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 DM)

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 DM)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科疾病,也是醫師國考的重點。

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 DM)

重要聲明: 以下內容僅為醫學知識學習與考試準備之用,絕不可取代真實臨床情境下的專業判斷,亦不可用於指導真實病患的治療


一、定義 (Definition)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其特徵為持續性高血糖 (hyperglycemia)。這是由於胰島素 (insulin) 分泌缺陷、胰島素作用缺陷(胰島素阻抗, insulin resistance),或兩者兼具所導致。長期高血糖會對身體各器官系統造成損害,特別是眼睛、腎臟、神經、心臟和血管。


二、分類 (Classification)

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 (ADA) 及世界衛生組織 (WHO) 的分類,並參照台灣糖尿病學會的建議,主要分為以下幾型:

  1. 第1型糖尿病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T1DM)

    • 約佔所有糖尿病患者的 5-10%。

    • 主要病因是自體免疫反應破壞胰臟的 β 細胞,導致胰島素絕對缺乏

    • 通常在兒童或青少年期發病,但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生。

    • 患者需要終身依賴外源性胰島素治療以維持生命。

    • 易發生酮酸中毒 (Diabetic Ketoacidosis, DKA)。

  2. 第2型糖尿病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

    • 最常見的類型,約佔所有糖尿病患者的 90-95%。

    • 主要病因是胰島素阻抗合併相對胰島素分泌不足

    • 發病通常較緩慢,多見於成年人,但近年來年輕化趨勢明顯。

    • 與遺傳、肥胖、不良飲食習慣、缺乏運動等生活方式密切相關。

    • 治療方式包括生活型態調整、口服降血糖藥物,部分患者最終也需要胰島素治療。

  3. 妊娠型糖尿病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

    • 指在懷孕期間首次被診斷出的任何程度的葡萄糖耐受不良。

    • 通常在懷孕第24-28週進行篩檢。

    • 對母親和胎兒均有潛在風險。

    • 產後血糖多數能恢復正常,但未來發展為T2DM的風險顯著增加。

  4. 其他特定原因引起的糖尿病 (Other Specific Types of Diabetes Due to Other Causes)

    • 單基因缺陷導致的糖尿病 (Monogenic Diabetes Syndromes):

      • 青少年型成人發病型糖尿病 (Maturity-Onset Diabetes of the Young, MODY): 多種基因突變引起,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臨床表現多樣。

      • 新生兒糖尿病 (Neonatal Diabetes): 通常在出生後6個月內診斷。

    • 胰臟外分泌疾病 (Diseases of the Exocrine Pancreas): 如胰臟炎、胰臟切除、囊性纖維化 (cystic fibrosis)、胰臟腫瘤等。

    • 內分泌疾病 (Endocrinopathies): 如庫欣氏症候群 (Cushing's syndrome)、肢端肥大症 (acromegaly)、嗜鉻細胞瘤 (pheochromocytoma)、甲狀腺功能亢進等,這些疾病會拮抗胰島素作用。

    • 藥物或化學物質誘發的糖尿病 (Drug- or Chemical-Induced Diabetes): 如糖皮質素 (glucocorticoids)、某些抗精神病藥物、thiazide類利尿劑、β-阻斷劑(某些情況下)、器官移植後使用的免疫抑制劑等。

    • 感染 (Infections): 如先天性德國麻疹、巨細胞病毒 (CMV) 等。

    • 其他罕見的免疫介導糖尿病。

    • 其他遺傳症候群偶爾伴隨糖尿病: 如唐氏症 (Down syndrome)、柯林菲特氏症 (Klinefelter syndrome)、透納氏症 (Turner syndrome) 等。


三、流行病學 (Epidemiology) - 台灣數據參考

  • 根據台灣國民健康署的統計,台灣糖尿病的盛行率逐年上升。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已超過11%,且有年輕化趨勢。

  • 糖尿病是台灣十大死因之一,且其相關併發症(如心血管疾病、腎臟病)對國民健康的威脅巨大。

  • T2DM 佔絕大多數,與生活型態西化、人口老化、肥胖率增加等因素有關。


四、病因與病理生理學 (Eti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1. 第1型糖尿病 (T1DM):

