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酮酸中毒 (Diabetic Ketoacidosis, DKA)
我們來詳細介紹
糖尿病酮酸中毒 (Diabetic Ketoacidosis, DKA)
1. 定義 (Definition)
高血糖 (Hyperglycemia): 通常血糖 > 250 mg/dL (13.9 mmol/L)。但需注意,在某些情況下 (如懷孕、SGLT2抑制劑使用者、部分進食者),可能出現血糖不高於此標準的正常血糖性DKA (euglycemic DKA) 。代謝性酸中毒 (Metabolic Acidosis): 動脈血 pH < 7.30,血清碳酸氫鹽 (bicarbonate) < 18 mEq/L。酮血症/酮尿症 (Ketonemia/Ketonuria): 血中或尿中出現酮體 (主要為 β-羥丁酸 β-hydroxybutyrate 和乙醯乙酸 acetoacetate)。
2. 流行病學 (Epidemiology)
DKA 是第一型糖尿病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T1DM) 最常見且嚴重的急性併發症之一,也可能是 T1DM 的初次表現。 雖然較少見,但第二型糖尿病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 患者在特定壓力情況下 (如嚴重感染、重大手術) 或使用特定藥物 (如 SGLT2 抑制劑) 時,也可能發生 DKA,此類患者有時被稱為 "ketosis-prone type 2 diabetes"。 根據台灣糖尿病相關研究,DKA 仍是糖尿病患者住院及產生醫療負擔的原因之一。
3. 病因與危險因子 (Etiology and Risk Factors)
胰島素治療中斷或不足: 新診斷的 T1DM。 已知糖尿病患者自行停用或減少胰島素劑量。 胰島素幫浦故障或導管阻塞。
急性感染: 最常見的誘因,如肺炎、泌尿道感染、腸胃炎、敗血症等。急性重大疾病或壓力事件: 心肌梗塞、中風。 胰臟炎、膽囊炎。 創傷、燒傷、重大手術。
藥物影響: SGLT2 抑制劑 (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s): 可誘發 DKA,甚至 euglycemic DKA。皮質類固醇 (Corticosteroids): 增加胰島素阻抗及血糖。某些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 Thiazide 利尿劑 (高劑量)。
其他: 懷孕 (尤其在 T1DM 孕婦)。 飲食失調 (如厭食症、暴食症)。 濫用藥物 (如古柯鹼)。
4. 病理生理學 (Pathophysiology)
胰島素缺乏的影響: 肝臟葡萄糖生成增加: 肝醣分解 (glycogenolysis) 和糖質新生 (gluconeogenesis) 作用增強。周邊組織對葡萄糖利用減少: 肌肉和脂肪組織無法有效利用葡萄糖。脂肪分解 (lipolysis) 增加: 脂肪組織釋放大量游離脂肪酸 (Free Fatty Acids, FFA) 進入血液。
升糖素及其他反調節荷爾蒙過多的影響: 進一步刺激肝臟葡萄糖生成。 促進酮體生成 (ketogenesis): 游離脂肪酸在肝臟經由 β-氧化 (β-oxidation) 途徑轉化為乙醯輔酶A (Acetyl-CoA)。由於胰島素缺乏,Acetyl-CoA 無法有效進入檸檬酸循環 (Krebs cycle),轉而大量生成酮體,包括乙醯乙酸 (acetoacetate) 和 β-羥丁酸 (β-hydroxybutyrate)。乙醯乙酸可自發脫羧形成丙酮 (acetone)。
高血糖的後果: 當血糖濃度超過腎臟葡萄糖再吸收閾值 (約 180-200 mg/dL) 時,會導致 滲透性利尿 (osmotic diuresis) 。滲透性利尿造成水分和電解質 (鈉、鉀、磷、鎂) 大量流失,導致 脫水 (dehydration) 和血漿高滲透壓 (hyperosmolality) 。
酮體生成的後果: β-羥丁酸和乙醯乙酸均為酸性物質,其在血液中積累會消耗血清碳酸氫鹽,導致 代謝性酸中毒 (metabolic acidosis) 。酸中毒會刺激呼吸中樞,引起深而快的 Kussmaul 呼吸 ,以代償性排出二氧化碳。酮體本身也會造成噁心、嘔吐和腹痛。
