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疱疹 (Herpes zoster)
帶狀疱疹 (Herpes zoster)是一個在內科門診及住院病人中都相當常見的疾病,也是醫師國考的重點之一。
帶狀疱疹 (Herpes zoster)
1. 定義
2. 流行病學
好發年齡: 主要發生於中老年人,年齡是重要的危險因子,50歲以後發生率顯著上升。危險因子: 年齡增長(細胞免疫功能自然衰退)。 免疫抑制狀態:HIV感染、惡性腫瘤(尤其是淋巴瘤、白血病)、接受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器官移植後使用免疫抑制劑、長期使用類固醇等。 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腎臟病。 重大生理或心理壓力、外傷。
台灣數據: 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研究,帶狀疱疹的年發生率約為每千人4.97例,且隨年齡增加而上升。女性略高於男性。
3. 病因與病理生理學
病原體: 水痘-帶狀疱疹病毒 (VZV),屬於人類疱疹病毒第三型 (Human herpesvirus 3, HHV-3)。初次感染: 通常在兒童期以水痘形式表現。潛伏期: 水痘痊癒後,VZV病毒並未被完全清除,而是潛伏在感覺神經節內,此時病毒處於非複製狀態。再活化: 當VZV特異性的細胞免疫 (cell-mediated immunity, CMI) 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時,潛伏的病毒會重新複製,並沿著受侵犯的感覺神經軸突向下移行至其所支配的皮膚區域,引起神經炎和皮膚病灶。病理變化: 受侵犯的神經節出現發炎、壞死和出血。皮膚病灶則表現為表皮細胞的氣球樣變性 (ballooning degeneration)、多核巨細胞 (multinucleated giant cells) 形成及棘層鬆解 (acantholysis),導致表皮內水疱形成。
4. 臨床表現
在皮疹出現前1至5天(有時更久),約70-80%的患者會在受侵犯的皮節區域出現: 疼痛: 最常見,性質可為灼痛、刺痛、抽痛、癢痛或感覺異常 (paresthesia) 如麻木、搔癢、蟻走感。感覺過敏 (Hyperesthesia) 或感覺遲鈍 (Hypoesthesia) 。全身症狀:可能伴有倦怠、頭痛、發燒(較少見)。
此階段因無皮疹,可能被誤診為心絞痛、膽囊炎、腎絞痛、椎間盤突出等。
分佈: 單側性 (Unilateral) ,不跨越身體中線(極少數免疫極度低下者可能跨越或全身播散)。沿皮節分佈 (Dermatomal distribution) :最常侵犯胸椎神經節 (thoracic, 約50%),其次為顱神經(尤其是三叉神經第一分支 V1)、腰椎 (lumbar) 及薦椎 (sacral) 神經節。
演進過程: 紅斑 (Macules) 和丘疹 (Papules): 在疼痛區域出現成簇的紅斑,迅速發展為丘疹。水疱 (Vesicles): 丘疹在12-24小時內變為充滿清澈液體的水疱,水疱底部常有紅暈。膿疱 (Pustules): 水疱在3-4天後內容物變混濁,形成膿疱(此為發炎細胞浸潤,未必是細菌感染)。結痂 (Crusting): 膿疱在7-10天左右乾燥、結痂。痂皮脫落後可能留下暫時性色素沉澱或脫失,少數嚴重者可能留疤。
整個皮疹病程約2-4週。新的水疱通常在3-5天內持續出現。
急性期疼痛 (Acute herpetic neuralgia) 幾乎是所有患者的共同特徵,嚴重程度不一。 疼痛可能在皮疹消退後仍持續存在,即為疱疹後神經痛 (PHN)。
眼部帶狀疱疹 (Herpes Zoster Ophthalmicus, HZO): 侵犯三叉神經第一分支 (ophthalmic division, V1)。 皮疹分佈於前額、上眼瞼及鼻側。 Hutchinson's sign: 若鼻尖、鼻翼出現水疱,提示鼻睫狀神經 (nasociliary branch) 受侵犯,眼球內部結構受累的風險極高 (約50-80%)。可能併發症:結膜炎、角膜炎 (keratitis)、葡萄膜炎 (uveitis)、鞏膜炎、視網膜炎、急性視網膜壞死 (ARN)、青光眼、眼肌麻痺、視神經炎,嚴重可致失明。 需立即轉介眼科醫師。