    • 遺傳易感性: 與特定HLA基因型(如HLA-DR3, HLA-DR4)相關。

    • 環境觸發因子: 病毒感染(如腸病毒、輪狀病毒)、早期飲食(如牛奶蛋白)等被認為可能扮演角色,但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 自體免疫破壞: 身體產生針對胰島 β 細胞的自體抗體(如GAD65抗體、ICA、IAA、IA-2A、ZnT8A),導致T淋巴細胞介導的 β 細胞破壞,最終胰島素分泌完全或幾乎完全喪失。

  2. 第2型糖尿病 (T2DM):

    • 遺傳因素: 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但屬於多基因遺傳,不如T1DM的HLA關聯性明確。

    • 胰島素阻抗 (Insulin Resistance):

      • 身體組織(主要是肝臟、肌肉、脂肪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導致胰島素無法有效促進葡萄糖的利用和儲存。

      • 肥胖(尤其是中心型肥胖)是導致胰島素阻抗的最重要後天因素。脂肪組織釋放的游離脂肪酸、發炎因子 (adipokines) 等參與其中。

    • 胰島 β 細胞功能障礙 (β-cell Dysfunction):

      • 初期,β 細胞會代償性地增加胰島素分泌以克服胰島素阻抗,維持血糖正常。

      • 隨著時間推移,β 細胞功能逐漸衰退(可能由於高血糖毒性、脂毒性、澱粉樣蛋白沉積、氧化壓力、慢性發炎等),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導致血糖升高。

      • 胰島素分泌模式異常:第一相胰島素分泌 (first-phase insulin secretion) 缺失或延遲。

    • 腸泌素效應減弱 (Decreased Incretin Effect): 腸泌素 (incretins) 如 GLP-1 (glucagon-like peptide-1) 和 GIP (glucose-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olypeptide) 在進食後由腸道釋放,能促進胰島素分泌、抑制升糖素分泌。T2DM患者的腸泌素效應可能減弱。

    • 升糖素 (Glucagon) 分泌不當增加: 胰臟 α 細胞分泌的升糖素過多,促進肝臟葡萄糖輸出,進一步加劇高血糖。

    • 腎臟葡萄糖重吸收增加: 腎小管對葡萄糖的重吸收閾值可能升高。

    • 中樞神經系統對食慾和體重調節失常。


五、臨床表現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 典型症狀("三多一少"):

    • 多尿 (Polyuria): 因高血糖導致滲透性利尿。

    • 多渴 (Polydipsia): 因多尿導致脫水,刺激口渴中樞。

    • 多食 (Polyphagia): 因葡萄糖無法被細胞有效利用,身體處於飢餓狀態。

    • 體重減輕 (Weight loss): 尤其在T1DM或未控制的T2DM,因身體分解脂肪和蛋白質以獲取能量。

  • 其他常見症狀:

    • 疲倦、虛弱無力

    • 視力模糊(因晶體滲透壓改變)

    • 皮膚搔癢、反覆黴菌感染(如陰道炎、皮膚念珠菌感染)

    • 傷口癒合不良

    • 手腳麻木或刺痛(神經病變的早期表現)

  • 無症狀: 許多T2DM患者在早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常在常規健康檢查或因其他問題就醫時才被發現。

  • 急性併發症表現: 如DKA(噁心、嘔吐、腹痛、呼吸深快、意識改變)或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 (Hyperglycemic Hyperosmolar State, HHS)(極度脫水、意識障礙)。


六、診斷標準 (Diagnostic Criteria)

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 (ADA) 及台灣糖尿病學會的建議,符合以下任一項即可診斷為糖尿病(除非有明確的高血糖危象,否則需在不同日重複檢測確認):

  1. 糖化血色素 (Hemoglobin A1c, HbA1c) ≥ 6.5%

    • 檢測應使用經 NGSP (National Glycohemoglobin Standardization Program) 認證並標準化於 DCCT (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 分析的方法。

    • HbA1c 反映過去2-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 在某些情況下(如懷孕、血紅素病變、嚴重腎病或肝病、近期大量失血或輸血等),HbA1c 可能不準確。

  2. 空腹血漿葡萄糖 (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 ≥ 126 mg/dL (7.0 mmol/L)

    • 空腹定義為至少8小時未攝取任何熱量。

  3. 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 2小時血漿葡萄糖 (2-h PG) ≥ 200 mg/dL (11.1 mmol/L)

    • 試驗應使用含75克無水葡萄糖的負荷劑量。

  4. 伴隨典型高血糖症狀或高血糖危象,且隨機血漿葡萄糖 (Random Plasma Glucose) ≥ 200 mg/dL (11.1 mmol/L)

