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14-3-20-GI: 克隆氏病(Crohn's disease)
下列關於克隆氏病(Crohn's disease)之敘述何者錯誤?
A. 主要侵犯小腸,有時也會侵犯大腸
B. 末端迴腸(ileum)是最好發部位
C. 可能會引發進食後腹痛與脂肪便(steatorrhea)
D. 抗腫瘤壞死因子(anti-TNF)製劑於中重度Crohn's disease之治療效果不佳
點此顯示/隱藏答案與詳解
題目: 下列關於克隆氏病(Crohn's disease)之敘述何者錯誤?(A) 主要侵犯小腸,有時也會侵犯大腸 (B) 末端迴腸(ileum)是最好發部位 (C) 可能會引發進食後腹痛與脂肪便(steatorrhea) (D) 抗腫瘤壞死因子(anti-TNF)製劑於中重度Crohn's disease之治療效果不佳
題型: 疾病知識題,特別是針對克隆氏病的病理生理特點、臨床表現及治療原則。題幹關鍵: 核心在於辨識關於「克隆氏病」的「錯誤」敘述。這意味著選項中有三個是正確描述,一個是錯誤的。台灣本土考量: 克隆氏病在台灣雖非如西方國家普遍,但其診斷與治療是消化內科醫師需掌握的重點,內專考試中亦為常見考題。
正確答案:(D) 解釋為何 (D) 是錯誤的敘述 (即本題答案): 敘述「抗腫瘤壞死因子(anti-TNF)製劑於中重度Crohn's disease之治療效果不佳」是 錯誤的 。事實上,抗腫瘤壞死因子-α (anti-TNF-α) 製劑,例如 Infliximab, Adalimumab, Certolizumab pegol 等,是治療 中度至重度活動性克隆氏病 的關鍵藥物,並且對於誘導及維持疾病緩解具有顯著療效 。根據國際主要臨床指引,如美國胃腸病學會 (AGA) 和歐洲克隆氏病與結腸炎組織 (ECCO) 的指引,以及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的建議,對於傳統治療(如皮質類固醇、免疫調節劑如 Azathioprine/6-MP 或 Methotrexate)反應不佳、無法耐受或產生依賴的中重度克隆氏病患者,anti-TNF 製劑是重要的治療選擇。 這些藥物能有效降低發炎反應、促進黏膜癒合、減少類固醇使用需求、降低住院率及手術率,並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因此,宣稱其「治療效果不佳」與臨床實證及治療指引相悖。 (參考:UpToDate: "Medical management of moderate to severe Crohn disease in adults"; ECCO-ESGAR Guideline for Diagnostic Assessment and ECCO Guideline for Medical Management of Crohn's Disease)
(A) 主要侵犯小腸,有時也會侵犯大腸: 為何正確: 此敘述是正確的 。克隆氏病可以侵犯從口腔到肛門的任何消化道部位。雖然小腸(尤其是末端迴腸)是最常受影響的部位,但大腸(結腸)也經常被侵犯。常見的侵犯模式包括:僅侵犯迴腸 (Ileitis):約佔30-40%。 迴腸與結腸同時侵犯 (Ileocolitis):約佔40-50%,是最常見的模式。 僅侵犯結腸 (Colitis):約佔20-30%。 其他部位如胃、十二指腸、食道、口腔、肛門周圍等也可能受影響,但相對少見。
(B) 末端迴腸(ileum)是最好發部位: 為何正確: 此敘述是正確的 。末端迴腸 (terminal ileum) 是克隆氏病最經典且最常受侵犯的部位。超過一半的克隆氏病患者其病灶會涉及末端迴腸,無論是單獨的迴腸炎或是迴腸結腸炎。
(C) 可能會引發進食後腹痛與脂肪便(steatorrhea): 為何正確: 此敘述是正確的 。進食後腹痛: 克隆氏病常導致腸壁的透壁性發炎 (transmural inflammation),進而可能引起腸道纖維化和狹窄 (stricture)。當食物通過發炎或狹窄的腸段時,尤其在進食後,腸道蠕動增加,容易引發腹痛(常為絞痛)。脂肪便 (steatorrhea): 若克隆氏病侵犯末端迴腸,會影響膽酸的主動再吸收。膽酸對於脂肪的乳化和吸收至關重要。當膽酸吸收不良時,進入結腸的膽酸過多會刺激水分泌導致腹瀉,同時脂肪吸收不良則會導致脂肪便。此外,廣泛的小腸黏膜發炎也可能直接損害營養素(包括脂肪)的吸收能力。
核心知識點: 克隆氏病的侵犯特徵: 可侵犯全消化道、好發於末端迴腸和結腸、跳躍性病灶 (skip lesions)、透壁性發炎、非乾酪性肉芽腫 (non-caseating granulomas)。克隆氏病的臨床表現多樣性: 腹痛、腹瀉、體重減輕、發燒為常見症狀,脂肪便提示小腸吸收不良(尤其迴腸病變)。中重度克隆氏病的治療策略: Anti-TNF 製劑是重要的生物製劑,用於誘導和維持緩解,療效肯定。
高頻考點: 克隆氏病 (CD) vs. 潰瘍性結腸炎 (UC) 的鑑別診斷 (表格比較非常重要)。 CD 的腸道併發症:狹窄 (stricture)、瘻管 (fistula)、膿瘍 (abscess)。 CD 的腸道外表現 (extraintestinal manifestations):關節炎、虹彩炎、結節性紅斑、壞疽性膿皮症、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 (PSC,雖與UC更相關,但CD也可見)。 CD 的治療藥物階梯:5-ASA (對小腸CD效果有限,主要用於輕度結腸型)、類固醇、免疫調節劑 (thiopurines, methotrexate)、生物製劑 (anti-TNF, anti-integrin [Vedolizumab], anti-IL12/23 [Ustekinumab])。 生物製劑使用前的篩檢 (如TB、HBV) 及潛在副作用。
預測延伸問題: 「下列何種病理特徵最能區分克隆氏病與潰瘍性結腸炎?」(答案:非乾酪性肉芽腫或透壁性發炎) 「一位克隆氏病患者出現肛門周圍瘻管,下列何種藥物治療效果較佳?」(答案:Anti-TNF 製劑) 「克隆氏病患者若迴腸切除範圍過大,最可能出現何種維生素缺乏?」(答案:維生素B12)
發炎性腸道疾病 (IBD) 的光譜: 克隆氏病和潰瘍性結腸炎是IBD的兩大主要類型,但約有10-15%的IBD患者難以明確區分,稱為未分類的IBD (IBD-unclassified, IBD-U)。營養支持: 對於克隆氏病患者,尤其是活動期、有狹窄或吸收不良者,營養評估與支持非常重要。腸道營養 (enteral nutrition) 有時甚至可作為誘導緩解的治療方式 (尤其在兒童)。手術時機: 雖然藥物治療進步,但仍有部分克隆氏病患者因藥物無效或出現嚴重併發症 (如腸阻塞、難治性瘻管、膿瘍、穿孔、癌變) 而需要手術治療。但手術非治癒性,術後復發率高。
克隆氏病 (Crohn's) 特點口訣: " C reeping fat" (腸繫膜脂肪增生包覆腸道)" R ight lower quadrant pain" (好發迴腸)" O ral to anal involvement" (全消化道)" H igh risk of fistulas/strictures" (併發症)" N on-caseating granulomas" (病理特徵)" S kip lesions" (跳躍性病灶)" S moking is a risk factor" (吸菸惡化)" S teatorrhea" (迴腸病變)" T ransmural inflammation" (透壁性發炎)" T NF-alpha inhibitors are effective" (治療)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