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B版

慢性阻塞性肺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在醫師國考中極為重要的課題,涵蓋了從基礎病生理到臨床診斷與治療的完整面向。

我會依照以下架構為您進行系統性的介紹:

  1. 定義與流行病學

  2. 病因與危險因子

  3. 病理生理學

  4. 臨床表現

  5. 診斷與評估

  6. 穩定期的治療與管理 (Pharmacological & Non-pharmacological)

  7. 急性惡化 (Acute Exacerbation) 的處理

  8. 共病症與預後


1. 定義與流行病學

定義 (根據 GOLD 2024 指引):
COPD 是一種常見、可預防且可治療的疾病,其特徵為持續性的呼吸道症狀氣流受限 (airflow limitation)。此乃因顯著暴露於有害微粒或氣體後,所引起的氣道及/或肺泡異常所致。

關鍵詞解析:

  • 可預防與可治療:強調了戒菸與早期介入的重要性。

  • 持續性氣流受限:這是核心特徵,與氣喘 (Asthma) 的可逆性氣流受限形成對比。

  • 氣道及/或肺泡異常:涵蓋了「慢性支氣管炎 (Chronic Bronchitis)」和「肺氣腫 (Emphysema)」這兩個傳統上用來描述 COPD 的病理型態。

流行病學 (台灣數據):
根據台灣國民健康署與相關研究,台灣 40 歲以上成人的 COPD 盛行率約為 6-10%,且隨年齡增加而升高。然而,許多病人並未被診斷出來,是個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吸菸是台灣最主要的危險因子。


2. 病因與危險因子

  1. 吸菸 (Smoking):最主要的危險因子,約 80-90% 的 COPD 病人有吸菸史。劑量與時間的累積效應 (pack-years) 是關鍵。

  2. 環境與職業暴露:長期暴露於粉塵(如煤礦、棉絮)、化學煙霧、室內外空氣污染(如使用生物燃料烹飪)。

  3. 基因因素Alpha-1 antitrypsin (AAT) 缺乏症 是最明確的遺傳風險因子。AAT 是一種由肝臟製造的蛋白酶抑制劑,主要功能是抑制肺部的中性球彈性蛋白酶 (neutrophil elastase)。缺乏 AAT 會導致彈性蛋白酶過度活化,破壞肺泡結構,造成早發性肺氣腫 (通常在 < 45 歲發病)。

  4. 氣道高反應性 (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 氣喘 (Asthma)

  5. 肺部生長與發育異常:兒童時期反覆呼吸道感染或肺部發育不良。


3. 病理生理學

COPD 的病生理機制是複雜的,主要涉及以下三點:

  1. 慢性發炎 (Chronic Inflammation)

    • 有害微粒刺激肺部的免疫細胞,主要是巨噬細胞 (macrophages)中性球 (neutrophils)  CD8+ T淋巴球

    • 這些細胞釋放多種發炎介質,如介白素-8 (IL-8)、腫瘤壞死因子-α (TNF-α) 和白三烯B4 (LTB4)。

    • 這種發炎反應在戒菸後仍可能持續存在。

  2. 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 (Protease-Antiprotease Imbalance)

    • 發炎細胞(特別是中性球和巨噬細胞)釋放蛋白酶,如中性球彈性蛋白酶 (neutrophil elastase) 和基質金屬蛋白酶 (MMPs)。

    • 這些蛋白酶會分解肺部結締組織(如彈性蛋白),導致肺泡壁破壞,形成肺氣腫

    • 在正常情況下,AAT 等抗蛋白酶可以中和這些蛋白酶。但在 COPD 中,由於發炎導致蛋白酶過多或 AAT 功能受損(或遺傳性缺乏),平衡被打破。

  3. 氧化壓力 (Oxidative Stress)

    • 香菸煙霧和發炎細胞產生的氧化物,會超過肺部內源性抗氧化劑的負荷能力。

    • 氧化壓力會加劇發炎反應、損害細胞結構,並降低抗蛋白酶的活性。

綜合結果:

  • 小氣道病變 (Small airway disease):慢性發炎導致氣道壁增厚、纖維化、黏液分泌過多,造成管腔狹窄 (Chronic Bronchitis component)。

  • 肺實質破壞 (Parenchymal destruction):肺泡壁被破壞,失去彈性回縮力,肺泡融合形成大的氣囊 (Emphysema component)。