    • 典型症狀包括多尿、多渴、無法解釋的體重減輕。

糖尿病前期 (Prediabetes) / 葡萄糖耐受不良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 / 空腹血糖異常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IFG):
這些狀態表示血糖高於正常,但未達糖尿病診斷標準,是發展為T2DM的高風險族群。

  • IFG: FPG 100-125 mg/dL (5.6-6.9 mmol/L)

  • IGT: OGTT 2小時血漿葡萄糖 140-199 mg/dL (7.8-11.0 mmol/L)

  • HbA1c: 5.7-6.4%


七、併發症 (Complications)

糖尿病的併發症是導致患者失能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1. 急性併發症 (Acute Complications):

    • 糖尿病酮酸中毒 (Diabetic Ketoacidosis, DKA):

      • 常見於T1DM,但也可能發生於胰島素嚴重缺乏的T2DM患者(尤其在應激狀態下)。

      • 特點:高血糖、酮血症/酮尿、代謝性酸中毒 (anion gap 升高)。

      • 臨床表現:噁心、嘔吐、腹痛、Kussmaul呼吸(深快呼吸)、水果味呼吸、脫水、意識改變。

      • 治療:胰島素、輸液補充、電解質矯正(尤其是鉀離子)。

    • 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 (Hyperglycemic Hyperosmolar State, HHS):

      • 常見於T2DM,尤其是老年患者。

      • 特點:極度高血糖(常 >600 mg/dL)、高血漿滲透壓、嚴重脫水,但無明顯酮酸中毒。

      • 臨床表現:嚴重脫水、意識障礙(從嗜睡到昏迷)、神經學症狀(如癲癇)。

      • 治療:積極輸液補充、胰島素、電解質矯正。死亡率高於DKA。

    • 低血糖 (Hypoglycemia):

      • 是糖尿病藥物治療(尤其是胰島素和促胰島素分泌劑如SUs)最常見且危險的副作用。

      • 血糖 <70 mg/dL,或出現低血糖症狀。嚴重低血糖 (<54 mg/dL) 可導致意識不清、抽搐、昏迷甚至死亡。

      • Whipple's triad: 低血糖症狀、檢測到低血糖值、補充糖分後症狀緩解。

      • 治療:輕中度口服碳水化合物;嚴重者靜脈注射葡萄糖或肌肉注射升糖素。

  2. 慢性併發症 (Chronic Complications):

    • 微血管病變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Diabetic Retinopathy, DR):

        • 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 分為非增殖性 (NPDR) 和增殖性 (PDR)。黃斑部水腫 (macular edema) 可發生在任何階段。

        • 篩檢:T1DM確診後5年內,T2DM確診時即應進行首次眼底檢查,之後每年至少一次。

        • 治療:血糖、血壓、血脂控制;雷射光凝固治療、眼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anti-VEGF) 藥物、玻璃體切除術。

      • 糖尿病腎病變 (Diabetic Nephropathy, DN) 或 糖尿病腎臟疾病 (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

        • 末期腎臟病 (ESRD) 的首要原因。

        • 早期表現為微量白蛋白尿 (microalbuminuria),逐漸進展為顯性蛋白尿 (macroalbuminuria)、腎功能下降。

        • 篩檢:每年檢測尿液白蛋白/肌酸酐比值 (UACR) 和血清肌酸酐 (估算eGFR)。

        • 治療:嚴格控制血糖和血壓(ACEI或ARB為首選降壓藥)、SGLT2抑制劑和GLP-1 RA在特定患者中有腎臟保護作用、低蛋白飲食(視情況)。

      • 糖尿病神經病變 (Diabetic Neuropathy):

        • 最常見的併發症。

        • 周邊神經病變 (Peripheral Neuropathy): 最常見形式,對稱性、手套襪子樣分佈的感覺喪失、麻木、刺痛、疼痛。增加足部潰瘍和截肢風險。

        • 自主神經病變 (Autonomic Neuropathy): 影響心血管(姿勢性低血壓、靜止性心搏過速)、腸胃道(胃輕癱、便秘、腹瀉)、泌尿生殖系統(膀胱功能障礙、勃起功能障礙)、汗腺功能異常。

