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wing's sarcoma(尤文氏肉瘤)
Ewing's sarcoma(尤文氏肉瘤)是一種相對罕見但對兒童及青少年影響深遠的惡性腫瘤,是醫師國考中,腫瘤學與骨骼肌肉系統疾病交集的重要主題。
定義與流行病學 病因與關鍵遺傳學特徵 病理學特徵 臨床表現 影像學檢查 診斷與分期 鑑別診斷 治療原則 預後因素 考試重點總結
1. 定義與流行病學 (Definition & Epidemiology)
定義 : Ewing's sarcoma 是一種高度惡性的「小圓藍細胞腫瘤」(small, round, blue cell tumor),屬於Ewing Sarcoma Family of Tumors (ESFT) 的一部分。它主要源於骨骼或軟組織,具有高度侵襲性及早期轉移的傾向。流行病學 :好發年齡 : 絕大多數(約80%)發生於20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及年輕成人,高峰期在10-20歲之間。發生率 : 是兒童及青少年中第二常見的原發性骨骼惡性腫瘤(僅次於骨肉瘤 Osteosarcoma)。性別 : 男性略多於女性 (約 1.5:1)。種族 : 在白人(高加索人)中較為常見,在非洲裔及亞裔族群中則非常罕見。
2. 病因與關鍵遺傳學特徵 (Etiology & Genetics)
染色體易位 (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 : 超過95%的 Ewing's sarcoma 病例都具有特定的染色體易位。最常見 (85%): t(11;22)(q24;q12) 此易位導致第22號染色體上的 EWSR1 基因 與第11號染色體上的FLI1 基因 (一個ETS家族轉錄因子) 發生融合。產生的 EWS-FLI1 融合蛋白 是一種異常的轉錄因子,它會驅動細胞的惡性增殖與轉化。
次常見 (10-15%): t(21;22)(q22;q12) 導致 EWSR1 基因 與ERG 基因 (另一個ETS家族成員) 融合。
臨床意義 : 檢測到這些特異性的融合基因是診斷 Ewing's sarcoma 的黃金標準,可透過螢光原位雜交 (FISH) 或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 (RT-PCR) 來確認。
3. 病理學特徵 (Pathology)
組織學 : 在顯微鏡下,腫瘤由大量形態一致、密集排列的小、圓、藍色細胞 組成。細胞核呈圓形,染色質細膩,細胞質稀少且邊界不清。免疫組織化學染色 (IHC) :CD99 (MIC2) :最具代表性的標記 。呈現強烈的細胞膜陽性染色 (strong membranous staining)。雖然敏感性高,但特異性非100%,其他小圓藍細胞腫瘤也可能表現。FLI1 : 核陽性染色,可反映出 EWS-FLI1 融合蛋白的存在。
PAS 染色 (Periodic acid-Schiff stain) : 細胞質中可見 PAS 陽性的醣原顆粒,但在 diastase 處理後會消失。
4. 臨床表現 (Clinical Presentation)
局部症狀 (最常見) :疼痛 : 最早且最常見的症狀,常為持續性疼痛,夜間可能加劇。腫塊 : 可觸及的局部腫塊或腫脹,可能伴隨皮溫升高和壓痛。病理性骨折 : 發生於約10-15%的病人。
全身性症狀 :發燒、體重減輕、疲倦、貧血、白血球增多等。這些症狀可能使臨床表現類似於感染性疾病,如 骨髓炎 (Osteomyelitis) ,是重要的鑑別診斷。
好發部位 :骨骼 : 最常侵犯長骨的骨幹 (diaphysis) ,如股骨、脛骨、肱骨。其次為骨盆、肋骨等扁平骨。骨外 (Extraosseous) : 約15-20%的病例原發於軟組織。
5. 影像學檢查 (Imaging)
X光 (Plain Radiograph) :典型的表現為邊界不清的 溶骨性病灶 (lytic lesion) ,常有「蟲蛀狀 (moth-eaten)」 或「浸潤性 (permeative)」 的骨質破壞。可見具侵襲性的骨膜反應 (periosteal reaction),經典描述包括: 「洋蔥皮樣 (Onion-skin)」 : 層狀的骨膜新生。「柯德曼三角 (Codman's triangle)」 : 骨膜被腫瘤掀起形成的三角區域。「日光放射狀 (Sunburst)」 : 較少見,更常見於骨肉瘤。
