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反應伴隨嗜酸性球增多與全身症狀」(Drug Reaction with 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 DRESS)

藥物反應伴隨嗜酸性球增多與全身症狀」(Drug Reaction with 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 DRESS)是一個嚴重且可能危及生命的藥物不良反應。

藥物反應伴隨嗜酸性球增多與全身症狀 (Drug Reaction with 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 DRESS)

DRESS 症候群,亦有學者稱為「藥物誘導過敏症候群」(Drug-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 DIHS),是一種罕見但嚴重的第IV型延遲性藥物過敏反應。其特點為潛伏期長、廣泛的皮膚疹、嗜酸性球增多、非典型淋巴球出現以及多重內臟器官的侵犯。

1. 流行病學 (Epidemiology)

  • 發生率: 估計約為每 1,000 至 10,000 次藥物暴露中發生 1 例,但實際發生率可能因藥物種類和族群而異。

  • 致死率: 約為 5-10%,主要死因為猛爆性肝衰竭或其他內臟器官衰竭。

  • 好發族群: 無明顯性別差異,可發生於各年齡層,但某些特定基因型(如 HLA-B*5801 與 Allopurinol 相關的 DRESS)在特定族群中盛行率較高。

2. 致病機轉 (Pathogenesis)

DRESS 的確切致病機轉尚未完全闡明,但目前認為是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

  • 藥物代謝異常: 某些個體可能因基因缺陷導致特定藥物代謝途徑異常,產生具免疫原性的中間產物。

  • 免疫反應活化:

    • T細胞介導: 藥物或其代謝物作為半抗原 (hapten) 與體內蛋白質結合形成新抗原,或直接以藥理學方式與免疫受體作用 (p-i concept),活化藥物特異性的 CD4+ 和 CD8+ T細胞。這些活化的T細胞會釋放大量細胞激素 (cytokines) 如 IL-5(促進嗜酸性球增生與活化)、IFN-γ、TNF-α 等,導致發炎反應和組織損傷。

    • 調節性T細胞 (Treg) 功能缺陷: 可能導致免疫反應失控。

  • 病毒再活化: 人類疱疹病毒第六型 (HHV-6) 的再活化在 DRESS 病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常在症狀出現後 2-4 週被偵測到。其他疱疹病毒如 HHV-7、EBV、CMV 也可能再活化。病毒再活化被認為與疾病的嚴重程度、病程延長及晚期併發症(如自體免疫疾病)有關。

  • 遺傳易感性: 特定 HLA 基因型與特定藥物引起的 DRESS 風險增加相關,例如:

    • HLA-B*5801: 與 Allopurinol 引起的 DRESS/SJS/TEN 在漢人及東南亞族群中高度相關。

    • HLA-A*3101: 與 Carbamazepine 引起的 DRESS 在歐洲及日本人群中相關。

    • HLA-B*1502: 主要與 Carbamazepine 引起的 SJS/TEN 相關,但亦有報告與 DRESS 相關。

3. 常見致敏藥物 (Common Culprit Drugs)

許多藥物都可能引起 DRESS,其中較常見的包括:

  • 抗癲癇藥物 (Anticonvulsants):

    • 芳香族抗癲癇藥:Carbamazepine, Phenytoin, Phenobarbital, Lamotrigine。這些藥物間可能存在交叉反應。

  • Allopurinol: 尤其在高劑量或腎功能不全患者。

  • 磺胺類藥物 (Sulfonamides): 如 Sulfasalazine, 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 (TMP-SMX), Dapsone。

  • 抗生素 (Antibiotics):

    • Minocycline

    • Vancomycin (尤其與腎功能不全相關,可能形成 "Vancomycin-induced DRESS" 或 "Vancomycin Infusion Reaction with 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 - VRESS)

    • Beta-lactams (e.g., Piperacillin-tazobactam)