電解質紊亂: 鉀離子 (K+): 儘管總體鉀缺乏 (因尿液流失和嘔吐),但初期血鉀可能正常甚至偏高。這是因為酸中毒導致細胞內鉀離子移向細胞外,且胰島素缺乏也抑制鉀離子進入細胞。治療開始後,隨著酸中毒改善和胰島素作用,血鉀會迅速下降。鈉離子 (Na+): 可能因滲透性利尿導致水分流失多於鈉離子而偏高,或因高血糖導致水分從細胞內轉移至細胞外而造成稀釋性低血鈉 (需校正)。磷離子 (PO4---) 和鎂離子 (Mg++): 通常因尿液流失而降低。
5. 臨床表現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早期症狀 (與高血糖相關): 多飲 (polydipsia) 多尿 (polyuria) 體重減輕 (weight loss) 虛弱、倦怠 (weakness, fatigue)
晚期/嚴重症狀 (與酮症和酸中毒相關): 噁心、嘔吐 (nausea, vomiting) 腹痛 (abdominal pain):有時嚴重到類似急腹症。 脫水徵象: 口乾舌燥、皮膚彈性降低、眼眶凹陷、心搏過速、姿勢性低血壓。Kussmaul 呼吸: 深快呼吸,試圖代償代謝性酸中毒。呼吸有水果味/丙酮味 (acetone breath): 因丙酮經由肺部排出。意識狀態改變: 從嗜睡 (lethargy)、精神錯亂 (confusion) 到昏睡 (stupor) 甚至昏迷 (coma)。意識狀態與血漿滲透壓及酸中毒嚴重程度相關。體溫可能正常或偏低,即使存在感染。若有發燒,強烈提示感染。
6. 實驗室檢查 (Laboratory Findings)
血糖 (Blood Glucose): 通常 > 250 mg/dL。動脈血液氣體分析 (Arterial Blood Gas, ABG): pH < 7.30 HCO3- < 18 mEq/L PaCO2 下降 (呼吸代償)
血清酮體 (Serum Ketones): β-hydroxybutyrate (β-OHB) 顯著升高 (定量檢測優於尿酮試紙)。 尿酮 (Urine Ketones): 強陽性。
電解質: 鈉 (Na+): 需校正高血糖造成的影響。校正後鈉 (Corrected Na+) = 測量鈉 (Measured Na+) + 1.6 × [(血漿葡萄糖 mg/dL - 100) / 100] (註:部分文獻對血糖 > 400 mg/dL 時,校正因子建議用 2.4) 鉀 (K+): 初期可能正常或升高,但總體鉀缺乏。治療後易發生低血鉀。磷 (PO4---)、鎂 (Mg++): 常偏低。
陰離子間隙 (Anion Gap, AG): 升高。AG = Na+ - (Cl- + HCO3-) (參考值約 8-12 mEq/L)。DKA 時通常 > 12 mEq/L。腎功能 (Renal Function): BUN, Creatinine 可能因脫水導致腎前性氮血症 (prerenal azotemia) 而升高。血漿滲透壓 (Plasma Osmolality): 通常升高。計算公式 ≈ 2 × (Na+ + K+) + (Glucose mg/dL / 18) + (BUN mg/dL / 2.8) 全血球計數 (Complete Blood Count, CBC): 白血球可能升高 (壓力反應或感染)。其他檢查: 依臨床懷疑尋找誘因,如尿液分析與培養、血液培養、胸部X光、心電圖 (ECG,評估高/低血鉀影響及是否有心肌缺血)。
7. 診斷標準 (Diagnostic Criteria)
血糖 > 250 mg/dL (13.9 mmol/L)動脈 pH < 7.30 血清碳酸氫鹽 (Bicarbonate) < 18 mEq/L 中度以上酮血症 (如血清 β-hydroxybutyrate ≥ 3 mmol/L) 或明顯酮尿症 (通常尿酮試紙 ++ 或以上) 陰離子間隙 (Anion Gap) > 10-12 mEq/L
8. 鑑別診斷 (Differential Diagnosis)