磁振造影 (MRI) :評估 局部侵犯範圍 的最佳工具。能清晰顯示腫瘤在骨髓內的範圍、是否侵犯到周圍軟組織、以及與神經血管束的關係,對於手術計畫至關重要。
電腦斷層 (CT) :對骨質破壞的細節顯示優於MRI。胸部CT是評估肺部轉移的標準檢查。
正子攝影 (PET/CT) :目前為 全身分期 (systemic staging) 的標準工具,用於偵測遠端骨骼及軟組織轉移,敏感性高於傳統骨骼掃描 (bone scan)。
6. 診斷與分期 (Diagnosis & Staging)
診斷 : 最終診斷必須依靠活體組織切片 (Biopsy) 。應由有經驗的骨腫瘤團隊執行,切口位置需仔細規劃,以免影響後續的肢體保留手術。 取得的檢體需進行組織學、IHC 及分子遺傳學分析 (FISH/RT-PCR) 以確認診斷。
分期 :主要分為 局部性疾病 (Localized disease) 和轉移性疾病 (Metastatic disease) 。約25%的病人在初診斷時即有可見的遠端轉移。 最常見的轉移部位: 肺部 > 骨骼 > 骨髓 。
7. 鑑別診斷 (Differential Diagnosis)
臨床上 :骨髓炎 (Osteomyelitis) : 兩者都可能表現為局部疼痛、腫脹及發燒。
病理上 :骨肉瘤 (Osteosarcoma) (特別是小細胞亞型)淋巴瘤 (Lymphoma) (尤其是原發性骨淋巴瘤)神經母細胞瘤 (Neuroblastoma) (特別是轉移至骨骼的,常見於<5歲幼兒)橫紋肌肉瘤 (Rhabdomyosarcoma)
8. 治療原則 (Treatment)
誘導性/術前化學治療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所有病人都需要。目標是縮小原發腫瘤、治療微小轉移 (micrometastases)。 標準方案為多種藥物組合,如 VDC/IE :VDC : Vincristine, Doxorubicin, CyclophosphamideIE : Ifosfamide, Etoposide
兩組藥物交替使用,通常持續約12週。
局部控制 (Local Control) :在化療後進行,可選擇手術或放射治療。 手術 : 若腫瘤可完全切除且功能損傷可接受,廣泛性切除 (wide resection) 是首選。常需搭配重建(如人工關節、自體骨移植)。放射治療 (RT) : 用於手術無法切除的腫瘤(如位於骨盆或脊椎)、手術邊緣陽性 (positive margin) 或對化療反應不佳的病人。
輔助性/術後化學治療 (Adjuvant Chemotherapy) :局部治療後繼續完成剩餘的化療療程,以清除殘存的癌細胞。總療程約9-12個月。
轉移性/復發性疾病的治療 :預後差。治療選擇包括二線化療、標靶藥物、或高劑量化療合併自體幹細胞移植。
9. 預後因素 (Prognostic Factors)
最重要的預後因素 :初診斷時是否存在遠端轉移 。局部性疾病: 5年存活率約 70-80%。 轉移性疾病: 5年存活率顯著下降至 < 30%。
其他不良預後因素 :腫瘤體積大 (>8 cm 或 >200 mL)。 原發部位在骨盆或中軸骨。 年齡較大 (>15歲)。 對誘導性化療的反應不佳(腫瘤壞死率 < 90%)。 LDH 水平升高。
10. 考試重點總結 (Key Takeaways for Exam)
經典族群 : 10-20歲白人男性。關鍵基因 :t(11;22) 染色體易位,產生EWS-FLI1 融合基因。病理特徵 :小圓藍細胞腫瘤 ,IHCCD99 強烈細胞膜陽性。臨床陷阱 : 症狀(發燒、局部痛)可能模仿骨髓炎 。影像經典 : X光可見洋蔥皮樣 骨膜反應,好發於長骨骨幹 。診斷金標準 : 活體切片,並以分子檢測確認融合基因。治療核心 :多模式整合治療 (化療 + 局部控制 + 化療)。標準化療方案為VDC/IE 。最重要預後因子 :有無轉移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