  • 氣流受限:呼氣時,由於氣道塌陷和彈性回縮力下降,氣體無法順利排出,導致空氣滯留 (air trapping)動態過度充氣 (dynamic hyperinflation)


4. 臨床表現

三大主要症狀:

  1. 呼吸困難 (Dyspnea):漸進性、持續性,活動時加劇。這是最主要的症狀。

  2. 慢性咳嗽 (Chronic Cough):可能間歇性發作,也可能每日發生,常被病人誤認為是「吸菸者的正常咳嗽」。

  3. 慢性咳痰 (Chronic Sputum Production):任何形式的慢性咳痰都可能與 COPD 有關。

理學檢查 (Signs):

  • 早期:可能無明顯異常。

  • 晚期

    • 視診:桶狀胸 (Barrel chest)、使用輔助呼吸肌、噘嘴式呼吸 (pursed-lip breathing)、發紺 (cyanosis)。

    • 觸診:觸覺震顫 (tactile fremitus) 可能減弱。

    • 叩診:過度反響音 (hyperresonance)。

    • 聽診:呼吸音減弱、呼氣相延長、可能聽到喘鳴 (wheezing) 或囉音 (rhonchi)。


5. 診斷與評估

診斷黃金標準:肺功能檢查 (Spirometry)

  • 在有適當症狀和危險因子暴露史的病人中,使用支氣管擴張劑後 FEV1/FVC < 0.70 即可確立診斷。

    • FEV1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

    • FVC (Forced Vital Capacity):用力肺活量。

    • 使用支氣管擴張劑後:是為了區分 COPD 的持續性氣流受限與氣喘的可逆性氣流受限。

其他輔助檢查:

  • 胸部X光 (CXR):早期可能正常。晚期可見肺部過度充氣 (hyperinflation)、橫膈扁平 (flattened diaphragm)、肺紋增加或減少。主要用於排除其他疾病。

  • 動脈血氧分析 (ABG):評估換氣狀況與酸鹼平衡,尤其在急性惡化或重度病人 (FEV1 < 50%)。可能出現低血氧 (hypoxemia) 或高二氧化碳血症 (hypercapnia)。

  • 血液檢查:CBC/DC 可看是否有貧血或紅血球增多症 (polycythemia),嗜酸性球 (Eosinophil) 計數有助於指導類固醇的使用。

  • Alpha-1 Antitrypsin 檢測:建議在年輕 (<45歲) 或有家族史的 COPD 病人進行。

綜合評估 (GOLD 2024 ABE 評估工具):
診斷後,需對病人進行全面評估以指導治療。這包括三個面向:

  1. 氣流受限嚴重度 (Spirometric Grade):根據 FEV1 % predicted

    • GOLD 1 (輕度): FEV1 ≥ 80%

    • GOLD 2 (中度): 50% ≤ FEV1 < 80%

    • GOLD 3 (重度): 30% ≤ FEV1 < 50%

    • GOLD 4 (極重度): FEV1 < 30%

  2. 症狀嚴重度 (Symptom Burden)

    • mMRC (modified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問卷:評估呼吸困難程度。mMRC ≥ 2 為症狀嚴重。

    • CAT (COPD Assessment Test) 問卷:評估生活品質。CAT ≥ 10 為症狀嚴重。

  3. 急性惡化史 (Exacerbation History)

    • 低風險: 過去一年 0-1 次中度惡化(不需住院)。

    • 高風險: 過去一年 ≥ 2 次中度惡化,或 ≥ 1 次需住院的嚴重惡化。

分組 (ABE Groups):

  • Group A: 症狀輕微 (mMRC 0-1 或 CAT < 10)  急性惡化風險低。

  • Group B: 症狀顯著 (mMRC ≥ 2 或 CAT ≥ 10)  急性惡化風險低。

  • Group E: 急性惡化風險高 (E 代表 Exacerbation)。


6. 穩定期的治療與管理

目標:減輕症狀、改善運動耐力、提升生活品質、預防及治療急性惡化、降低死亡率。

A. 非藥物治療 (基石)

  1. 戒菸 (Smoking Cessation):唯一能有效延緩肺功能下降的措施。

  2. 肺部復健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對 Group B 和 E 的病人極為重要。包含運動訓練、衛教、營養諮詢等,能顯著改善症狀和生活品質。

  3. 疫苗接種 (Vaccination)