高滲透壓高血糖狀態 (Hyperosmolar Hyperglycemic State, HHS): 血糖通常更高 (>600 mg/dL),血漿滲透壓更高 (>320 mOsm/kg),酸中毒和酮體生成較輕微或無。但 DKA 和 HHS 可能同時存在 (混合型)。酒精性酮酸中毒 (Alcoholic Ketoacidosis, AKA): 有酗酒史,血糖通常正常、偏低或輕微升高,酮體陽性,酸中毒。飢餓性酮症 (Starvation Ketosis): 長時間禁食導致,酮體輕微升高,酸中毒不明顯或輕微。乳酸性酸中毒 (Lactic Acidosis): Anion gap 升高,但以乳酸升高為主,酮體不高。藥物或毒物中毒導致的代謝性酸中毒: 如水楊酸鹽 (salicylate)、甲醇 (methanol)、乙二醇 (ethylene glycol) 中毒。腎衰竭導致的尿毒症性酸中毒 (Uremic acidosis)。
9. 治療 (Treatment)
首要且最重要的步驟。 初期: 快速輸注0.9% Normal Saline (NS) 。第1小時:1.0 - 1.5 L (或 15-20 mL/kg)。 之後2-4小時:250 - 500 mL/hr,視脫水程度、血鈉及心腎功能調整。
後續輸液選擇: 若校正後血鈉正常或偏高,可改用 0.45% Half Saline (HS) (250-500 mL/hr)。若校正後血鈉偏低,繼續使用 0.9% NS。
加入葡萄糖: 當血糖降至200-250 mg/dL 時,輸液應改為5% 葡萄糖溶液 (D5W) 加入 0.45% Saline (D5 1/2NS) ,輸注速率約 150-250 mL/hr。目的是避免低血糖,並允許胰島素繼續作用以清除酮體。總體水分虧缺約 5-10 L,目標在 24-48 小時內補足。
重要:必須在開始輸液且確認血鉀 > 3.3 mEq/L 後才開始胰島素治療。 若血鉀 < 3.3 mEq/L,應先補充鉀離子,否則胰島素會使血鉀進一步降低,引發嚴重低血鉀和心律不整。首選:短效胰島素 (Regular insulin) 靜脈持續輸注 (IV continuous infusion)。 劑量: 起始推注 (Optional, 某些指引不建議): 0.1 U/kg IV bolus。維持輸注:0.1 U/kg/hr IV infusion。 若血糖在第1小時內未下降 50-75 mg/dL,可將胰島素輸注速率加倍,或給予額外 bolus。
治療目標: 血糖每小時下降 50-75 mg/dL。調整: 當血糖降至200-250 mg/dL 時,胰島素輸注速率可降至0.02-0.05 U/kg/hr (或根據臨床反應調整),同時給予含葡萄糖輸液,維持血糖在 150-200 mg/dL 左右,直到酮酸中毒緩解。
DKA 患者總體鉀缺乏,即使初期血鉀正常或偏高。 監測: 每 2-4 小時監測血鉀。補充時機與劑量 (目標維持血鉀 4.0-5.0 mEq/L): 血鉀 < 3.3 mEq/L: 暫停胰島素,積極補鉀 (每小時給予 20-40 mEq 氯化鉀 KCl,直到血鉀 > 3.3 mEq/L),再開始胰島素。血鉀 3.3 - 5.2 mEq/L: 每公升輸液中加入 20-30 mEq 鉀離子 (通常為 KCl,部分可為 KPO4)。血鉀 > 5.2 mEq/L: 暫不補鉀,但需密切監測,因治療後血鉀會下降。
若同時有低磷血症,可部分使用磷酸鉀 (K2HPO4) 補充。
具爭議性,不常規使用。 適應症: 僅考慮於嚴重酸中毒 (動脈 pH < 6.9) 且可能影響心血管功能 (如低血壓、心律不整) 或呼吸代償時。劑量: 若使用,給予 NaHCO3 50-100 mmol 溶於 200-400 mL 無菌水中,加入 10-20 mEq KCl (因 HCO3- 會使 K+ 進入細胞內),於 1-2 小時內輸注完畢。每 2 小時監測 pH,若 pH 仍 < 7.0 可考慮重複給予。潛在副作用: 低血鉀、腦水腫、組織缺氧 (Bohr effect)、顱內酸中毒惡化 (CO2 易穿過血腦屏障)。
不常規補充,因多數低磷血症無臨床症狀且會隨進食改善。 適應症: 僅考慮於血磷 < 1.0 mg/dL 且出現相關症狀 (如心肌功能抑制、呼吸肌無力、橫紋肌溶解、溶血) 時。劑量: 若需補充,可給予 20-30 mmol/L 的磷酸鉀 (K2HPO4 或 KH2PO4) 加入輸液中,緩慢輸注。