        • 治療:血糖控制、疼痛管理(如pregabalin, gabapentin, duloxetine)、針對特定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的症狀治療。

    • 大血管病變 (Ma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SCVD)

      • 糖尿病患者發生ASCVD的風險是非糖尿病者的2-4倍,是主要死因。

      • 冠狀動脈疾病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心絞痛、心肌梗塞。

      • 腦血管疾病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VD): 中風、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TIA)。

      • 周邊動脈疾病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PAD): 間歇性跛行、足部缺血性潰瘍、嚴重者需截肢。

      • 管理:積極控制多重危險因子(血糖、血壓、血脂、戒菸、抗血小板藥物如aspirin用於次級預防或特定高風險初級預防)。

    • 其他併發症:

      • 糖尿病足 (Diabetic Foot): 神經病變、血管病變和感染共同作用導致的足部潰瘍、感染、壞疽,是截肢的主要原因。

      • 感染風險增加: 如肺炎、泌尿道感染、皮膚感染、結核病等。

      • 牙周病。

      •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NAFLD)。

      • 認知功能障礙、憂鬱症。


八、治療目標 (Treatment Goals)

治療目標應個體化,需考量患者年齡、共病症、糖尿病病程、低血糖風險、預期壽命、患者意願和資源等。以下為一般建議(參考台灣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及ADA標準):

  • 血糖控制:

    • HbA1c:

      • 多數非懷孕成人:< 7.0%

      • 較年輕、病程短、無顯著心血管疾病、預期壽命長者:可考慮更嚴格目標,如 < 6.5% (需注意避免低血糖)。

      • 有嚴重低血糖病史、預期壽命有限、晚期併發症、多重共病症者:可放寬目標,如 < 7.5% 或 < 8.0%

    • 空腹/餐前血糖: 80-130 mg/dL

    • 餐後2小時血糖: < 180 mg/dL (若HbA1c目標為<7.0%) 或 < 160 mg/dL (若HbA1c目標更嚴格)

  • 血壓控制:

    • 一般糖尿病患者:< 130/80 mmHg

    • 若ASCVD風險高 (如已有ASCVD或10年ASCVD風險 ≥15%):可考慮更嚴格目標 < 130/80 mmHg,甚至更低(如120/80 mmHg),但需注意耐受性。

    • 若ASCVD風險較低 (10年ASCVD風險 <15%):目標可為 < 140/90 mmHg

    • 降壓藥物首選:ACEI 或 ARB (尤其是有蛋白尿或高血壓者)。

  • 血脂控制:

    • 主要目標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C)。

    • 已有ASCVD者 (次級預防): LDL-C 目標 < 55 mg/dL (台灣指引) 或 < 70 mg/dL (部分國際指引建議更積極)。

    • 無ASCVD但有多重ASCVD風險因子 (初級預防,40-75歲): LDL-C 目標 < 70 mg/dL (台灣指引) 或 < 100 mg/dL,並考慮使用中等強度statin。若風險極高,可考慮LDL-C < 55 mg/dL。

    • 無ASCVD且風險較低者: LDL-C 目標 < 100 mg/dL (台灣指引)。

    • Statin 類藥物是降LDL-C的首選。

    • 三酸甘油酯 (Triglycerides, TG): < 150 mg/dL。若TG ≥ 500 mg/dL,需優先降TG以預防胰臟炎。

    •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L-C): 男性 > 40 mg/dL,女性 > 50 mg/dL。


九、治療方法 (Management)

糖尿病的治療是全面性的,包括生活型態調整、藥物治療、血糖監測、併發症篩檢與處理、以及糖尿病衛教。

  1. 生活型態調整 (Lifestyle Modification): 是所有糖尿病患者治療的基石。

    • 醫學營養治療 (Medical Nutrition Therapy, MNT):

      • 由營養師指導,制定個體化飲食計畫。

      • 強調均衡飲食,控制總熱量攝取。

      • 碳水化合物:建議來自蔬菜、水果、全穀類、豆類等高纖維來源,注意份量控制(碳水化合物計數)。

      • 脂肪:限制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增加單元不飽和與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攝取。

      • 蛋白質:適量攝取,腎功能不全者需調整。

      • 膳食纖維:建議每日25-35克。

      • 鈉鹽:< 2300 mg/日,高血壓者更嚴格 (<1500 mg/日)。

    • 規律運動 (Physical Activity):

