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 (Breast Cancer)

乳癌 (Breast Cancer) 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也是一個複雜的疾病。

乳癌 (Breast Cancer)

1. 定義 (Definition)

乳癌是指源自乳房組織細胞(主要是乳管或乳小葉的上皮細胞)異常增生所形成的惡性腫瘤。這些癌細胞具有不受控制地生長、侵犯周圍組織以及可能經由血液或淋巴系統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的能力。

2. 流行病學 (Epidemiology)

  • 全球概況: 乳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也是癌症死因的主要原因之一。

  • 台灣現況:

    • 發生率: 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最新癌症登記報告,乳癌為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1位。近年來發生率持續上升,且有年輕化趨勢。

    • 死亡率: 乳癌為台灣女性癌症死因的第4位(依據111年死因統計,僅次於氣管、支氣管和肺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肝和肝內膽管癌)。

    • 好發年齡: 台灣女性乳癌的好發年齡高峰約在 45-69 歲之間,相較於西方國家略為年輕。

3. 危險因子 (Risk Factors)

乳癌的成因複雜,多為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主要危險因子可分為:

  • 不可改變的危險因子:

    • 性別: 女性為主(男性乳癌罕見,約佔所有乳癌的1%)。

    • 年齡: 年齡越大,風險越高。

    • 基因突變:  BRCA1  BRCA2 基因突變,其他如 TP53、PTEN、ATM、CHEK2、PALB2 等基因突變也會增加風險。

    • 家族史: 一等親(母親、姊妹、女兒)有乳癌病史,風險增加。若有多位親屬罹患或發病年齡輕,風險更高。

    • 個人病史: 曾罹患一側乳癌者,另一側乳房或同側乳房再發風險增加。曾有某些乳房良性疾病(如非典型增生 Atypical hyperplasia)。

    • 種族: 白人女性發生率略高,但不同種族間的分子亞型分佈可能有所差異。

    • 初經早/停經晚: 初經早於12歲或停經晚於55歲,增加了荷爾蒙暴露時間。

    • 乳房緻密度 (Breast density): 乳房X光攝影下顯示乳房組織較緻密者,風險較高。

  • 可改變的危險因子(與生活型態相關):

    • 生育史: 從未生育或第一胎生育年齡較晚(>30歲)。

    • 哺乳史: 未曾哺乳或哺乳時間較短。

    • 荷爾蒙補充療法 (HRT): 長期使用雌激素合併黃體素的停經後荷爾蒙補充療法。

    • 口服避孕藥: 目前或近期使用者風險略微增加,停用後風險逐漸下降。

    • 肥胖: 尤其是停經後肥胖,脂肪組織會產生雌激素。

    • 缺乏運動: 規律運動有保護作用。

    • 飲酒: 飲酒量越多,風險越高。

    • 輻射暴露: 年輕時胸部曾接受過高劑量輻射治療(如霍奇金氏淋巴瘤)。

    • 飲食習慣: 高脂肪、高熱量飲食可能增加風險。

4. 病理生理學與分類 (Pathophysiology and Classification)

  • 來源:

    • 乳管 (Ductal): 約80%的乳癌源自乳管上皮細胞。

    • 乳小葉 (Lobular): 約10-15%源自乳小葉上皮細胞。

  • 主要病理類型:

    • 非侵襲性癌 (Non-invasive carcinoma / Carcinoma in situ): 癌細胞仍侷限於乳管或乳小葉基底膜內,未侵犯周圍組織。

      • 乳管原位癌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 最常見的非侵襲性乳癌,若不治療可能發展為侵襲性乳管癌。

      • 乳小葉原位癌 (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 LCIS): 被視為乳癌的風險指標,而非真正的癌前病變,雙側乳房發生侵襲癌的風險均增加。

    • 侵襲性癌 (Invasive carcinoma): 癌細胞已穿透基底膜,侵犯周圍乳房組織,並可能轉移。

      • 侵襲性乳管癌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IDC): 最常見的侵襲性乳癌類型,約佔70-80%。

      • 侵襲性乳小葉癌 (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ILC): 第二常見,約佔10-15%,常以瀰漫性增厚而非明顯腫塊表現,有時較難由乳房X光攝影發現。

