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A版
我們來詳細介紹
慢性阻塞性肺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1. 定義 (Definition)
2. 流行病學 (Epidemiology)
全球: COPD 是全球主要的致病和致死原因之一。根據 WHO 統計,COPD 是全球第三大死因。台灣: 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資料,慢性下呼吸道疾病(主要為COPD)長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一。台灣的盛行率估計隨年齡增加而上升,40歲以上成年人約有6-10%可能罹患COPD,實際數字可能因診斷不足而低估。吸菸是台灣COPD最主要的危險因子。
3. 危險因子/病因 (Risk Factors/Etiology)
主要危險因子: 吸菸 (Cigarette smoking): 最重要的危險因子,包括一手菸和二手菸。吸菸的總量(包-年,pack-years)與COPD的發生和嚴重程度密切相關。環境菸草煙霧 (Environmental tobacco smoke, ETS) / 二手菸
其他危險因子: 職業暴露: 粉塵(如煤礦、金礦、棉絮)、化學煙霧和蒸氣。室內空氣污染: 生物質燃料(如木柴、動物糞便、農作物殘餘)燃燒產生的煙霧,尤其在通風不良的發展中國家。室外空氣污染: 對COPD的發生和惡化有一定影響。基因因素: Alpha-1 抗胰蛋白酶缺乏症 (Alpha-1 antitrypsin deficiency, AATD): 最明確的遺傳危險因子,尤其在年輕 (<45歲) 或無吸菸史的肺氣腫患者中應考慮篩檢。其他基因多態性也可能影響個體對煙霧暴露的易感性。
肺部生長與發育異常: 如早產、出生體重過低、兒童時期反覆呼吸道感染,可能導致肺功能儲備下降,增加成年後發生COPD的風險。氣喘 (Asthma) 和氣道高反應性 (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 慢性支氣管炎 (Chronic bronchitis) 反覆呼吸道感染
4. 病理生理學 (Pathophysiology)
慢性發炎 (Chronic inflammation): 有害微粒或氣體刺激後,肺部出現慢性發炎反應,涉及多種發炎細胞(如中性球、巨噬細胞、CD8+ T淋巴細胞)和發炎介質(如LTB4, IL-8, TNF-α)。 這種發炎反應在戒菸後仍可能持續存在。
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 (Protease-antiprotease imbalance): 發炎細胞釋放蛋白酶(如中性球彈性蛋白酶、基質金屬蛋白酶 MMPs),破壞肺泡壁和細胞外基質,導致肺氣腫。 抗蛋白酶(如 Alpha-1 antitrypsin)的缺乏或功能不足會加劇這種失衡。
氧化壓力 (Oxidative stress): 香菸煙霧和發炎細胞產生的活性氧物質 (ROS) 超過了肺部的抗氧化能力,導致組織損傷和發炎加劇。
氣道病變: 小氣道疾病 (Small airway disease): 慢性發炎導致小氣道(直徑 < 2mm 的細支氣管)壁增厚、纖維化、黏液阻塞和管腔狹窄,是造成氣流受限的主要原因。大氣道疾病 (Large airway disease): 慢性支氣管炎的病理基礎,表現為黏液腺增生、杯狀細胞化生、黏液過度分泌。
肺實質破壞 (Parenchymal destruction) / 肺氣腫 (Emphysema): 肺泡壁被破壞,肺泡腔擴大融合,導致氣體交換面積減少和肺彈性回縮力下降。 彈性回縮力下降使得呼氣時小氣道更容易塌陷,加重氣流受限。
氣體陷閉 (Gas trapping) 和過度充氣 (Hyperinflation): 呼氣氣流受限導致每次呼吸結束時肺內殘留氣體增多(功能殘氣量 FRC 增加),造成靜態和動態的肺過度充氣。 過度充氣使呼吸肌(尤其是橫膈)處於不利的力學位置,增加呼吸功,導致呼吸困難。
氣體交換異常 (Gas exchange abnormalities): 通氣/灌流 (V/Q) 不匹配是低血氧的主要原因。 晚期COPD患者由於肺泡破壞嚴重和呼吸驅動力下降,可能出現高碳酸血症。
肺動脈高壓 (Pulmonary hypertension) 和右心衰竭 (Cor pulmonale): 慢性缺氧導致肺血管收縮和血管重塑,進而發展為肺動脈高壓,最終可能導致右心室肥厚和衰竭。
