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撲動 (Atrial Flutter, AFL)是一種重要的心律不整,在醫師國考中也經常出現。
心房撲動 (Atrial Flutter, AFL)
1. 定義
心房撲動是一種快速且規則的心房心律不整 (supra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其特徵是心房內存在一個或多個大型折返迴路 (macro-reentrant circuit)。這個迴路導致心房以極快的速率(通常約 250-350 次/分鐘,典型情況下接近300次/分鐘)去極化。由於房室結 (AV node) 的生理性傳導延遲及不反應期,心房的快速激動通常不會全部傳導至心室,因此心室率會較心房率慢,常呈現固定的傳導比例(如2:1、3:1、4:1等)。
2. 流行病學
心房撲動的發生率較心房顫動 (Atrial Fibrillation, AF) 低,但兩者常有密切關聯,患者可能同時存在或相互轉換。
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顯著上升,男性略多於女性。
根據國際數據,AFL的年發生率約為每十萬人88例,但實際數字可能更高,因為部分患者可能無症狀或被誤認為AF。
在台灣,雖然沒有全國性大規模的精確流行病學數據,但臨床實務上AFL並不少見,尤其在有結構性心臟病或曾接受心臟手術的患者中。
3. 病因與危險因子
心房撲動的發生常與心房結構的改變或電生理特性異常有關。主要危險因子包括:
結構性心臟病:
心房擴大 (Atrial enlargement): 高血壓性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 (尤其是二尖瓣或三尖瓣疾病)、擴張型或肥厚型心肌病變、心衰竭。
心臟手術史: 特別是涉及心房切開或縫合的手術(如開心手術、先天性心臟病修補術後),術後疤痕組織可形成折返迴路的基質。
缺血性心臟病: 心肌梗塞可能導致心房重塑。
先天性心臟病: 如心房中膈缺損 (ASD)。
非心臟因素或全身性疾病:
慢性肺病: 如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肺動脈高壓,可導致右心房壓力及容積負荷增加。
急性肺栓塞 (Pulmonary embolism)
甲狀腺功能亢進 (Hyperthyroidism)
電解質不平衡: 低血鉀、低血鎂。
酒精濫用: 急性大量飲酒 ("holiday heart syndrome") 或慢性酒精濫用。
睡眠呼吸中止症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心包炎 (Pericarditis) 或心肌炎 (Myocarditis)
年齡老化: 心房組織纖維化。
糖尿病、肥胖
4. 病理生理學
心房撲動的核心機制是心房內的大型折返迴路 (macro-reentry)。
典型心房撲動 (Typical Atrial Flutter / Isthmus-dependent Atrial Flutter):
最常見的類型,約占所有AFL的90%。
其折返迴路位於右心房,圍繞著三尖瓣環 (tricuspid annulus) 進行。
此迴路必須通過一個解剖學上和電生理學上均很重要的狹窄區域,稱為腔靜脈-三尖瓣峽部 (Cavo-Tricuspid Isthmus, CTI)。CTI位於下腔靜脈 (Inferior Vena Cava, IVC) 的入口、三尖瓣環後下部與冠狀竇 (Coronary Sinus, CS) 開口之間。
根據激動波在CTI的傳導方向,可分為:
逆時針型 (Counterclockwise, CCW) 典型AFL: 最常見。激動波沿著CTI由下往上傳導(相對於觀察者從腳側看心臟),然後沿著心房中膈向下傳導,再沿著右心房游離壁向上。
順時針型 (Clockwise, CW) 典型AFL (或稱 Reverse Typical AFL): 較少見。激動波在CTI的傳導方向與CCW型相反。
非典型心房撲動 (Atypical Atrial Flutter / Non-isthmus-dependent Atrial Flutter):
折返迴路不依賴CTI。
可發生於右心房的其他部位(如右心房游離壁、心房中膈、手術疤痕周圍)或左心房(如肺靜脈周圍、二尖瓣環周圍、左心房頂部或手術疤痕周圍)。
常與先前的心臟手術(如迷宮手術 Maze procedure)、導管消融術(尤其是AF消融後)或廣泛的心房纖維化有關。
其ECG表現多變,診斷和治療(尤其是消融)通常更具挑戰性。
5. 臨床表現
症狀的有無及嚴重程度主要取決於:
心室率的快慢: 心室率越快,症狀通常越明顯。