    • 流感疫苗:每年接種。

    • 肺炎鏈球菌疫苗:所有 ≥ 65 歲的 COPD 病人,或 < 65 歲但有顯著共病症者。

  4. 氧氣治療 (Oxygen Therapy):適用於有嚴重靜態低血氧的病人。

    • 長期氧療 (LTOT) 適應症:PaO2 ≤ 55 mmHg 或 SaO2 ≤ 88%;或 PaO2 56-59 mmHg 伴隨肺心症 (cor pulmonale) 或紅血球增多症 (Hct > 55%)。

B. 藥物治療 (依 ABE 分組)
主要藥物類別:

  • SABA: Short-acting β2-agonist (短效乙二型交感神經致效劑)

  • SAMA: Short-acting muscarinic antagonist (短效抗膽鹼藥物)

  • LABA: Long-acting β2-agonist (長效乙二型交感神經致效劑)

  • LAMA: Long-acting muscarinic antagonist (長效抗膽鹼藥物)

  • ICS: Inhaled corticosteroid (吸入型類固醇)

起始治療建議 (Initial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 Group A: 使用一種支氣管擴張劑 (SABA 或 LABA/LAMA)。

  • Group B: 使用雙效長效支氣管擴張劑 (LAMA + LABA)。

  • Group E:

    • 首選: LAMA + LABA。

    • 若血中嗜酸性球 (Blood eosinophils) ≥ 300 cells/μL,可考慮起始使用 LAMA + LABA + ICS。

後續追蹤與調整 (Follow-up Treatment):

  • 根據病人的症狀 (Dyspnea) 急性惡化 (Exacerbation) 情況進行調整。

  • 若主要問題是呼吸困難:考慮 LAMA+LABA 組合。

  • 若主要問題是急性惡化

    • 若已使用 LAMA+LABA,考慮加上 ICS (特別是當 Eos ≥ 300)。

    • 若已使用三合一療法 (LAMA+LABA+ICS) 仍惡化,可考慮加上 Roflumilast (PDE4抑制劑,適用於 FEV1<50% 且有慢性支氣管炎的病人) 或長期使用 Azithromycin。


7. 急性惡化 (AECOPD) 的處理

定義:呼吸道症狀(喘、咳、痰量/痰色)惡化,超出日常變異,且需要改變常規藥物治療。

處理原則:

  1. 氧氣治療:維持 SpO2 在 88-92% 之間,避免過高氧氣濃度導致高碳酸血症惡化。

  2. 支氣管擴張劑:增加短效支氣管擴張劑 (SABA ± SAMA) 的劑量與頻率。

  3. 全身性類固醇 (Systemic Corticosteroids):能縮短恢復時間、改善肺功能與血氧。標準療法為 Prednisolone 40 mg/day,持續 5 天。

  4. 抗生素 (Antibiotics)

    • 適應症:(1) 三大主要症狀皆惡化(喘、痰量、痰膿性);(2) 兩個主要症狀惡化(其中一個需為痰膿性);(3) 需要使用有創或無創呼吸器。

    • 常用藥物涵蓋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等。

  5. 呼吸支持 (Ventilatory Support)

    • 非侵襲性正壓呼吸器 (NIV):適用於急性呼吸衰竭(如 pH < 7.35 且 PaCO2 > 45 mmHg)的病人,可降低插管率與死亡率。

    • 有創機械通氣:當 NIV 失敗或有禁忌症時使用。


8. 共病症與預後

常見共病症
COPD 是一種全身性發炎疾病,常伴隨:

  • 心血管疾病 (缺血性心臟病、心衰竭)

  • 骨質疏鬆

  • 焦慮與憂鬱

  • 肺癌

  • 肌肉萎縮

預後評估工具

  • BODE Index 是一個經典的綜合評估工具,分數越高,死亡率越高。

    • B: BMI

    • O: Obstruction (FEV1)

    • D: Dyspnea (mMRC)

    • E: Exercise capacity (6分鐘行走測試)


總結

COPD 是一個從分子機制到臨床管理都非常重要的疾病。準備考試時,請務必掌握:

  • 診斷標準:Post-bronchodilator FEV1/FVC < 0.70。

  • ABE 評估系統:如何綜合症狀與惡化史來分組。

  • 穩定期的階梯式藥物治療:何時用單方、雙效擴張劑,以及何時加入 ICS (Eos ≥ 300 是關鍵考點)。

  • 急性惡化的標準處理流程:氧氣目標、類固醇、抗生素適應症、NIV 適應症。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