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功能低下 (Hypothyroidism) K6
甲狀腺功能低下 (Hypothyroidism)在內科門診與病房都非常常見,也是國考的重點章節。我們將從定義、病因、病生理、臨床表現、診斷,一直到治療,系統性地把它梳理清楚。
甲狀腺功能低下 (Hypothyroidism)
1. 定義與分類
原發性 (Primary Hypothyroidism): 最常見的類型 (佔 >95%)。問題出在甲狀腺本身,導致甲狀腺素分泌不足。中樞性 (Central Hypothyroidism): 次發性 (Secondary Hypothyroidism): 問題出在腦下垂體 (Pituitary gland),無法分泌足夠的促甲狀腺激素 (TSH)。三發性 (Tertiary Hypothyroidism): 問題出在下視丘 (Hypothalamus),無法分泌足夠的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 (TRH)。
周邊性 (Peripheral Hypothyroidism): 極為罕見,指周邊組織對甲狀腺素產生抗性。
2. 病因 (Etiology)
自體免疫性甲狀腺炎 (橋本氏甲狀腺炎, Hashimoto's thyroiditis): 在碘充足地區(包括台灣)是最常見 的原因。特徵是甲狀腺過氧化酶抗體 (Anti-TPO Ab) 和/或甲狀腺球蛋白抗體 (Anti-Tg Ab) 陽性。醫源性 (Iatrogenic): 甲狀腺切除術後。 放射性碘 (I-131) 治療後 (常用於葛瑞夫茲病 Graves' disease)。 頸部放射線治療後 (如鼻咽癌、淋巴癌)。
藥物引起: Amiodarone: 因其高含碘量及直接毒性,可能引起甲狀腺功能低下 (Amiodarone-induced hypothyroidism, AIH) 或亢進。鋰鹽 (Lithium): 抑制甲狀腺素的釋放。干擾素 (Interferon-α): 誘發自體免疫反應。酪胺酸激酶抑制劑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e.g., Sunitinib): 破壞甲狀腺濾泡。
碘缺乏 (Iodine deficiency): 全球範圍內最常見的原因,但在台灣較少見。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 (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 新生兒篩檢的重點項目。浸潤性疾病 (Infiltrative diseases): 如類澱粉沉積症 (Amyloidosis)、血鐵沉積症 (Hemochromatosis)、硬化性甲狀腺炎 (Riedel's thyroiditis)。
腦下垂體腫瘤 (最常見原因)、手術、放射治療。 席恩氏症候群 (Sheehan's syndrome): 產後大出血導致腦下垂體缺血壞死。 外傷、浸潤性疾病 (如結節病 Sarcoidosis)。
3. 病生理機轉 (Pathophysiology)
下視丘 (TRH) 是總開關。腦下垂體 (TSH) 是溫度控制器。甲狀腺 (T4/T3) 是冷氣主機。身體代謝 是室內溫度。
原發性低下: 冷氣主機 (甲狀腺) 壞了,製冷能力 (T4/T3) 下降。溫度控制器 (腦下垂體) 偵測到室溫過高 (代謝下降),於是拼命提高輸出功率 (TSH上升),試圖讓主機運轉。因此,實驗室檢查會看到 TSH ↑, Free T4 ↓。 中樞性低下: 溫度控制器 (腦下垂體) 或總開關 (下視丘) 壞了。即使室溫很高 (代謝很低),控制器也無法發出足夠的訊號 (TSH) 給主機。因此,實驗室檢查會看到 TSH ↓ 或正常, Free T4 ↓。
4. 臨床表現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全身性: 疲倦、體重增加、怕冷、聲音沙啞、水腫 (非凹陷性水腫, non-pitting edema)。皮膚毛髮: 皮膚乾燥、粗糙、蒼白、冰冷;頭髮稀疏、脫落;眉毛外側三分之一脫落 (Queen Anne's sign)。心血管: 心搏過緩 (Bradycardia)、心輸出量下降、心包膜積液 (Pericardial effusion)、血壓可能舒張壓升高而脈壓差變窄、高膽固醇血症。神經肌肉: 反射遲緩 (特別是跟腱反射的鬆弛期延長)、腕隧道症候群 (Carpal tunnel syndrome)、肌肉無力、疼痛、僵硬。精神: 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憂鬱、反應遲鈍。嚴重時可致「黏液水腫性癡呆 (Myxedema madness)」。消化系統: 便秘、食慾不振。生殖系統: 女性月經不規則 (經血過多或過少)、不孕;男性性慾減退。
5. 診斷 (Diagnosis)
初步篩檢: 血清 TSH 是最敏感的單一指標。 確認診斷: 若 TSH 升高,加驗 Free T4。 TSH ↑, Free T4 ↓: 確診為原發性甲狀腺功能低下 。TSH ↑, Free T4 正常: 稱為亞臨床甲狀腺功能低下 (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 。
若 TSH 正常或偏低,但臨床高度懷疑 (例如有腦下垂體病史),應加驗 Free T4。 TSH ↓/正常, Free T4 ↓: 懷疑為中樞性甲狀腺功能低下 。需進一步評估其他腦下垂體功能及影像學檢查。
尋找病因: Anti-TPO Ab: 用於診斷橋本氏甲狀腺炎。甲狀腺超音波: 評估甲狀腺大小、質地及是否有結節。
6. 治療 (Treatment)
藥物選擇: Levothyroxine (L-T4) 是標準治療藥物。在台灣健保給付下,這是首選且唯一的建議用藥。劑量: 一般健康成人: 起始劑量約 1.6 mcg/kg/day (理想體重)。通常從 50-100 mcg/day 開始。老年人 (>60歲) 或有心血管疾病者: [考試重點] 需從低劑量開始,例如 12.5-25 mcg/day,緩慢向上調整,以避免誘發心絞痛或心律不整。
服藥方式: 空腹服用: 最好在早餐前 30-60 分鐘,或睡前 (距離最後一餐至少3小時)。避免與鈣片、鐵劑、制酸劑、PPI 同時服用,這些會影響吸收,需間隔至少 4 小時。
監測與調整: 開始治療或調整劑量後, 每 4-8 週 追蹤一次 TSH。待 TSH 穩定在正常範圍 (通常是 0.5-4.5 mIU/L,但目標可更個人化) 後,可改為每 6-12 個月追蹤一次。 在中樞性甲狀腺功能低下患者,TSH 不可靠,應以 Free T4 作為監測指標,目標是維持在正常範圍的中上段。
特殊情況的治療
亞臨床甲狀腺功能低下: TSH > 10 mIU/L: 通常建議治療。TSH 介於 4.5-10 mIU/L: 若病人有症狀、懷孕、有心血管疾病風險、或 Anti-TPO Ab 陽性,則傾向治療。
懷孕: 懷孕期間甲狀腺素需求量會增加約 30-50%。需立即增加 Levothyroxine 劑量,並密切監測 TSH (每 4-6 週一次),維持 TSH 在懷孕期間的特定參考區間內。黏液水腫性昏迷: 在 ICU 積極治療。給予靜脈注射高劑量 Levothyroxine (及/或 Liothyronine, T3),加上壓力劑量的類固醇 (因可能合併腎上腺功能不全),並處理誘發因子及支持性療法。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