AFL的持續時間。
潛在心臟疾病的種類與嚴重程度。
個體的耐受性。
常見症狀包括:
心悸 (Palpitations): 最常見,患者可能感覺到心跳快速、強烈或規則的「撲動感」。
胸悶、胸部不適或胸痛 (Chest discomfort/pain): 尤其在冠心病患者可能誘發心絞痛。
呼吸困難 (Dyspnea): 活動時或休息時都可能出現。
頭暈、虛弱無力 (Dizziness, fatigue, weakness)
運動耐受力下降 (Decreased exercise tolerance)
焦慮不安 (Anxiety)
較嚴重的表現可能包括:
暈厥前期 (Presyncope) 或暈厥 (Syncope): 通常發生在心室率極快或合併其他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因素時。
心衰竭惡化或新發生心衰竭: 長期快速心室率可導致心動過速引起的心肌病變 (tachycardia-induced cardiomyopathy)。
血栓栓塞事件: 如腦中風。
部分患者,尤其心室率控制尚可或陣發性AFL者,可能無明顯症狀。
6. 心電圖 (ECG) 特徵
ECG是診斷AFL最主要的工具。
心房活動 (Atrial activity):
可見連續、規則的撲動波 (Flutter waves, F waves),取代了正常的P波。
F波形態呈鋸齒狀 (sawtooth pattern),尤其在下壁導程 (II, III, aVF) 和 V1 導程最為明顯。
典型CCW AFL:
下壁導程 (II, III, aVF):F波呈負向 (negative),形態尖銳向下。
V1導程:F波常呈**正向 (positive)**或正負雙向。
典型CW AFL:
下壁導程 (II, III, aVF):F波呈正向 (positive),形態較寬圓。
V1導程:F波常呈負向 (negative)。
心房率 (Atrial rate):通常在 240-350 次/分鐘之間,最常見約為300次/分鐘。
等電位線 (Isoelectric line) 消失: 在F波之間通常沒有平坦的基線,呈現連續的波形。
房室傳導 (AV conduction):
由於房室結的生理性不反應期,心房的快速激動無法全部傳導至心室。
常出現固定的房室傳導比例,導致規則的心室律:
2:1 AV block: 最常見。若心房率為300次/分鐘,則心室率為150次/分鐘。此時,每兩個F波才產生一個QRS波,其中一個F波可能部分隱藏在QRS波或T波中,使鋸齒狀波形不那麼明顯,需要仔細觀察。
3:1 AV block: 心室率約100次/分鐘 (若心房率300/min)。
4:1 AV block: 心室率約75次/分鐘 (若心房率300/min)。此時F波非常清晰。
也可能出現可變的房室傳導 (Variable AV block),導致心室律不規則,此時需與心房顫動鑑別。
極少數情況下 (如使用某些促進AV傳導藥物或有旁路徑時) 可能出現 1:1 AV conduction,導致心室率極快 (可達250-300次/分鐘),血流動力學極不穩定,是危急情況。
QRS波群 (QRS complex):
通常是窄波 (< 0.12 秒),因為激動是經由正常的房室結-希氏束-蒲金氏系統傳導。
若合併束支傳導阻滯 (pre-existing bundle branch block) 或差異性傳導 (aberrant conduction,因心室率過快導致),則QRS波可能變寬。
診斷技巧:
若懷疑AFL但F波不明顯(尤其在2:1傳導時),可嘗試迷走神經刺激法 (vagal maneuvers) (如頸動脈竇按摩,需排除禁忌症) 或靜脈注射 Adenosine。這些方法可短暫阻斷或減慢房室傳導,使心室率下降,從而暴露潛在的F波。
7. 診斷
12導程心電圖 (12-lead ECG): 首要且最關鍵的診斷工具。
動態心電圖 (Holter monitoring) 或長時間事件記錄器 (Long-term event recorder): 用於診斷陣發性AFL或評估AFL的總負荷量。
食道心電圖 (Transesophageal ECG): 當體表ECG難以清晰辨識心房活動時,可將電極置於食道內(靠近左心房後壁)記錄心房電位,有助於鑑別診斷。
心臟超音波 (Echocardiography):
評估潛在的結構性心臟病(如瓣膜疾病、心房大小、心室功能)。
在考慮電擊整流前,評估左心房/左心耳是否有血栓 (通常經食道心臟超音波 TEE 評估更準確)。
電生理檢查 (Electrophysiologic Study, EPS):
並非所有AFL患者都需要。
主要用於:
確診AFL類型(典型 vs. 非典型)並精確定位折返迴路,尤其在計劃進行導管消融術前。
鑑別診斷複雜的心律不整。
評估消融治療的即刻效果。