      • 其他特殊型態: 管狀癌 (Tubular)、黏液癌 (Mucinous/Colloid)、髓樣癌 (Medullary)、乳頭柏哲氏病 (Paget's disease of the nipple) 等,各有其病理特徵與預後。

  • 分子亞型 (Molecular Subtypes): 根據免疫組織化學染色 (IHC) 檢測荷爾蒙受體 (Estrogen Receptor, ER; Progesterone Receptor, PR)、人類表皮生長因子第二型受體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R2) 的表現以及細胞增殖指數 (Ki-67),乳癌可分為以下主要分子亞型,這對治療選擇和預後評估至關重要:

    • 管腔A型 (Luminal A-like): ER陽性、PR陽性 (通常≥20%)、HER2陰性、Ki-67低 (<14% 或 <20%,依不同標準)。通常對荷爾蒙治療反應良好,預後相對較佳。

    • 管腔B型 (Luminal B-like):

      • HER2陰性: ER陽性、HER2陰性,且至少符合以下一項:PR陰性或低表現 (<20%)、Ki-67高 (≥14% 或 ≥20%)。

      • HER2陽性: ER陽性、任何PR狀態、HER2陽性、任何Ki-67。
        此型腫瘤生長速度較快,預後較管腔A型差,可能需要化療及荷爾蒙治療,若HER2陽性則需加上抗HER2標靶治療。

    • HER2陽性型 (HER2-enriched / Non-luminal HER2-positive): ER陰性、PR陰性、HER2陽性。對抗HER2標靶治療反應佳。

    • 三陰性乳癌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 / 類基底細胞型 (Basal-like): ER陰性、PR陰性、HER2陰性。此型通常較具侵襲性,生長快速,早期復發風險高,目前以化學治療為主,部分PD-L1陽性者可考慮免疫治療。BRCA1突變相關乳癌多為此型。

5. 臨床表現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 早期乳癌: 多數沒有明顯症狀,常是透過乳房篩檢發現。

  • 常見症狀與徵候:

    • 乳房腫塊: 最常見的症狀,通常是無痛性、固定、邊界不清的硬塊。

    • 乳頭凹陷: 新近發生的乳頭凹陷或變形。

    • 乳頭異樣分泌物: 尤其是單側、自發性、血樣或漿液血樣分泌物。

    • 乳房皮膚變化:

      • 橘皮樣變化 (Peau d'orange):皮膚水腫、毛囊凹陷。

      • 紅腫、發熱、潰瘍、糜爛。

      • 皮膚變厚、硬化或出現衛星結節。

    • 乳房大小或形狀改變: 單側乳房不對稱性增大或變形。

    • 腋下淋巴結腫大: 可能觸摸到腋下或鎖骨上窩淋巴結腫塊。

  • 晚期/轉移性乳癌症狀: 依轉移部位而異。

    • 骨轉移: 持續性骨痛、病理性骨折、高血鈣。

    • 肺轉移: 慢性咳嗽、呼吸困難、咳血、肋膜積液。

    • 肝轉移: 右上腹痛、黃疸、腹水、肝功能異常。

    • 腦轉移: 頭痛、噁心嘔吐、癲癇、肢體無力、性格改變。

6. 篩檢 (Screening)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提高乳癌存活率的關鍵。

  • 台灣國民健康署乳癌篩檢政策:

    • 45-69歲女性: 每2年1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

    • 40-44歲女性,若二親等內血親(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罹患乳癌者: 每2年1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

  • 乳房X光攝影 (Mammography): 目前國際上公認最有效之乳癌篩檢工具,可偵測觸診不到的微小鈣化點或早期腫瘤。

  • 乳房超音波 (Breast Ultrasound): 對於乳房組織較緻密的亞洲女性(尤其是年輕女性)或乳房X光攝影發現異常時,是重要的輔助檢查工具。不建議單獨作為大規模篩檢工具,但常用於有症狀者或乳房X光攝影異常的進一步評估。