      • 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騎自行車),分3-5天進行,任何兩次運動間隔不超過2天。

      • 每週至少2-3次阻力運動(肌力訓練)。

      • 減少久坐時間。

      • 運動前需評估心血管狀況,注意運動相關低血糖風險。

    • 體重管理 (Weight Management):

      • 對於過重或肥胖的T2DM患者,減重5-10%即可顯著改善血糖、血壓、血脂。

      • 可考慮飲食、運動、行為治療,必要時藥物或代謝手術。

    • 戒菸 (Smoking Cessation): 吸菸增加ASCVD和微血管併發症風險。

    • 限制飲酒 (Limiting Alcohol Consumption):

    • 糖尿病衛教與自我管理支持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 and Support, DSMES): 賦予患者知識和技能,使其能有效管理自身疾病。

  2. 藥物治療 (Pharmacological Therapy):

    • 第1型糖尿病 (T1DM):

      • 胰島素治療是必需且終身的。

      • 多劑胰島素注射 (Multiple Daily Injections, MDI): 基礎胰島素(長效或中效)搭配餐時胰島素(速效或短效)。

      • 持續皮下胰島素輸注 (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 CSII): 胰島素幫浦。

      • 血糖監測(SMBG或CGM)至關重要。

      • 碳水化合物計算與胰島素劑量調整。

      • Pramlintide (amylin analog) 可作為輔助治療。

    • 第2型糖尿病 (T2DM):

      • 起始治療:

        • 生活型態調整是基礎。

        • 若無禁忌症且能耐受,Metformin 通常是首選起始藥物。

      • 藥物選擇的考量因素: 降糖效力、低血糖風險、對體重的影響、對心血管及腎臟的效益、副作用、禁忌症、患者偏好、成本等。

      • 口服降血糖藥物 (Oral Antidiabetic Drugs, OADs):

        • Biguanides:

          • Metformin:

            • 機轉:主要抑制肝臟葡萄糖新生,增加周邊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

            • 效益:降HbA1c約1.0-1.5%,不增加體重或可能輕微減重,低血糖風險低(單用時)。可能有心血管保護效益。

            • 副作用:腸胃道不適(腹瀉、噁心,常為暫時性),罕見乳酸酸中毒(腎功能不全、嚴重肝病、心衰竭者風險增加)。維生素B12缺乏。

            • 禁忌症:eGFR < 30 mL/min/1.73m²,急性或不穩定心衰竭,嚴重肝病,代謝性酸中毒等。

        • Sulfonylureas (SUs): (如 Glimepiride, Gliclazide MR, Glipizide)

          • 機轉:刺激胰島 β 細胞分泌胰島素(不依賴血糖濃度)。

          • 效益:降HbA1c約1.0-1.5%。

          • 副作用:低血糖(主要風險)、體重增加。

          • 注意:腎功能不全者需謹慎選擇或調整劑量。

        • Meglitinides (Glinides): (如 Repaglinide, Nateglinide)

          • 機轉:快速作用的促胰島素分泌劑,作用時間短,需隨餐服用。

          • 效益:主要降低餐後血糖。

          • 副作用:低血糖(風險較SUs低,但仍存在)、體重增加。

        • Thiazolidinediones (TZDs) / Glitazones: (如 Pioglitazone)

          • 機轉:活化PPAR-γ,增加周邊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

          • 效益:降HbA1c約0.5-1.4%。

          • 副作用:體重增加、水腫、心衰竭風險增加或惡化、骨折風險增加(女性)。Pioglitazone與膀胱癌風險的關聯性尚有爭議。

        • Alpha-glucosidase Inhibitors (AGIs): (如 Acarbose, Miglitol)

          • 機轉:抑制小腸刷狀緣的α-葡萄糖苷酶,延緩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和吸收。

          • 效益:主要降低餐後血糖,降HbA1c約0.5-0.8%。

          • 副作用:腸胃道不適(脹氣、腹瀉、腹痛)。

        • DPP-4 Inhibitors (Gliptins): (如 Sitagliptin, Vildagliptin, Saxagliptin, Linagliptin, Alogliptin)