全身性影響 (Systemic effects / Extrapulmonary manifestations): COPD 不僅是肺部疾病,還常伴有全身性發炎和多種共病症,如: 肌肉萎縮和功能障礙 (Skeletal muscle dysfunction) 體重減輕和惡病質 (Cachexia) 心血管疾病 (Cardiovascular disease) - 發生率高,是COPD患者主要死因之一 骨質疏鬆 (Osteoporosis) 貧血 (Anemia) 憂鬱和焦慮 (Depression and anxiety) 代謝症候群和糖尿病
5. 臨床表現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三大主要症狀: 慢性咳嗽 (Chronic cough): 最初可能間歇性,後逐漸變為每日發生,常為首發症狀。可能咳痰或不咳痰。咳痰 (Sputum production): 任何形式的慢性咳痰都可能提示COPD。活動性呼吸困難 (Dyspnea on exertion): 最困擾患者的症狀,呈漸進性、持續性,日常活動(如爬樓梯)時加重。
其他症狀: 喘鳴 (Wheezing) 和胸悶 (Chest tightness),但非COPD特有,也常見於氣喘。 疲倦 (Fatigue) 體重減輕(晚期) 食慾不振(晚期)
理學檢查: 早期可能無明顯異常。 視診: 桶狀胸 (Barrel chest):肺過度充氣所致,前後徑增加。 呼吸淺快,輔助呼吸肌使用(如胸鎖乳突肌、斜角肌)。 噘嘴呼吸 (Pursed-lip breathing):患者試圖增加呼氣阻力,防止氣道過早塌陷。 發紺 (Cyanosis):嚴重缺氧時。 杵狀指 (Clubbing):不常見於單純COPD,若出現需考慮其他共病(如肺癌、支氣管擴張症)。
觸診: 語顫 (Vocal fremitus) 可能減弱。叩診: 過度反響音 (Hyperresonance)。肝濁音界可能下移。聽診: 呼吸音減弱。 呼氣相延長。 可能聞及乾囉音 (Rhonchi) 或喘鳴音 (Wheezes),尤其在用力呼氣時。 嚴重肺氣腫患者可能呼吸音極度微弱。
晚期體徵: 下肢水腫(右心衰竭) 頸靜脈怒張(右心衰竭) 肝腫大、壓痛(右心衰竭)
6. 診斷 (Diagnosis)
肺功能檢查 (Spirometry): 診斷COPD的黃金標準。 在吸入支氣管擴張劑後, 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 (FEV1) / 用力肺活量 (FVC) 的比值 (FEV1/FVC) < 0.70 ,即可確認存在持續性氣流受限。FEV1 的絕對值(佔預計值的百分比)用於評估氣流受限的嚴重程度: GOLD 1 (輕度): FEV1 ≥ 80% predicted GOLD 2 (中度): 50% ≤ FEV1 < 80% predicted GOLD 3 (重度): 30% ≤ FEV1 < 50% predicted GOLD 4 (極重度): FEV1 < 30% predicted
胸部影像學: 胸部X光 (Chest X-ray, CXR): 常用於排除其他疾病(如肺癌、肺結核、心衰竭)和評估共病。 COPD患者的CXR可能表現為: 肺紋增加(慢性支氣管炎) 肺部過度透亮 (Hyperlucency)、肺野血管紋理稀疏、橫膈低平扁平、胸腔前後徑增加(肺氣腫)。 肺大疱 (Bullae)。
約有半數COPD患者CXR可能正常或無特異性。
胸部電腦斷層 (Chest CT): 比CXR更敏感地顯示肺氣腫的程度和類型(如小葉中心型、全小葉型)、肺大疱、支氣管壁增厚等。 通常不作為常規診斷工具,但在以下情況可考慮: 鑑別診斷困難。 評估手術治療(如肺減容術、肺移植)的適應症。 篩檢肺癌(高風險族群)。
其他檢查: 動脈血氣分析 (Arterial Blood Gas, ABG): 適用於FEV1 < 50% predicted 或有呼吸衰竭/右心衰竭臨床表現的患者,評估氧合和通氣狀態(PaO2, PaCO2, pH)。Alpha-1 抗胰蛋白酶 (AAT) 濃度檢測: 建議對所有COPD患者至少檢測一次,尤其是在年輕發病、有家族史、或肺氣腫表現突出於肺底部者。台灣AATD盛行率相對較低,但仍應考慮。運動測試 (Exercise testing): 如六分鐘步行測試 (6MWT),評估運動耐受力和氧飽和度下降情況。痰液檢查: 急性惡化時,若痰液顏色變黃綠或黏稠度增加,可考慮痰培養以指導抗生素使用,但穩定期的常規痰培養價值不大。
7. 評估 (Assessment) - 根據 GOLD 2023/2024 指引