雷姆謝伊-亨特氏症候群 (Ramsay Hunt Syndrome / Herpes Zoster Oticus): 侵犯膝狀神經節 (geniculate ganglion),影響顏面神經 (CN VII) 及部分聽神經 (CN VIII)。 典型三聯症: 耳部疼痛 (otalgia)。 耳廓或外耳道出現水疱。 同側顏面神經麻痺 (類似貝爾氏麻痺 Bell's palsy)。
其他可能症狀:聽力下降、耳鳴、眩暈、味覺喪失。預後較貝爾氏麻痺差。
薦部帶狀疱疹 (Sacral zoster): 侵犯S2-S4神經根。 可能導致神經性膀胱 (neurogenic bladder) 引起尿儲留或失禁,以及便秘或肛門括約肌功能障礙。
無疹性帶狀疱疹 (Zoster sine herpete): 少見,患者有典型的皮節性神經痛,但沒有出現皮膚病灶。 診斷困難,需靠血清學或腦脊髓液VZV PCR輔助。
5. 併發症
疱疹後神經痛 (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 最常見且最困擾的併發症。 定義:帶狀疱疹皮疹癒合後,原皮節區域持續疼痛超過1個月 (部分定義為3個月)。 疼痛性質:持續性灼痛、刺痛、電擊痛,或觸摸誘發的異常疼痛 (allodynia)。 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顯著升高,60歲以上患者約50%可能發生PHN。 其他危險因子:前驅期疼痛嚴重、急性期皮疹範圍廣或疼痛劇烈、眼部帶狀疱疹、免疫功能低下。
眼部併發症: 如前述HZO所述,可導致慢性眼疾甚至失明。神經系統併發症 (較少見但嚴重): 無菌性腦膜炎 (Aseptic meningitis)。 腦炎 (Encephalitis)。 脊髓炎 (Myelitis)。 顱神經麻痺 (Cranial nerve palsies):除CN VII外,CN III, IV, VI也可能受影響。 格林-巴利症候群 (Guillain-Barré syndrome)。 VZV血管病變 (VZV vasculopathy):可導致中風。
皮膚繼發性細菌感染: 常見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或鏈球菌感染,使皮損紅腫熱痛加劇,可能形成蜂窩性組織炎或膿痂疹。播散性帶狀疱疹 (Disseminated zoster): 定義:皮疹超出原發或鄰近1-2個皮節,出現20個以上遠處水疱,類似水痘樣全身性分佈。 主要發生於免疫功能極度低下者 (如AIDS、白血病、淋巴瘤、器官移植)。 可能併發肺炎、肝炎、腦炎等內臟器官侵犯,死亡率較高。
運動神經麻痺 (Motor neuropathy / Zoster paresis): 少見 (約1-5%),受侵犯皮節相對應的肌肉出現無力。 例如:胸椎帶狀疱疹可能導致腹肌無力,頸椎或腰薦椎帶狀疱疹可能導致肢體無力。顏面神經麻痺是Ramsay Hunt syndrome的一部分。 多數可恢復,但部分可能永久。
其他: 疤痕形成、色素異常。
6. 診斷
臨床診斷: 典型帶狀疱疹的診斷主要依賴其特徵性的單側、皮節性分佈的疼痛性水疱疹。實驗室檢查 (通常用於非典型病例、免疫低下患者或研究): Tzanck smear ( Tzank氏抹片檢查): 從新鮮水疱底部刮取細胞,染色後鏡檢可見多核巨細胞 (multinucleated giant cells) 和嗜酸性核內包涵體 (eosinophilic intranuclear inclusions),此為疱疹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徵 (VZV, HSV),無法區分兩者。敏感度和特異性不高。病毒培養 (Viral culture): 從水疱液中培養VZV,特異性高但敏感度低 (約30-70%),且耗時 (3-14天)。直接螢光抗體法 (Direct Fluorescent Antibody, DFA): 從水疱底部刮取細胞,用VZV特異性抗體染色,敏感度和特異性均較Tzanck smear高,且可區分VZV和HSV。結果較快。聚合酶鏈鎖反應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檢測水疱液、血液、腦脊髓液或組織中的VZV DNA。是目前最敏感 ( >95%) 和最特異的診斷方法,尤其適用於非典型皮疹、無疹性帶狀疱疹或疑似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血清學檢查 (Serology): 檢測血清中VZV IgM和IgG抗體。IgM升高或IgG效價四倍以上升高可提示近期感染或再活化,但對急性期診斷幫助有限,因抗體反應較慢。主要用於回溯性診斷或確認免疫狀態。