  • 乳房自我檢查 (Breast Self-Examination, BSE): 建議女性每月固定時間(如月經結束後一週內)進行,熟悉自己乳房正常狀態,一旦發現異常及早就醫。但研究顯示BSE本身並不能降低乳癌死亡率,不應取代定期篩檢。

  • 臨床乳房檢查 (Clinical Breast Examination, CBE): 由醫護專業人員進行的乳房視診與觸診。

  • 高危險群的篩檢:

    • 對於BRCA基因帶因者等極高風險族群,除了乳房X光攝影外,常建議加入乳房磁振造影 (Breast MRI),並提早開始篩檢年齡(如25-30歲開始),篩檢頻率也可能更密集(如每年)。

7. 診斷 (Diagnosis)

當篩檢異常或出現疑似乳癌症狀時,需進一步檢查以確立診斷。

  • 影像學檢查:

    • 乳房X光攝影 (Diagnostic Mammography): 比篩檢性乳房X光攝影更詳細,可針對特定區域加壓放大攝影。

    • 乳房超音波: 評估腫塊性質(囊腫或實質性)、導引切片。

    • 乳房磁振造影 (Breast MRI): 敏感度高,用於評估乳癌範圍、多發性病灶、篩檢高危險群、監測術前化療反應等,但特異性較低。

  • 組織病理學檢查 (Biopsy) - 確診的黃金標準:

    • 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 (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FNAC): 用細針抽取少量細胞進行檢查,快速但無法區分原位癌或侵襲癌,偽陰性率較高。目前較少作為主要診斷工具。

    • 粗針核心切片 (Core Needle Biopsy, CNB): 在超音波或乳房X光攝影導引下,用較粗的針取得條狀組織,可提供組織學型態、分級及進行荷爾蒙受體、HER2等檢測。是目前最標準的診斷方式。

    • 真空輔助切片 (Vacuum-Assisted Biopsy, VAB): 可取得更多組織,適用於微小鈣化點或不易定位的病灶。

    • 手術切片 (Surgical Biopsy / Excisional Biopsy): 若上述方法無法確診或需完整切除小型病灶時採用。

  • 病理報告重要內容:

    • 組織學型態 (Histologic type): 如IDC, ILC, DCIS等。

    • 組織學分級 (Histologic grade / Nottingham grade): 評估癌細胞的分化程度(G1: 分化良好, G2: 中度分化, G3: 分化不良),與預後相關。

    • 荷爾蒙受體狀態: ER (雌激素受體)、PR (黃體素受體) 的陽性百分比與強度。

    • HER2 狀態:

      • IHC 0 或 1+:陰性。

      • IHC 3+:陽性。

      • IHC 2+ (equivocal):需進一步做螢光原位雜交 (FISH) 或其他原位雜交法 (如CISH, SISH) 確認HER2基因是否擴增。

    • Ki-67 增殖指數: 反映癌細胞增殖速度的指標,百分比越高表示增殖越快。

    • 腫瘤大小、淋巴血管侵犯 (Lymphovascular invasion, LVI) 等。

8. 分期 (Staging)

乳癌分期是評估癌細胞擴散程度的標準,主要依據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 (AJCC) 的 TNM系統,對於治療計畫和預後判斷非常重要。

  • T (Tumor):原發腫瘤的大小和局部侵犯程度。

    • Tis: 原位癌 (DCIS, LCIS, Paget's disease of nipple with no tumor)

    • T1: 腫瘤 ≤ 2 cm

    • T2: 腫瘤 > 2 cm 但 ≤ 5 cm

    • T3: 腫瘤 > 5 cm

    • T4: 腫瘤侵犯胸壁或皮膚 (不論大小),或炎性乳癌。

  • N (Node):區域淋巴結的轉移情況。

    • N0: 無區域淋巴結轉移。

    • N1: 1-3顆腋下淋巴結轉移,或內乳淋巴結經前哨淋巴結切片發現微小轉移。

    • N2: 4-9顆腋下淋巴結轉移,或臨床上明顯的內乳淋巴結轉移但無腋下淋巴結轉移。

    • N3: ≥10顆腋下淋巴結轉移,或鎖骨下淋巴結轉移,或同側內乳淋巴結及腋下淋巴結皆轉移等。

  • M (Metastasis):是否有遠端轉移。

    • M0: 無遠端轉移。

    • M1: 有遠端轉移 (如骨、肺、肝、腦等)。

臨床分期 (Clinical Stage) vs. 病理分期 (Pathologic Stage):
臨床分期是基於理學檢查、影像學檢查的初步判斷。病理分期是手術後根據切除的腫瘤和淋巴結的病理結果來確定的,更為精確。