8. 分類 (已於病理生理學詳述)
典型心房撲動 (Typical / CTI-dependent Atrial Flutter)
逆時針型 (Counterclockwise, CCW)
順時針型 (Clockwise, CW / Reverse Typical)
非典型心房撲動 (Atypical / Non-CTI-dependent Atrial Flutter)
9. 治療
治療AFL的目標主要有三:
控制心室率 (Rate control),以緩解症狀和預防心動過速心肌病變。
恢復並維持竇性節律 (Rhythm control),以改善症狀和生活品質。
預防血栓栓塞併發症 (Prevention of thromboembolism),尤其是腦中風。
A. 急性期治療 (Acute Management)
血流動力學不穩定者: (如低血壓、急性心衰竭、持續性心絞痛、意識狀態改變等危及生命的情況)
立即同步電擊整流 (Synchronized electrical cardioversion): 是首選且最有效的治療。AFL對電擊通常反應良好,起始能量可較AF低,如 50-100 焦耳 (joules) (雙相波)。
血流動力學穩定者:
1. 心室率控制 (Rate Control):
目標:通常使休息時心室率 < 110 bpm。若患者仍有症狀或合併左心室功能不全,可考慮更嚴格的目標 (< 80 bpm)。
藥物選擇 (通常靜脈注射給予):
Beta-blockers (乙型阻斷劑): 如 Metoprolol, Esmolol (作用快,半衰期短)。
非二氫吡啶類鈣離子通道阻斷劑 (Non-dihydropyridine 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如 Verapamil, Diltiazem。注意:不可用於已確診或高度懷疑有預激症候群 (WPW syndrome) 合併AFL/AF的患者,因可能加速旁路徑傳導導致心室顫動。也不建議用於明顯心衰竭 (HFrEF) 患者。
Digoxin (毛地黃): 作用較慢,對運動時的心率控制效果較差。較適用於合併心衰竭或活動量少的患者,通常不作為急性期控制心率的首選單一藥物。
Amiodarone: 若上述藥物無效或有禁忌時可考慮,兼具控制心率和節律的效果,但起效較慢且副作用多。
注意: 相較於AF,AFL的心室率有時更難單純用藥物達到理想控制,因其心房激動規則且房室結可能頑固地維持2:1傳導。
2. 節律控制 (Rhythm Control):
電擊整流: 即使血流動力學穩定,若症狀明顯、藥物控制心率效果不佳,或作為長期節律控制策略的一部分,也可擇期進行。
藥物整流 (Pharmacological cardioversion):
Ibutilide (IV): Class III 抗心律不整藥物,對AFL的整流成功率較高 (約50-70%),但有引發Torsades de Pointes (TdP) 的風險 (約2-8%),需在心電圖監測下使用。
Class IC 抗心律不整藥物 (如 Flecainide, Propafenone): 對新發生的AFL有一定效果。重要:使用前必須確保患者無顯著結構性心臟病 (如冠心病、左心室肥厚、心衰竭),且應與房室結阻斷劑 (如beta-blocker或CCB) 併用,以防止AFL轉為1:1房室傳導導致心室率急劇增快。
Amiodarone (IV or oral): 也可嘗試,但整流效果不如電擊或Ibutilide,起效較慢。
Dofetilide (口服,台灣較少用): Class III藥物,對AFL整流有一定效果,但也有TdP風險,需住院起始治療並監測腎功能及QTc。
快速心房起搏 (Rapid atrial pacing / Overdrive pacing): 可透過臨時心房起搏導線或植入性裝置 (如雙腔起搏器或ICD) 進行。以略高於AFL心房率的頻率起搏心房,持續一段時間後停止起搏,有機會中斷折返迴路,使心律恢復為竇性節律。對典型AFL效果較好。
B. 長期治療 (Long-term Management)
1. 預防血栓栓塞 (Anticoagulation):
AFL的中風風險與AF相似或略低,但臨床上通常視為等同風險。
抗凝治療的決策應基於 CHA₂DS₂-VASc score (與AF的指引相同):
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1分
H (Hypertension): 1分
A₂ (Age ≥ 75 years): 2分
D (Diabetes mellitus): 1分
S₂ (Prior Stroke/TIA/Thromboembolism): 2分