1. 氣流受限嚴重程度 (Spirometric classification): 如前述 GOLD 1-4 級。2. 症狀評估 (Symptom assessment): 改良版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呼吸困難量表 (modified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mMRC dyspnea scale): 評估呼吸困難程度 (0-4分)。mMRC 0-1:症狀較輕 mMRC ≥ 2:症狀較重
COPD評估測試 (COPD Assessment Test, CAT): 包含8個問題,總分0-40分,評估整體健康狀態。CAT < 10:症狀較輕 CAT ≥ 10:症狀較重
3. 急性惡化史 (History of exacerbations): 過去一年急性惡化的次數,特別是需要住院的次數。 0-1 次中度惡化(不需住院):低風險 ≥ 2 次中度惡化 或 ≥ 1 次導致住院的惡化:高風險
4. 綜合評估 (Combined COPD Assessment - "ABE" 分組): A組: 低症狀 (mMRC 0-1 或 CAT < 10)且 低惡化風險 (0-1 次中度惡化,無住院史)。B組: 高症狀 (mMRC ≥ 2 或 CAT ≥ 10)且 低惡化風險 (0-1 次中度惡化,無住院史)。E組: 高惡化風險 (≥ 2 次中度惡化 或 ≥ 1 次住院惡化),不論症狀水平 。 (E 代表 Exacerbations)註:此為 GOLD 2023/2024 更新,將原先的C組和D組合併簡化為E組。
8. 鑑別診斷 (Differential Diagnosis)
氣喘 (Asthma): 通常兒童或青少年期發病,症狀有晝夜變異,常有過敏史或家族史,氣流受限通常是可逆的(支氣管擴張劑試驗陽性 FEV1 改善 ≥ 12% 且 ≥ 200mL)。但部分長期控制不良的氣喘可能發展為不可逆的氣流受限,形成氣喘-COPD重疊 (Asthma-COPD Overlap, ACO)。心臟衰竭 (Heart failure): 也可引起呼吸困難,但常伴有肺底部囉音、胸部X光顯示肺水腫或心臟擴大,肺功能檢查通常為限制性或正常通氣模式。BNP/NT-proBNP可輔助鑑別。支氣管擴張症 (Bronchiectasis): 常有大量膿痰、反覆感染史,胸部高解析度CT (HRCT) 可見支氣管擴張。肺結核 (Tuberculosis): 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症狀和肺功能損害,需靠痰液抗酸菌染色/培養和影像學鑑別。瀰漫性泛細支氣管炎 (Diffuse panbronchiolitis): 在亞洲族群較常見,慢性鼻竇炎常為共病,HRCT有特徵性表現。閉塞性細支氣管炎 (Obliterative bronchiolitis): 較罕見,可因感染、移植、自體免疫疾病或毒物吸入引起。肺癌 (Lung cancer): 尤其在有體重減輕、咯血等警示症狀時需警惕。
9. 治療 (Management)
9.1. 穩定期的治療 (Stable COPD Management)
戒菸 (Smoking cessation): 最重要且最具成本效益的措施 ,可延緩肺功能下降速率。應提供諮詢和藥物輔助(如尼古丁替代療法、Varenicline、Bupropion)。疫苗接種 (Vaccination): 流感疫苗: 每年接種,可減少嚴重疾病和死亡率。肺炎鏈球菌疫苗: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建議:所有≥65歲成人及<65歲具慢性肺病者,應接種一劑PCV13,間隔至少一年再接種一劑PPSV23。若先前已接種過PPSV23,則間隔至少一年再補接種PCV13。 GOLD 指引建議:PPSV23 給予所有 ≥65 歲患者,以及 <65 歲但有顯著共病(如心臟病)或 FEV1 < 40% predicted 的患者。PCV13 或 PCV15/PCV20 也可考慮。
肺部復健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綜合性的介入措施,包括運動訓練、教育和自我管理支持。 建議用於症狀明顯 (mMRC ≥ 2) 或近期有急性惡化住院的患者 (GOLD B組和E組)。 可顯著改善呼吸困難、運動能力和生活品質,減少再住院率。