血糖: 每小時監測,直到穩定。電解質 (K+, Na+, Cl-, HCO3-)、BUN, Creatinine, Anion gap, 血清酮體 (β-OHB): 每 2-4 小時監測,直到 DKA 緩解。動脈血氣 (ABG) 或靜脈血氣 (VBG): 初次及嚴重酸中毒時,之後可依臨床狀況或改用 VBG (VBG pH 通常比 ABG 低約 0.03,HCO3- 差異不大)。生命徵象、意識狀態、尿量: 密切監測。心電圖 (ECG): 持續或間歇監測,注意高/低血鉀變化。
血糖 < 200-250 mg/dL 且以下至少兩項: 血清碳酸氫鹽 (HCO3-) ≥ 15-18 mEq/L 動脈 pH > 7.30 陰離子間隙 (Anion gap) ≤ 12 mEq/L
患者能夠正常進食。
當 DKA 緩解且患者能正常進食時,可準備轉換為皮下胰島素治療。 重要:應在停用靜脈胰島素輸注前 1-2 小時給予第一劑皮下胰島素 (通常是基礎胰島素如 glargine, detemir, degludec,或中效胰島素 NPH,並搭配餐前短效/速效胰島素),以避免高血糖反彈和酮體再生。 對於新診斷的 T1DM 患者,需制定長期的胰島素治療計畫並提供衛教。
10. 併發症 (Complications)
治療相關併發症: 低血糖 (Hypoglycemia): 最常見,因胰島素劑量過多或未及時補充葡萄糖。低血鉀 (Hypokalemia): 因胰島素治療和酸中毒矯正使鉀離子進入細胞,以及尿液流失。腦水腫 (Cerebral edema): 罕見但致命,尤其在兒童和青少年。可能與輸液過快、血糖下降過快、或血漿滲透壓快速改變有關。症狀包括頭痛、意識改變、嘔吐、視力模糊、瞳孔變化、腦神經麻痺。需立即處理 (如 Mannitol, 高張食鹽水)。高氯性代謝性酸中毒 (Hyperchloremic metabolic acidosis): 大量使用 0.9% NS 輸液可能導致,通常為 non-anion gap acidosis,臨床意義不大,會隨氯離子排出而自行緩解。肺水腫 (Pulmonary edema): 輸液過多,尤其在心臟或腎臟功能不全者。
疾病本身相關併發症: 血栓栓塞事件 (Thromboembolic events): 如深層靜脈血栓 (DVT)、肺栓塞 (PE),因脫水、高凝狀態。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ARDS): 罕見。橫紋肌溶解 (Rhabdomyolysis): 嚴重低磷血症可能誘發。心律不整 (Arrhythmias): 與電解質紊亂 (尤其是鉀離子) 和酸中毒相關。黏膜黴菌病 (Mucormycosis): 罕見但嚴重的伺機性感染,尤其在免疫功能低下者。
11. 預後 (Prognosis)
在及時且適當的治療下,DKA 的死亡率已降至 < 1% (在醫療資源充足的地區)。 預後較差的因素包括:高齡、伴有嚴重共病症 (如心肌梗塞、敗血症)、嚴重酸中毒 (pH < 7.0)、昏迷、低血壓。 腦水腫是兒童和青少年 DKA 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12. 預防 (Prevention)
加強糖尿病患者教育: 遵從醫囑規律使用胰島素或口服降血糖藥。 學會自我血糖監測。 了解 DKA 的早期症狀和誘發因素。 生病日處理原則 (Sick day rules): 生病時 (如感冒、發燒、腸胃炎) 不可自行停用胰島素 ,反而可能需要增加劑量。更頻繁地監測血糖和尿酮 (或血酮)。 保持足夠水分攝取。 若無法進食或持續嘔吐、血糖持續升高或出現酮尿,應立即就醫。
對於使用 SGLT2 抑制劑的患者,應告知 euglycemic DKA 的風險,並在手術前、生酮飲食、或急性疾病時考慮暫停使用。
13. 台灣相關指引參考
台灣的臨床實踐通常會參考國際指引 (如 ADA, ISPAD) 並結合本土經驗。建議參考 台灣糖尿病學會 或台灣內分泌學會 發布的最新版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中關於 DKA 的章節,例如「2022 台灣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等。這些指引會提供符合台灣醫療環境的建議。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