  • 抗結核藥物 (Anti-tuberculosis drugs): Rifampicin, Isoniazid, Ethambutol。

  • 非類固醇消炎藥 (NSAIDs): 較少見,但 Ibuprofen, Celecoxib 等曾有報告。

  • 抗反轉錄病毒藥物 (Antiretrovirals): Nevirapine, Abacavir。

  • 其他: Mexiletine, Strontium ranelate, Olanzapine 等。

4. 臨床表現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DRESS 的臨床表現多樣且病程可能 protracted。

  • 潛伏期 (Latency Period):

    • 通常在初次藥物暴露後 2 至 8 週才出現症狀,這是 DRESS 的一個重要特徵,有助於與其他藥物疹區分。

    • 若為再次暴露於相同或結構相似藥物,潛伏期可能縮短。

  • 皮膚表現 (Skin Manifestations):

    • 通常是最早出現的症狀之一。

    • 形態多樣: 最常見為廣泛性斑丘疹 (maculopapular rash) 或瀰漫性紅皮症 (erythroderma),但也可能出現水疱 (bullae)、膿疱 (pustules)、靶心狀病灶 (targetoid lesions) 或紫斑 (purpura)。

    • 分佈: 通常始於臉部、軀幹上部和上肢,然後擴散至全身。

    • 臉部水腫 (Facial edema): 尤其是眼眶周圍水腫,是常見且具特徵性的表現。

    • 黏膜侵犯 (Mucosal involvement): 約 50% 患者可能出現,但通常較 SJS/TEN 輕微,可能表現為口腔黏膜炎、結膜炎等。

  • 全身症狀 (Systemic Symptoms):

    • 發燒 (Fever): 常見 (>38.5°C),且可能持續數週。

    • 淋巴結腫大 (Lymphadenopathy): 多處、對稱性,有時可能被誤認為淋巴瘤。

    • 倦怠、不適 (Malaise)。

  • 血液學異常 (Hematologic Abnormalities):

    • 嗜酸性球增多 (Eosinophilia): >1.5 x 10⁹/L 或佔白血球總數 >10-20%,是 DRESS 的標誌性特徵之一,但並非所有患者在病程早期都會出現,也可能在類固醇治療後下降。

    • 非典型淋巴球 (Atypical lymphocytes): 類似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的表現。

    • 其他可能異常:白血球增多或減少、血小板減少。

  • 內臟器官侵犯 (Internal Organ Involvement):
    這是 DRESS 嚴重性的主要決定因素,幾乎所有器官都可能受影響。

    • 肝臟 (Liver): 最常受侵犯的器官 (約 50-80%)。

      • 表現:肝功能指數 (AST, ALT) 升高,可從輕微升高到猛爆性肝炎、肝衰竭。膽汁滯留性黃疸也可能出現。

      • 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 腎臟 (Kidney): 約 10-30% 患者。

      • 表現:急性間質性腎炎 (Acute Interstitial Nephritis, AIN) 最常見,導致血尿、蛋白尿、腎功能惡化 (creatinine 升高)。

    • 肺臟 (Lungs): 約 5-25% 患者。

      • 表現:間質性肺炎 (interstitial pneumonitis),症狀包括咳嗽、呼吸困難、低血氧。胸部X光或CT可見浸潤。

    • 心臟 (Heart): 較少見但嚴重 (約 4-21%)。

      • 表現:心肌炎 (myocarditis)、心包膜炎 (pericarditis),可能導致心律不整、心臟衰竭,是另一重要死因。Troponin, CK-MB 可能升高,心電圖異常。

    • 胰臟 (Pancreas): 胰臟炎。

    • 神經系統 (Nervous system): 腦膜炎、腦炎。

    • 內分泌系統 (Endocrine system): 甲狀腺炎 (thyroiditis),可能在恢復期出現,導致甲狀腺功能低下或亢進。

    • 其他: 腸胃道 (結腸炎)、肌肉 (肌炎)。

5. 診斷標準 (Diagnostic Criteria)

