚液。白血球減除的血品可減少異體免疫反應。鐵劑補充: 慢性血管內溶血導致尿中鐵流失 (hemosiderinuria),常需補充鐵劑。葉酸補充: 因細胞快速轉換,應常規補充葉酸。維他命B12補充: 若有缺乏則補充。
所有具臨床顯著 PNH (clinical PNH, 通常指有溶血證據或症狀,且顆粒球 PNH clone >10-20%) 的患者,即使無血栓病史,也應考慮預防性抗凝治療,除非有禁忌症。 (此觀點依不同指引可能略有差異,需個體化評估)已發生血栓事件的患者,需接受長期甚至終身抗凝治療。 治療選擇包括傳統口服抗凝劑 (Warfarin) 或直接口服抗凝劑 (DOACs)。在急性期或特定情況下可使用低分子量肝素 (LMWH) 或普通肝素。 補體抑制劑治療可顯著降低血栓風險,但部分患者仍可能需要抗凝。
Eculizumab (Soliris®): 機制: 人源化單株抗體,特異性結合補體蛋白 C5,阻止其裂解為 C5a 和 C5b,從而抑制末端補體活化及 MAC 的形成。療效: 顯著減少血管內溶血 (LDH 下降),改善貧血 (減少輸血需求),減輕疲勞,降低血栓事件發生率,改善腎功能,改善與 NO 耗竭相關的症狀。給藥: 靜脈輸注,初始誘導期後每兩週維持治療。副作用: 頭痛、鼻咽炎等。最需注意的是增加罹患腦膜炎雙球菌 (Neisseria meningitidis) 感染的風險 (因抑制末端補體途徑)。患者在開始治療前至少兩週應接種腦膜炎雙球菌疫苗 (針對 A, C, W, Y 型及 B 型),並在治療期間考慮預防性使用抗生素 (部分地區指引建議)。監測: LDH 水平 (評估溶血控制情況),PNH clone size (通常不會因 Eculizumab 而改變)。突破性溶血 (Breakthrough hemolysis): 部分患者可能在兩次給藥間期末或因補體活化增強 (如感染) 時出現溶血,可能需調整劑量或給藥頻率。
Ravulizumab (Ultomiris®): 機制: 長效 C5 抑制劑,作用機制與 Eculizumab 相同,但半衰期更長。給藥: 靜脈輸注,初始誘導劑量後,每 8 週維持治療一次 (體重 <40kg 者每 4 週)。亦有皮下注射劑型。優勢: 給藥頻率大幅降低,提升病人便利性。療效與安全性與 Eculizumab 相當。注意事項: 同樣需要預防腦膜炎雙球菌感染。
Pegcetacoplan (Empaveli® / Aspaveli®): 機制: 靶向補體 C3 的聚乙二醇化胜肽抑制劑。C3 抑制劑不僅能阻斷末端補體途徑 (MAC 形成),也能抑制 C3b 介導的血管外溶血 (extravascular hemolysis),因為 PNH 紅血球表面仍可能被 C3b 調理,而被脾臟的巨噬細胞清除。適用對象: 主要用於對 C5 抑制劑反應不佳 (如仍有持續貧血、血管外溶血) 的 PNH 成人患者。給藥: 皮下輸注,每週兩次。療效: 對於 C5 抑制劑治療後仍有貧血的患者,Pegcetacoplan 能更有效地提升血紅素水平,減少輸血需求。注意事項: 同樣有感染風險,需接種腦膜炎雙球菌、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疫苗。
唯一可能治癒 PNH 的方法。 適應症: 合併嚴重骨髓衰竭 (如重度再生不良性貧血) 的 PNH 患者。 對補體抑制劑治療反應不佳或無法耐受,且有危及生命的併發症 (如反覆嚴重血栓) 的年輕患者。
考量: HSCT 本身有其風險,包括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感染、器官毒性等。需仔細評估患者狀況、是否有合適的捐贈者以及移植的風險效益。隨著補體抑制劑的發展,HSCT 在 PNH 治療中的角色有所調整,更多用於骨髓衰竭為主要問題的患者。
雄性激素 (Androgens) 和 免疫抑制劑 (如 Cyclosporine, ATG): 主要用於治療合併的骨髓衰竭,對於 PNH 本身的溶血效果有限或不確定。類固醇 (Corticosteroids): 短期使用可能在某些情況下 (如溶血危象) 暫時減少補體活化,但長期使用副作用多,不建議作為常規治療。
8. 預後
未治療的 PNH: 自然病程下,PNH 是一種嚴重疾病,中位存活期約 10-15 年。主要死因為血栓、骨髓衰竭相關併發症 (感染、出血) 或轉化為急性白血病 (較罕見)。補體抑制劑時代: Eculizumab 及後續補體抑制劑的出現顯著改善了 PNH 患者的預後,大幅降低了血栓風險,改善了生活品質,並使患者存活率接近同齡健康人群。然而,即使使用補體抑制劑,仍需注意: 血管外溶血 (使用 C5 抑制劑時)。 骨髓衰竭的進展。 PNH clone 仍存在,停藥後症狀會復發。 轉化為 MDS/AML 的風險 (雖然不高,但仍存在)。
9. 特殊考量
懷孕 (Pregnancy): PNH 女性懷孕屬於高風險妊娠,血栓風險顯著增加,溶血可能加劇。 Eculizumab 和 Ravulizumab 在懷孕期間被認為相對安全,且能改善母嬰預後。需在多專科團隊 (血液科、產科) 指導下密切監測和管理。 抗凝治療在孕期需謹慎選擇藥物 (如 LMWH)。
手術 (Surgery): 手術會增加補體活化和血栓風險。 圍手術期應優化 PNH 控制 (如確保補體抑制劑有效覆蓋),並給予適當的血栓預防。
疫苗接種 (Vaccination): 使用補體抑制劑 (尤其是 C5 抑制劑和 C3 抑制劑) 的患者,必須接種腦膜炎雙球菌疫苗 (A,C,W,Y 型及 B 型)。 建議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和季節性流感疫苗。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