分期檢查 (Staging workup): 依初步臨床分期和症狀決定。

  • 早期乳癌 (通常指臨床分期 I、IIA):若無症狀,可能不需常規進行全身性轉移評估。

  • 局部晚期乳癌 (Locally advanced, 通常指臨床分期 IIB、III) 或有轉移症狀者:

    • 胸部X光或胸部電腦斷層 (CT scan)

    • 腹部超音波或腹部CT/MRI (評估肝臟等)

    • 全身骨骼掃描 (Bone scan)

    • 正子攝影 (PET-CT):在特定情況下使用,如懷疑有遠端轉移但其他影像學檢查陰性,或評估治療反應。

總體分期 (Overall Stage): 綜合TNM結果,分為0期、I期、II期、III期、IV期。

  • 0期: 原位癌 (Tis, N0, M0)。

  • I期: 早期侵襲癌,腫瘤小,無淋巴結轉移。

  • II期、III期: 侵襲癌,腫瘤較大或已有區域淋巴結轉移,但無遠端轉移。III期又稱局部晚期乳癌。

  • IV期: 轉移性乳癌,癌細胞已擴散至遠端器官。

9. 治療 (Treatment)

乳癌的治療是多模式的,常需要多專科團隊 (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 合作,包括乳房外科、腫瘤內科、放射腫瘤科、病理科、影像醫學科等專家,共同為病人制定個人化的治療計畫。治療目標包括治癒疾病、延長存活、改善生活品質、預防復發。

  • 局部治療 (Local Treatment):針對乳房和鄰近淋巴結的癌細胞。

    • 手術 (Surgery):

      • 乳房保留手術 (Breast-Conserving Surgery, BCS) / 局部廣泛性切除術 (Lumpectomy / Wide local excision): 切除腫瘤及其周圍少量正常組織。術後通常需配合放射治療,以降低局部復發風險。適用於大部分早期乳癌患者。

      • 全乳房切除術 (Mastectomy): 切除整個乳房組織。適用於腫瘤較大、多發性病灶、不適合或不願意接受放療、或BCS後切緣仍有癌細胞殘留者。可同時或之後進行乳房重建手術。

      • 淋巴結處理:

        • 前哨淋巴結切片術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SLNB): 適用於臨床上腋下淋巴結未觸及或影像學未發現轉移的侵襲性乳癌患者。若前哨淋巴結無癌細胞轉移,則可避免腋下淋巴結廓清術及其併發症(如淋巴水腫)。

        • 腋下淋巴結廓清術 (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 ALND): 若SLNB發現癌細胞轉移(依轉移程度及顆數決定是否需廓清),或臨床上已確定有腋下淋巴結轉移時,需切除腋下淋巴結。

    • 放射治療 (Radiotherapy, RT): 利用高能量射線殺死癌細胞。

      • BCS術後輔助性放療: 標準治療,降低局部復發。

      • Mastectomy術後輔助性放療: 適用於高復發風險者(如腫瘤大於5公分、淋巴結轉移≥4顆、切緣陽性等)。

      • 緩和性放療: 用於緩解骨轉移疼痛、腦轉移症狀等。

  • 全身性治療 (Systemic Treatment):針對可能已擴散至全身的癌細胞。

    • 化學治療 (Chemotherapy): 使用抗癌藥物殺死快速分裂的癌細胞。

      • 術前輔助性化療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在手術前進行,目的為縮小腫瘤(使原本不適合BCS者變為可能)、評估藥物敏感性、提早殺滅微小轉移。適用於局部晚期乳癌、炎性乳癌、部分HER2陽性或三陰性乳癌。