氧氣治療 (Oxygen therapy): 長期氧氣治療 (Long-term oxygen therapy, LTOT): 適用於有嚴重慢性低血氧的患者,可改善存活率。適應症 (台灣健保給付標準與國際指引相似): PaO2 ≤ 55 mmHg 或 SaO2 ≤ 88%,經重複測量確認。 PaO2 介於 56-59 mmHg 或 SaO2 = 89%,且伴有肺動脈高壓、周邊水腫(提示右心衰竭)或紅血球增多症 (Hct > 55%)。
目標是使PaO2 ≥ 60 mmHg 或 SaO2 ≥ 90%。 通常需要每天使用至少15小時。
活動時氧氣治療 (Ambulatory oxygen therapy): 用於LTOT患者外出活動時,或非LTOT患者在運動時出現顯著氧飽和度下降者。夜間氧氣治療: 僅用於孤立性夜間低血氧者,證據尚不充分。
營養支持 (Nutritional support): 對於BMI過低或體重減輕的患者,應給予營養諮詢和支持。手術治療: 肺減容術 (Lung volume reduction surgery, LVRS): 適用於特定上葉為主的肺氣腫且肺部復健後仍有嚴重症狀的患者。支氣管鏡肺減容術 (Bronchoscopic lung volume reduction, BLVR): 使用瓣膜或熱蒸汽等,為部分LVRS不適合者的選擇。肺移植 (Lung transplantation): 適用於符合條件的極重度COPD患者。
支氣管擴張劑 (Bronchodilators): 短效 β2-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 (Short-acting β2-agonists, SABA): 如 Salbutamol, Terbutaline。按需使用,緩解急性症狀。短效抗膽鹼藥物 (Short-acting muscarinic antagonists, SAMA): 如 Ipratropium。也可按需使用。SABA+SAMA複方效果可能更佳。長效 β2-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 (Long-acting β2-agonists, LABA): 如 Salmeterol, Formoterol, Indacaterol, Olodaterol, Vilanterol。每日1-2次規律使用。長效抗膽鹼藥物 (Long-acting muscarinic antagonists, LAMA): 如 Tiotropium, Glycopyrronium, Aclidinium, Umeclidinium, Revefenacin。每日1次或2次規律使用。LAMA在預防惡化方面效果通常優於LABA。雙效支氣管擴張劑 (LABA/LAMA 複方): 如 Indacaterol/Glycopyrronium, Vilanterol/Umeclidinium, Olodaterol/Tiotropium, Formoterol/Glycopyrronium, Formoterol/Aclidinium。通常比單用LABA或LAMA效果更好,是許多患者的首選或升級選擇。
吸入性類固醇 (Inhaled corticosteroids, ICS): 如 Budesonide, Fluticasone, Beclomethasone, Mometasone。 不建議單獨用於COPD治療。 與LABA合併使用 (LABA/ICS 複方): 主要用於有頻繁惡化 (E組) 且血液嗜酸性球 (blood eosinophils) ≥ 300 cells/μL 的患者,或有氣喘病史/特徵的患者。 若血液嗜酸性球 < 100 cells/μL,ICS效益不大且可能增加肺炎風險。 介於 100-300 cells/μL 之間,需個體化評估。
三合一療法 (LABA/LAMA/ICS 複方): 用於使用LABA/LAMA後仍頻繁惡化 (E組) 或症狀持續的患者,特別是血液嗜酸性球 ≥ 100 cells/μL。 或用於使用LABA/ICS後仍有症狀或惡化的患者。
長期使用ICS的潛在副作用:口腔念珠菌感染、聲音沙啞、皮膚瘀青、肺炎風險增加。
根據 GOLD "ABE" 分組的初始藥物治療建議 (GOLD 2023/2024): A組: 建議使用一種支氣管擴張劑 (SABA 或 SAMA 按需使用,或考慮規律使用短效或長效支氣管擴張劑)。B組: 建議使用雙效支氣管擴張劑 (LABA + LAMA)。E組: 若血液嗜酸性球 < 300 cells/μL:建議使用雙效支氣管擴張劑 (LABA + LAMA)。 若血液嗜酸性球 ≥ 300 cells/μL:建議使用 LABA + LAMA + ICS (三合一療法) 或 LABA + ICS。 若患者有 ≥2 次中度惡化或 ≥1 次住院,且嗜酸性球 ≥100 cells/μL,也可考慮起始 LABA/LAMA/ICS。