          • 機轉:抑制二肽基肽酶-4 (DPP-4),延長內生性GLP-1和GIP的作用時間,從而促進葡萄糖依賴性的胰島素分泌、抑制升糖素分泌。

          • 效益:降HbA1c約0.5-0.8%,對體重影響中性,低血糖風險低(單用時)。

          • 副作用:一般耐受性良好,罕見關節痛、胰臟炎(關聯性尚不確定)、血管性水腫。Saxagliptin可能增加心衰竭住院風險。

        • SGLT2 Inhibitors (Gliflozins): (如 Empagliflozin, Dapagliflozin, Canagliflozin, Ertugliflozin)

          • 機轉:抑制腎近曲小管的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 (SGLT2),減少腎臟對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尿糖排出。

          • 效益:降HbA1c約0.5-1.0%,可減輕體重、降低血壓。特定藥物 (Empagliflozin, Dapagliflozin, Canagliflozin) 已證實對有ASCVD或多重風險因子的T2DM患者有心血管保護效益,並對糖尿病腎病變有保護作用。

          • 副作用:生殖泌尿道感染(黴菌感染為主)、多尿、體液容積不足相關副作用(如姿態性低血壓)、罕見但嚴重的正常血糖性DKA (euglycemic DKA)、下肢截肢風險增加(Canagliflozin,但近期研究顯示風險可能不高)、Fournier's gangrene。

          • 注意:腎功能下降時降糖效果減弱,但腎臟保護效益可能仍存在。

      • 注射型降血糖藥物:

        • GLP-1 Receptor Agonists (GLP-1 RAs): (如 Liraglutide, Semaglutide, Dulaglutide, Exenatide, Lixisenatide)

          • 機轉:模擬內生性GLP-1的作用,促進葡萄糖依賴性的胰島素分泌、抑制升糖素分泌、延緩胃排空、增加飽足感(中樞作用)。

          • 效益:降HbA1c效力強 (約0.5-1.8%),顯著減輕體重。特定藥物 (Liraglutide, Semaglutide, Dulaglutide) 已證實對有ASCVD或多重風險因子的T2DM患者有心血管保護效益。部分藥物有腎臟保護證據。

          • 給藥方式:皮下注射(每日一次、每週一次不等)。口服Semaglutide已上市。

          • 副作用:主要為腸胃道不適(噁心、嘔吐、腹瀉,常為暫時性)、注射部位反應。罕見胰臟炎(關聯性尚不確定)、甲狀腺C細胞腫瘤風險(動物實驗,人類關聯性未明,有甲狀腺髓樣癌或MEN2家族史者禁用)。

        • 胰島素 (Insulin):

          • 適應症:

            • 新診斷T2DM伴有顯著高血糖症狀或極高血糖 (如FPG >250-300 mg/dL, HbA1c >10-12%)。

            • 口服藥物或非胰島素注射藥物聯合治療血糖仍未達標。

            • 特殊情況:懷孕、急性疾病、手術前後、DKA/HHS。

          • 種類:

            • 基礎胰島素 (Basal Insulin): 提供全天基礎胰島素需求。

              • 中效 (Intermediate-acting): NPH (作用12-18小時,每日1-2次)。

              • 長效類似物 (Long-acting analogs): Glargine U-100, Detemir (作用可達24小時,每日1-2次);Glargine U-300, Degludec (作用>24小時,每日1次)。

            • 餐時胰島素 (Prandial/Bolus Insulin): 控制餐後血糖。

              • 短效 (Short-acting): Regular insulin (R) (餐前30分鐘注射)。

              • 速效類似物 (Rapid-acting analogs): Lispro, Aspart, Glulisine (餐前0-15分鐘或餐後立即注射)。

            • 預混型胰島素 (Premixed Insulin): 含固定比例的基礎和餐時胰島素。方便,但劑量調整彈性較差。

          • 起始與調整:

            • 基礎胰島素起始:通常從每日0.1-0.2 U/kg 或固定劑量 (如10 U) 開始,睡前或固定時間注射,根據空腹血糖調整。

            • 若基礎胰島素血糖仍未達標,可考慮加入餐時胰島素(基礎-餐時胰島素療法, basal-bolus regimen)或換用預混型胰島素。

          • 主要副作用:低血糖、體重增加、注射部位脂肪增生/萎縮、過敏反應(罕見)。

    • 治療路徑的選擇 (依據台灣糖尿病學會及ADA/EASD共識):

      • 生活型態調整 + Metformin 為起始。

      • 若血糖未達標,或有特定考量(如ASCVD、心衰竭、慢性腎臟病),則需加入第二線藥物。

      • 具ASCVD實證效益的藥物優先:

        • 若有已確診的ASCVD或極高風險:優先考慮 GLP-1 RA 或 SGLT2 inhibitor (具心血管效益實證者)。

        • 若有心衰竭 (尤其HFrEF):優先考慮 SGLT2 inhibitor (具心衰竭效益實證者)。

        • 若有慢性腎臟病 (DKD):優先考慮 SGLT2 inhibitor (具腎臟效益實證者);若不適用或需加強,可考慮GLP-1 RA (具腎臟效益實證者)。

      • 以避免低血糖為主要考量: 可選擇 DPP-4 inhibitor, GLP-1 RA, SGLT2 inhibitor, TZD。

      • 以減重為主要考量: 優先選擇 GLP-1 RA 或 SGLT2 inhibitor。

      • 成本為主要考量: 可選擇 SU 或 TZD (需注意其副作用)。

      • 若口服藥物組合仍無法達標,應及時考慮加入注射型藥物(GLP-1 RA 或胰島素)。

      • 胰島素治療是有效的降糖手段,不應過度延遲使用。

  3. 血糖監測 (Blood Glucose Monitoring):

    • 自我血糖監測 (Self-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 SMBG): 使用血糖機。頻率依治療方式和病情個體化。接受胰島素治療者(尤其MDI)需較頻繁監測。

    • 連續血糖監測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CGM): 分為即時CGM (rtCGM) 和間歇掃描式CGM (isCGM/flash CGM)。可提供更全面的血糖波動資訊,有助於改善血糖控制、減少低血糖。對T1DM和部分T2DM患者有益。


十、特殊族群 (Special Populations)

  1. 妊娠型糖尿病 (GDM):

    • 篩檢:建議所有孕婦在妊娠第24-28週進行篩檢(一步法或兩步法)。高風險者可提早篩檢。

    • 治療:首選生活型態調整(飲食、運動)。若血糖未達標,藥物治療可考慮胰島素(首選)、Metformin 或 Glyburide(後兩者會通過胎盤,長期安全性數據較少)。

    • 產後:多數GDM婦女產後血糖恢復正常,但需在產後4-12週進行OGTT評估,並長期追蹤T2DM風險。

  2. 老年糖尿病 (Diabetes in Older Adults, ≥65歲):

    • 盛行率高,常伴隨多重共病症、多重用藥、認知功能障礙、身體功能受限等。

    • 治療目標應高度個體化,更側重於生活品質、避免低血糖和複雜治療方案。

    • HbA1c目標可適度放寬(如健康狀況良好者<7.5%,複雜共病或功能受限者<8.0-8.5%)。

    • 藥物選擇需謹慎,優先選擇低血糖風險低的藥物,簡化治療方案。


十一、篩檢與預防 (Screening and Prevention)

  1. T2DM 篩檢 (Screening for T2DM or Prediabetes in Asymptomatic Adults):

    • 建議對象:

      • 所有年滿45歲成人。

      • 任何年齡的成人若過重或肥胖 (BMI ≥ 24 kg/m ² 或亞裔 ≥ 23 kg/m ²),且合併至少一項糖尿病風險因子(如一等親有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GDM病史、PCOS、缺乏運動、臨床有胰島素阻抗表徵、ASCVD病史等)。

    • 若結果正常,至少每3年複檢一次。糖尿病前期者應每年追蹤。

    • 篩檢方法:FPG, HbA1c, 或 75g OGTT。

  2. 糖尿病前期 (Prediabetes) 的介入:

    • 應接受密集生活型態指導(目標減重≥7%,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

    • Metformin 可考慮用於特定高風險糖尿病前期患者(如BMI ≥35 kg/m ², 年齡<60歲, 或曾有GDM病史者),尤其是生活型態調整效果不佳時。

  3. T1DM 預防:

    • 目前尚無證實有效的臨床預防方法。

    • 研究方向包括免疫調節治療等,針對高風險族群(如T1DM患者的一等親且帶有相關抗體者)。


這是一個關於糖尿病的全面性介紹,涵蓋了定義、分類、流行病學、病生理、臨床表現、診斷、併發症、治療目標、治療方法以及特殊族群和篩檢預防。內容較多,您可以針對特定部分提問,或者我們可以討論您想更深入了解的環節,例如特定藥物的作用機制比較、併發症的詳細管理策略,或是生成相關的模擬考題。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