7. 鑑別診斷
單純疱疹 (Herpes simplex virus, HSV) 感染: HSV也可能引起成簇水疱,但HSV感染較常復發於同一位置,皮節性分佈不如VZV典型。嚴重或廣泛的HSV感染(如疱疹性濕疹 Eczema herpeticum)需與播散性帶狀疱疹鑑別。PCR可區分。接觸性皮膚炎 (Contact dermatitis): 常有明顯接觸史,皮疹形態多樣(紅斑、水腫、水疱、糜爛),搔癢劇烈,分佈與接觸物有關,不一定沿皮節。蜂窩性組織炎 (Cellulitis): 皮膚紅、腫、熱、痛,邊界不清,通常無水疱(除非是水疱性丹毒)。昆蟲叮咬 (Insect bites): 常為散在性丘疹或風團,中央可見叮咬點,劇癢。其他水疱性疾病: 如天疱瘡、類天疱瘡(自體免疫疾病,慢性病程,水疱特徵不同)。前驅期疼痛的鑑別: 如前述,需與心絞痛、膽石症、腎結石、肋間神經痛、椎間盤問題等鑑別。
8. 治療
黃金治療時間: 皮疹出現後72小時內 投予效果最好。若超過72小時但仍有新水疱出現,或患者為老年人、免疫低下、有眼部侵犯或嚴重疼痛者,仍應考慮給予。常用口服藥物: Acyclovir: 800 mg,一天5次,連續7-10天。需依腎功能調整劑量。生物利用度較低。Valacyclovir: 1000 mg (1g),一天3次,連續7天。為Acyclovir的前驅藥,生物利用度較高,服藥頻次較少。需依腎功能調整劑量。Famciclovir: 500 mg,一天3次,連續7天。為Penciclovir的前驅藥,生物利用度佳。需依腎功能調整劑量。台灣健保給付規範:通常針對年齡≥50歲、皮疹發生於頭頸部或生殖器周圍、免疫功能不全、有癌症病史、或有嚴重疼痛之患者,於發疹3日內(72小時)使用,療程7日。特殊情況(如眼部侵犯)可專案申請。
靜脈注射Acyclovir (IV Acyclovir): 劑量:10 mg/kg (或500 mg/m²) Q8H,連續7-10天。需依腎功能調整。 適應症: 免疫功能嚴重低下者 (如器官移植、AIDS)。 播散性帶狀疱疹。 眼部帶狀疱疹 (HZO),尤其是視力受威脅者。 中樞神經系統併發症 (如腦膜炎、腦炎)。 無法口服或吸收不良的嚴重病例。
急性期疼痛: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NSAIDs): 如Ibuprofen, Naproxen。乙醯胺酚 (Acetaminophen)。 鴉片類止痛劑 (Opioids): 如Tramadol, Codeine,對於中重度疼痛者。嚴重疼痛可考慮短期使用強效鴉片類藥物。
神經性疼痛輔助劑 (Adjuvants for neuropathic pain): 早期使用可能有助於減輕急性疼痛並可能預防PHN。 Gabapentin: 起始劑量100-300 mg HS或TID,逐漸增加至有效劑量 (常需900-3600 mg/day 分次)。Pregabalin: 起始劑量25-75 mg BID或TID,逐漸增加至有效劑量 (常需150-600 mg/day 分次)。三環抗憂鬱劑 (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 TCAs): 如Amitriptyline, Nortriptyline。低劑量起始 (如10-25 mg HS),逐漸增加。注意副作用(口乾、便秘、鎮靜、心血管影響),老年人慎用。
局部治療: Lidocaine貼片或藥膏 (用於PHN,非急性期開放性傷口)。
保持皮損清潔乾燥,預防繼發性細菌感染。 冷敷: 用生理食鹽水或Burrow's solution (稀釋的醋酸鋁溶液) 冷濕敷,每日數次,每次15-30分鐘,有助於舒緩、乾燥水疱。Calamine lotion: 可止癢、收斂。避免搔抓,以免破皮造成感染或疤痕。 若有細菌感染跡象,可使用局部抗生素藥膏 (如Mupirocin) 或必要時口服抗生素。