      • 術後輔助性化療 (Adjuvant Chemotherapy): 在手術後進行,目的為消滅殘存的微小轉移癌細胞,降低復發風險。是否需要及藥物選擇依據腫瘤大小、淋巴結狀態、病理分級、分子亞型、基因檢測結果(如Oncotype DX, MammaPrint等,台灣健保部分給付)等因素決定。

      • 轉移性乳癌治療: 主要治療方式之一,用於控制病情、延長生命、改善生活品質。

    • 荷爾蒙治療 (Hormone Therapy / Endocrine Therapy): 針對荷爾蒙受體 (ER/PR) 陽性的乳癌。

      • 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 (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 SERMs):

        • 泰莫西芬 (Tamoxifen): 適用於停經前及停經後婦女,通常治療5-10年。副作用包括熱潮紅、陰道乾燥、子宮內膜增生/癌風險、血栓風險。

      • 芳香環酶抑制劑 (Aromatase Inhibitors, AIs):

        • 如 Letrozole, Anastrozole, Exemestane。主要用於停經後婦女,或與卵巢功能抑制合併用於高風險停經前婦女。副作用包括關節肌肉痠痛、骨質疏鬆風險。

      • 卵巢功能抑制 (Ovarian Function Suppression, OFS):

        • 透過藥物(如GnRH agonists: Goserelin, Leuprolide)或手術(卵巢切除)使停經前婦女達到停經狀態,降低雌激素來源。常與Tamoxifen或AIs合併用於高風險停經前患者。

      • 其他: 如 Fulvestrant (SERD, 選擇性雌激素受體降解劑),用於晚期或轉移性ER陽性乳癌。

    • 標靶治療 (Targeted Therapy): 針對癌細胞特有的分子標記進行攻擊,精準度高,副作用相對較小。

      • 抗HER2治療 (Anti-HER2 Therapy): 針對HER2陽性乳癌。

        • Trastuzumab (賀癌平): 單株抗體,可單獨或與化療併用。

        • Pertuzumab (賀疾妥): 單株抗體,常與Trastuzumab及化療合併(雙標靶),用於術前輔助、術後輔助或轉移性治療。

        • Ado-trastuzumab emtansine (T-DM1, 賀癌寧): 抗體藥物複合體 (ADC),用於已接受過Trastuzumab治療後復發或轉移者。

        • Lapatinib (泰嘉錠): 口服小分子酪胺酸激酶抑制劑 (TKI)。

        • Neratinib (賀儷安): 口服TKI,用於早期HER2陽性乳癌在完成Trastuzumab輔助治療後的延伸治療。

        • Tucatinib: 口服TKI,用於晚期HER2陽性乳癌。

        • Trastuzumab deruxtecan (T-DXd, 優赫得): 新型ADC,對HER2陽性甚至部分HER2低表現 (HER2-low) 乳癌有顯著療效。

      • CDK4/6 抑制劑 (Cyclin-Dependent Kinase 4/6 Inhibitors):

        • 如 Palbociclib (愛乳適), Ribociclib (擊癌利), Abemaciclib (捷癌寧)。口服藥物,與荷爾蒙治療合併用於HR陽性/HER2陰性晚期或轉移性乳癌,可顯著延長無惡化存活期。Abemaciclib也被核准用於高風險早期HR+/HER2-乳癌的輔助治療。

      • PARP 抑制劑 (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 Inhibitors):

        • 如 Olaparib (令癌莎), Talazoparib。針對具有生殖細胞系 BRCA1/2 基因突變的HER2陰性轉移性乳癌患者。Olaparib也被核准用於具BRCA突變的高風險早期乳癌輔助治療。

      • PI3K 抑制劑:

        • 如 Alpelisib (愛必妥)。針對帶有 PIK3CA 基因突變的HR陽性/HER2陰性晚期或轉移性乳癌,與Fulvestrant合併使用。

      • mTOR 抑制劑:

        • 如 Everolimus (癌伏妥)。與Exemestane合併用於HR陽性/HER2陰性,經非類固醇AIs治療失敗的晚期乳癌。

    • 免疫治療 (Immunotherapy): 利用人體自身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

      • PD-1/PD-L1 抑制劑:

        • 如 Pembrolizumab (吉舒達), Atezolizumab (癌自禦)。主要用於治療PD-L1陽性的轉移性三陰性乳癌 (TNBC),與化療併用。Pembrolizumab也被核准用於高風險早期TNBC的術前輔助及術後輔助治療。

10. 預後 (Prognosis)

乳癌的預後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分期是最重要的因素。早期發現和適當治療可顯著提高存活率。

  • 影響預後的主要因素:

    • 癌症分期 (TNM stage): 腫瘤大小、淋巴結轉移有無及數目、遠端轉移有無。

    • 組織學分級 (Grade): 分化程度。

    • 分子亞型: Luminal A預後相對最好,TNBC和部分Luminal B預後較差(但在標靶和免疫治療進展下已有改善)。

    • 荷爾蒙受體狀態 (ER/PR): 陽性者可接受荷爾蒙治療,通常預後較好。

    • HER2 狀態: HER2陽性者過去預後較差,但抗HER2標靶藥物的出現已大幅改善其預後。

    • Ki-67 指數: 高者預後較差。

    • 淋巴血管侵犯 (LVI): 有LVI者復發風險較高。

    • 年齡、整體健康狀況。

    • 對治療的反應。

    • 基因突變 (如BRCA)。

  • 五年存活率: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資料(台灣數據趨勢類似):

    • 原位癌 (0期):接近100%。

    • 局部癌(未擴散至乳房外,大致對應I、II、部分III期):約99%。

    • 區域癌(已擴散至附近淋巴結,大致對應部分II、III期):約86%。

    • 遠端轉移癌 (IV期):約30%。
      (這些是平均數字,個體差異很大)

11. 預防 (Prevention)

雖然無法完全預防乳癌,但可以透過一些方式降低風險:

  • 生活型態調整:

    • 維持健康體重: 避免肥胖,尤其是停經後。

    • 規律運動: 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或75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

    • 健康飲食: 多攝取蔬果、全穀類,限制紅肉和加工肉品、高脂肪食物。

    • 限制飲酒或避免飲酒。

    • 避免吸菸及二手菸。

  • 哺乳: 親自哺乳可降低乳癌風險,哺乳時間越長,保護效果越好。

  • 謹慎使用荷爾蒙補充療法: 若因更年期症狀需要,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最低有效劑量及最短時間。

  • 定期篩檢: 遵守國健署篩檢建議,早期發現。

  • 高危險群的預防策略:

    • 藥物預防 (Chemoprevention): 對於具有極高乳癌風險的女性(如BRCA帶因者、有極強家族史、LCIS等),可考慮使用Tamoxifen或Raloxifene(均為SERMs)或AIs來降低風險。需與醫師詳細討論利弊。台灣較少常規用於預防。

    • 預防性手術 (Prophylactic Surgery / Risk-Reducing Surgery):

      • 預防性雙側乳房切除術 (Prophylactic bilateral mastectomy): 可大幅降低BRCA帶因者等極高風險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 (約90-95%)。

      • 預防性雙側卵巢輸卵管切除術 (Prophylactic bilateral salpingo-oophorectomy): 可降低BRCA帶因者罹患卵巢癌和乳癌的風險。

12. 追蹤 (Follow-up)

乳癌治療完成後,仍需定期追蹤,以及早發現可能的復發或第二原發癌,並處理治療相關的長期副作用。

  • 追蹤頻率:

    • 治療後前2-3年:每3-6個月一次。

    • 治療後第4-5年:每6-12個月一次。

    • 治療5年後:每年一次。

  • 追蹤內容:

    • 病史詢問與理學檢查。

    • 每年一次乳房X光攝影(保留乳房者雙側,乳房全切者對側)。若有需要可輔以乳房超音波或MRI。

    • 骨盆腔檢查(服用Tamoxifen者需注意子宮內膜變化)。

    • 骨密度檢查(服用AIs者)。

    • 依個別情況安排其他檢查。

  • 生活品質與心理支持: 關注患者的身心健康、生活品質、性功能、生育考量、情緒調適等。


請注意:此處提供的所有資訊僅供醫學知識學習與參考,不能取代專業醫師的診斷與治療建議。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