V (Vascular disease - e.g., MI, PAD, aortic plaque): 1分
A (Age 65-74 years): 1分
Sc (Sex category - Female): 1分
建議:
男性 CHA₂DS₂-VASc score ≥ 2分,女性 ≥ 3分:強烈建議長期口服抗凝劑。
男性 CHA₂DS₂-VASc score = 1分,女性 = 2分:可考慮口服抗凝劑 (需與患者討論利弊)。
男性 CHA₂DS₂-VASc score = 0分,女性 = 1分:通常不需抗凝治療。
口服抗凝劑選擇:
直接口服抗凝劑 (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s, DOACs): 如 Dabigatran, Rivaroxaban, Apixaban, Edoxaban。相較於Warfarin,DOACs具有顱內出血風險較低、藥物食物交互作用少、無需常規監測凝血功能等優點,為目前多數AFL/AF患者的首選 (除非有禁忌症,如機械瓣膜置換術後、中至重度二尖瓣狹窄、嚴重腎功能不全等特定情況)。
維生素K拮抗劑 (Vitamin K antagonist, VKA): 如 Warfarin。需定期監測INR,目標範圍通常為 2.0-3.0。
重要: 即使AFL成功轉復為竇性節律,若CHA₂DS₂-VASc score達到抗凝標準,仍應持續抗凝治療。因為AFL復發率高,且可能轉為無症狀的AF,血栓風險依然存在。除非進行了成功的導管消融術且醫師判斷風險極低,才可能考慮停用抗凝劑,但這需個別評估。
2. 維持竇性節律 (Maintenance of Sinus Rhythm):
導管消融術 (Catheter Ablation):
是症狀性典型心房撲動 (CTI-dependent AFL) 的首選治療方法。
目標是利用射頻消融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或冷凍消融 (cryoablation) 在CTI區域製造一條線性的、連續的壞死帶,從而阻斷折返迴路的傳導。
成功率高: 對於典型AFL,CTI消融的急性成功率通常 >90-95%。
復發率低: 長期維持竇性節律的效果優於藥物。
併發症風險低: 主要併發症包括穿刺部位血腫、房室傳導阻滯 (罕見)、心包填塞 (罕見)等。
對於藥物治療效果不佳、不耐受藥物副作用、或希望避免長期服藥的患者,應優先考慮。
台灣健保對典型AFL的CTI消融有給付。
對於非典型AFL,導管消融的難度較高,成功率較低,復發率較高,需要更詳細的電生理標測。
抗心律不整藥物 (Antiarrhythmic Drugs, AADs):
用於預防AFL復發。選擇需根據患者是否有結構性心臟病、藥物副作用、腎功能等因素綜合考量。
常用藥物包括:
Amiodarone: 效果較好,但長期使用副作用多 (甲狀腺、肺、肝、皮膚、眼睛等)。
Sotalol: 兼具Beta-blocker和Class III AAD特性,有致TdP風險,需注意腎功能和QTc間期。
Dofetilide (台灣較少用): Class III AAD。
Class IC AADs (Flecainide, Propafenone): 僅適用於無顯著結構性心臟病的患者。
AADs的長期療效不如導管消融,且有潛在副作用,通常在消融術不可行、失敗、患者不願接受消融,或作為消融術後的輔助治療時考慮。
10. 併發症
血栓栓塞事件 (Thromboembolic events): 最嚴重且最需預防的併發症,尤其是腦中風 (stroke)。其他部位的栓塞也可能發生(如肢體、內臟)。
心動過速引起的心肌病變 (Tachycardia-induced cardiomyopathy): 長期心室率控制不良可導致左心室擴大和收縮功能下降,進而引發心衰竭。此情況在心率得到控制或恢復竇性節律後,心功能常可部分或完全恢復。
心衰竭 (Heart failure): AFL可誘發新的心衰竭,或使原有的心衰竭惡化。
症狀導致生活品質下降。
心房顫動 (Atrial fibrillation): AFL患者有較高風險發展為AF,或兩者並存。約有1/3至1/2的AFL患者在追蹤過程中會出現AF。
11. 預後
對於典型心房撲動,若能成功進行CTI導管消融術,預後通常良好,大多數患者可擺脫AFL的困擾。
然而,整體預後仍受以下因素影響:
潛在心臟疾病的嚴重程度。
合併症 (comorbidities) 的控制情況。
是否有效預防血栓栓塞。
是否後續發展為心房顫動。
非典型心房撲動的治療通常更複雜,導管消融的成功率和長期效果不如典型AFL,預後變異較大。
即使AFL得到控制,仍需注意AF的發生風險,並持續評估抗凝治療的必要性。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