角色具爭議性,不常規推薦。 可能的益處: 與抗病毒藥物併用,可能加速皮疹癒合、減輕急性期疼痛和炎症反應。對PHN的預防效果: 目前證據不一致,多數研究認為無法有效預防PHN。使用時機與劑量: 若考慮使用,通常用於免疫功能正常的>50歲患者,急性期疼痛嚴重者。例如Prednisolone 40-60 mg/day口服,使用1-2週後逐漸減量停藥。必須與抗病毒藥物同時給予。 禁忌症: 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可能增加病毒播散風險)、糖尿病控制不良、消化性潰瘍、青光眼等。台灣指引: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的治療共識建議,對於免疫功能正常的成人帶狀疱疹患者,若無禁忌症,可考慮在抗病毒藥物治療的基礎上,早期併用口服類固醇以緩解急性疼痛及縮短病程,但對於預防PHN的效果未有定論。Ramsay Hunt syndrome則建議早期使用類固醇。
眼部帶狀疱疹 (HZO): 立即轉介眼科醫師評估與治療。 積極全身性抗病毒治療 (口服或靜脈注射)。 眼科醫師可能會依情況給予局部抗病毒眼藥水/藥膏、散瞳劑、類固醇眼藥水 (需在排除HSV角膜樹枝狀潰瘍後,且在眼科醫師指導下使用)。
Ramsay Hunt Syndrome: 建議早期給予口服抗病毒藥物 + 口服類固醇 (如Prednisolone 1mg/kg/day,持續5-7天後逐漸減量)。 顏面神經營養劑、眼部保護(若眼瞼閉合不全)。
9. 預防
目的是預防帶狀疱疹的發生,或減輕疾病的嚴重程度及PHN的風險。 現有疫苗種類: 減毒活性疫苗 (Zostavax®,伏帶疹): 為活性減毒VZV疫苗,皮下注射單劑。 保護力隨時間下降,約5年後效果減弱。 禁忌:免疫功能低下者、孕婦、對疫苗成分過敏者。 台灣目前已較少使用,逐漸被重組疫苗取代。
重組疫苗 (Shingrix®,欣剋疹): 為非活性重組糖蛋白E (gE) 抗原疫苗,含AS01B佐劑。 肌肉注射,需接種兩劑 (間隔2-6個月)。 保護效力極佳 (對50歲以上成人預防帶狀疱疹效力>90%),且保護力持久。 可安全用於免疫功能低下者 (18歲以上,特定條件下)。 是目前國際及台灣指引主要推薦的疫苗。
接種建議 (依台灣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及相關醫學會建議): Shingrix® (欣剋疹): 建議 50歲以上成人 接種2劑。建議 18歲以上具有罹患帶狀疱疹風險較高者 (如免疫不全或免疫功能低下,例如:接受化學治療的血液惡性腫瘤、HIV感染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器官移植者等) 接種2劑。
曾得過帶狀疱疹者,仍建議接種疫苗,可預防復發 (建議在急性期過後,通常間隔6個月至1年後接種,但無硬性規定)。 曾接種過Zostavax®者,建議可再接種Shingrix® (至少間隔2個月,美國CDC建議可間隔5年)。
副作用: 注射部位疼痛、紅腫、疲倦、肌肉痠痛、頭痛、發燒等,通常1-3天內緩解。Shingrix®的局部和全身性反應較Zostavax®常見且明顯,但多為短暫。
維持均衡飲食、規律作息、適度運動,以提升整體免疫力。 對於免疫低下高風險族群,應密切注意早期症狀。
10. 預後
大多數免疫功能正常的年輕患者,皮疹在2-4週內痊癒,疼痛也會隨之緩解。 年長者、免疫低下者、皮疹嚴重或疼痛劇烈者,病程可能較長,併發症風險較高。 PHN是影響生活品質的主要因素,部分患者疼痛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早期積極治療帶狀疱疹有助於降低PHN的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 眼部帶狀疱疹若未及時適當治療,可能導致永久性視力損害。 Ramsay Hunt syndrome的顏面神經麻痺恢復率不如貝爾氏麻痺。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