目前國際上較常使用的是歐洲的 RegiSCAR (Registry of Severe Cutaneous Adverse Reactions) group criteria。要診斷 DRESS,通常需要滿足以下條件中的至少三項:

  1. 藥物相關性 (Drug exposure): 有明確的藥物暴露史。

  2. 住院 (Hospitalization): 通常需要住院治療。

  3. 皮膚疹 (Rash): 急性發作的廣泛性皮疹。

  4. 疑似藥物引起的反應 (Reaction suspected to be drug related)。

  5. 發燒 >38°C (Fever >38°C)。

  6. 淋巴結腫大 (Lymphadenopathy): 至少兩處,直徑 >1 cm。

  7. 至少一項內臟器官侵犯 (Involvement of at least one internal organ): 如肝炎 (ALT > 正常上限2倍)、腎炎 (creatinine > 正常上限1.5倍或血尿/蛋白尿)、肺炎、心肌炎、胰臟炎等。

  8. 血液學異常 (Hematological abnormalities):

    • 嗜酸性球增多 (Eosinophilia >10% 或 >1.5 x 10⁹/L)

    • 非典型淋巴球 (Atypical lymphocytes)

    • 淋巴球減少 (Lymphopenia <1.5 x 10⁹/L)

    • 血小板減少 (Thrombocytopenia <100 x 10⁹/L)

日本亦有其診斷標準 (J-SCAR criteria),特別強調 HHV-6 再活化。

診斷流程:
詳細詢問藥物史(包括中草藥、保健品)、發病時程,進行完整的理學檢查、血液常規與分類、生化檢查(肝腎功能、電解質、LDH、CK)、尿液分析。視情況安排胸部X光、心電圖、超音波等影像學檢查。皮膚切片有助於排除其他疾病,但其組織學變化不具特異性(可見表皮海綿水腫、真皮層淋巴球與嗜酸性球浸潤)。HHV-6 PCR 檢測有助於確認病毒再活化。

6. 鑑別診斷 (Differential Diagnosis)

  • 其他嚴重皮膚不良反應 (SCARs):

    • 史蒂芬強生症候群/毒性表皮溶解症 (SJS/TEN):潛伏期較短 (4-28天),皮膚以水疱、大片表皮剝落為主,黏膜侵犯嚴重,嗜酸性球增多和內臟侵犯較不顯著。

    • 急性廣泛性發疹性膿疱症 (AGEP):潛伏期短 (數小時至數天),以廣泛性無菌性小膿疱為特徵,發燒,嗜中性球增多。

  • 病毒疹合併嗜酸性球增多 (Viral exanthema with eosinophilia): 如 EBV, CMV 感染。

  • 過敏性血管炎 (Hypersensitivity vasculitis): 皮膚表現常為可觸及的紫斑,組織學可見血管炎變化。

  • 淋巴瘤/白血病 (Lymphoma/Leukemia): 尤其是皮膚T細胞淋巴瘤。

  • 自體免疫疾病 (Autoimmune diseases): 如系統性紅斑狼瘡 (SLE)、皮肌炎。

  • Still's disease (成人史迪爾氏病)。

  • 川崎氏病 (Kawasaki disease): 主要在兒童。

7. 治療 (Treatment)

治療的關鍵在於早期診斷、立即停用可疑藥物,並給予支持性療法及適當的免疫調節治療。

  • 立即停用所有可疑藥物 (Prompt withdrawal of the culprit drug(s)): 這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 支持性療法 (Supportive care):

    • 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 營養支持。

    • 局部皮膚護理:使用溫和潤膚劑,避免刺激。若有水疱或糜爛,需注意傷口護理預防感染。

    • 監測並處理內臟器官功能。

  • 全身性類固醇 (Systemic corticosteroids):