其他藥物: Roflumilast: 一種口服磷酸二酯酶-4 (PDE4) 抑制劑。適用於FEV1 < 50% predicted、有慢性支氣管炎表型且有頻繁惡化史的患者,通常在吸入性藥物治療基礎上加用。副作用包括噁心、腹瀉、體重減輕、頭痛。大環內酯類抗生素 (Macrolides): 如 Azithromycin (長期、低劑量使用,如250mg每日或三次/週)。可考慮用於戒菸後仍頻繁惡化的患者,以減少惡化次數。需注意細菌抗藥性、聽力受損和QTc間期延長風險。化痰藥 (Mucolytics): 如 N-acetylcysteine (NAC), Carbocisteine。對於部分黏液分泌過多且無ICS治療的患者,規律使用可能減少惡化,但證據不一。Theophylline: 作用弱的支氣管擴張劑,治療窗口窄,副作用多,現已不作為首選。鎮咳藥 (Antitussives): 不建議常規使用。Alpha-1 抗胰蛋白酶增補治療: 僅用於確診嚴重AATD的患者。
9.2. 急性惡化期的處理 (Management of Exacerbations)
常見誘因: 呼吸道感染(病毒最常見,其次細菌)、空氣污染、停用藥物等。約1/3原因不明。嚴重度評估: 輕度:僅需增加短效支氣管擴張劑。 中度:需短效支氣管擴張劑 + 抗生素 和/或 全身性類固醇。 重度:需住院治療或急診就醫。可能伴有急性呼吸衰竭。
治療原則: 增加短效支氣管擴張劑: SABA (可合併SAMA) 優先,增加劑量和頻率。全身性類固醇 (Systemic corticosteroids): 如 Prednisolone 30-40 mg/天,口服,持續5-7天。可縮短恢復時間、改善肺功能和氧合,減少早期復發和治療失敗風險。無需逐漸減量。抗生素 (Antibiotics): 適應症: 當以下三項主症狀中出現至少兩項時:(1) 呼吸困難加重 (2) 痰量增加 (3) 痰液變膿 (purulent sputum)。其中,痰液變膿是使用抗生素最有力的指徵。或需要有創/無創機械通氣者。常用經驗性抗生素包括 Amoxicillin/clavulanate, Macrolides (Azithromycin, Clarithromycin), Tetracyclines (Doxycycline), Respiratory fluoroquinolones (Levofloxacin, Moxifloxacin)。選擇需考慮當地抗藥性、近期抗生素使用史、疾病嚴重度和潛在致病菌。療程通常5-7天。
氧氣治療: 控制性給氧,目標 SaO2 88-92%。避免過高氧濃度導致CO2滯留。呼吸支持 (Ventilatory support): 無創正壓通氣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NIV): 如BiPAP。適用於出現急性呼吸衰竭(如 pH < 7.35 且 PaCO2 > 45 mmHg,或嚴重呼吸困難伴呼吸肌疲勞)的患者。可改善呼吸性酸中毒、降低氣管插管率、減少住院天數和死亡率。有創機械通氣 (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NIV禁忌或失敗、呼吸停止、意識障礙、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等情況下使用。
住院指徵: 症狀顯著加重(如突發靜息性呼吸困難) 嚴重基礎COPD (FEV1 < 30% 或多次住院史) 出現新的體徵(如發紺、周邊水腫) 對初始治療反應不佳 嚴重共病症 頻繁惡化 動脈血氣惡化(PaO2 < 60 mmHg 和/或 PaCO2 > 50 mmHg 伴 pH < 7.35) 意識狀態改變 居家支持不足
10. 共病症 (Comorbidities)
心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臟病、心衰竭、心房顫動、高血壓) 骨骼肌功能障礙 代謝症候群 骨質疏鬆 焦慮和憂鬱 肺癌 反覆感染 支氣管擴張症 睡眠呼吸中止症 (OSA) - COPD-OSA 重疊症候群
11. 預後 (Prognosis)
12. 預防 (Prevention)
戒菸和避免菸草暴露是首要預防措施。 減少職業和環境有害物質暴露。 疫苗接種。 早期發現和干預高風險個體。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