    • 適應症: 對於有明顯內臟器官侵犯(如肝炎 AST/ALT > 正常上限3-5倍、間質性肺炎、心肌炎、嚴重腎炎)或全身症狀嚴重的患者,是主要的治療方式。

    • 劑量: 通常起始劑量為 Prednisolone 1-2 mg/kg/day (或等效劑量)。

    • 療程與減量: 待臨床症狀及實驗室數據改善後(通常需數週),應非常緩慢地減量,療程可能長達數月甚至一年,過快減量容易導致疾病復發。每次減量幅度不宜過大,密切監測。

  • 其他免疫抑制劑 (Other immunosuppressants):

    • 用於對類固醇反應不佳、類固醇禁忌症、或需要減少類固醇劑量的患者。

    • 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 (IVIG): 0.4 g/kg/day 連續5天,或 2 g/kg 分2-5天給予。其療效在 DRESS 尚有爭議,但部分研究顯示對特定患者有效。

    • Cyclosporine: 3-5 mg/kg/day,可能對控制T細胞活化有益。

    • Mycophenolate mofetil (MMF): 可作為類固醇輔助劑。

    • Cyclophosphamide: 用於極嚴重或難治性病例。

  • 抗病毒藥物 (Antiviral therapy):

    • 如 Ganciclovir 或 Foscarnet,針對 HHV-6 再活化的治療角色目前尚無定論,且缺乏大型臨床試驗支持。通常不作為常規治療。

8. 預後與併發症 (Prognosis and Complications)

  • 死亡率: 約 5-10%,主要與肝衰竭、心肌炎或嚴重感染有關。

  • 復發 (Relapse): 常見於類固醇減量過快或過早停藥。

  • 長期後遺症 (Long-term sequelae):

    • 自體免疫疾病: 部分患者在 DRESS 恢復後數月至數年可能發展出新的自體免疫疾病,如:

      • 自體免疫性甲狀腺疾病 (Graves' disease, Hashimoto's thyroiditis)

      • 第一型糖尿病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 系統性紅斑狼瘡 (SLE)

      • 乾燥症 (Sjögren's syndrome)

      • 自體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 慢性器官功能不全: 如慢性腎病、慢性肝病。

    • 皮膚色素沉著或脫失。

  • 交叉過敏 (Cross-reactivity): 對於芳香族抗癲癇藥物,若曾因其中一種藥物發生 DRESS,應避免使用其他芳香族抗癲癇藥物。

9. 預防 (Prevention)

  • 避免使用已知致敏藥物: 詳細記錄藥物過敏史,並告知所有醫療人員。

  • 基因篩檢 (Pharmacogenomics):

    • HLA-B*5801: 台灣衛福部食藥署及多國指引建議,漢人及特定東南亞族群在使用 Allopurinol 前應考慮進行 HLA-B*5801 基因檢測,若為陽性則應避免使用,以降低 DRESS/SJS/TEN 風險。

    • HLA-A*3101: 在某些族群使用 Carbamazepine 前可考慮檢測。

  • 謹慎用藥: 對於高風險藥物,應從低劑量開始,緩慢增加劑量,並密切監測患者反應,尤其是在開始用藥的最初幾個月。

  • 病患教育: 告知患者 DRESS 的早期症狀(如發燒、皮疹),若出現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10. 台灣本土考量

  • Allopurinol: 在台灣,Allopurinol 是引起 DRESS 症候群及其他嚴重皮膚不良反應的常見藥物之一。因此,對於需要使用 Allopurinol 的患者,特別是漢民族,臨床上應更加重視 HLA-B*5801 的篩檢。

  • 抗癲癇藥物: 也是本土常見的致敏藥物。

  • 中草藥與保健品: 台灣民眾使用中草藥及保健品的情形普遍,醫師在詢問藥物史時,應特別注意這類產品的使用,因其也可能為潛在的致敏原。


DRESS 症候群是一個複雜且具挑戰性的臨床問題。早期識別、立即停用致敏藥物、積極的支持性治療以及適時的免疫調節治療是改善預後的關鍵。由於其潛在的嚴重性和長期併發症風險,患者需要長期的追蹤與照護。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