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憂鬱劑 (Antidepressants)
抗憂鬱劑 (Antidepressants) 是治療憂鬱症及多種其他精神與神經系統疾病的重要藥物。作為內科醫師,了解其分類、作用機轉、主要藥物、副作用及臨床使用原則至關重要。以下為您詳細介紹:
抗憂鬱劑 (Antidepressants) 總覽
1. 定義與主要用途
焦慮症 (Anxiety disorders),如廣泛性焦慮症 (GAD)、恐慌症 (Panic disorder)、社交焦慮症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強迫症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經前不悅症 (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 PMDD) 慢性疼痛 (Chronic pain),特別是神經病變性疼痛 飲食疾患 (Eating disorders),如暴食症 戒菸 (如 Bupropion) 失眠 (如 Trazodone, Mirtazapine, Doxepin 低劑量)
2. 主要分類與作用機轉
作用機轉: 選擇性地抑制突觸前神經元對血清素 (Serotonin, 5-HT) 的再回收,從而增加突觸間隙中血清素的濃度。代表藥物 (台灣常用): Fluoxetine (Prozac百憂解) Sertraline (Zoloft樂復得) Paroxetine (Seroxat克憂果) Citalopram (Celexa喜樂伯) Escitalopram (Lexapro立普能) - Citalopram 的 S-異構體 Fluvoxamine (Luvox無鬱寧) - 常用於強迫症
優點: 相較於TCAs和MAOIs,副作用較少,過量使用相對安全,因此常作為第一線藥物。常見副作用: 腸胃道:噁心、嘔吐、腹瀉 (初期常見,通常會隨時間改善) 中樞神經:頭痛、失眠或嗜睡、焦慮 (初期可能加劇)、頭暈 性功能障礙:性慾降低、延遲射精/高潮困難 (發生率較高) 其他:體重變化 (Fluoxetine 初期可能減輕,Paroxetine 較易增加)、盜汗、SIADH (抗利尿激素不當分泌症候群,尤其在老年人)。
注意事項: Fluoxetine:半衰期長 (約4-6天),停藥較不易產生戒斷症狀,但藥物交互作用需注意。 Paroxetine:半衰期短,停藥較易產生戒斷症狀;抗膽鹼作用相對其他SSRIs稍強。 Citalopram/Escitalopram:需注意 QTc 間期延長的風險,尤其在高劑量或與其他可能延長QTc的藥物併用時。
作用機轉: 同時抑制血清素 (5-HT) 和正腎上腺素 (Norepinephrine, NE) 的再回收。代表藥物 (台灣常用): Venlafaxine (Efexor XR速悅) Desvenlafaxine (Pristiq百憂解) - Venlafaxine 的活性代謝物 Duloxetine (Cymbalta千憂解) Milnacipran (Ixel憶妥) - 在台灣較常用於纖維肌痛症
優點: 對於某些憂鬱症患者,特別是伴有明顯疲倦、動力不足或慢性疼痛者,可能效果優於SSRIs。常見副作用: 類似SSRIs的副作用 (噁心、頭痛、性功能障礙等)。 與正腎上腺素相關的副作用:血壓升高 (需監測)、心悸、盜汗、口乾、便秘。
注意事項: Venlafaxine:劑量越高,對NE的抑制作用越強;半衰期短,停藥易有戒斷症狀。 Duloxetine:也常用於治療糖尿病周邊神經痛、纖維肌痛症、慢性肌肉骨骼疼痛。需注意肝功能。
作用機轉: 抑制血清素 (5-HT) 和正腎上腺素 (NE) 的再回收 (非選擇性),同時也阻斷組織胺H1受體、蕈毒鹼膽鹼受體 (muscarinic receptors) 和α1-腎上腺素受體。代表藥物 (台灣常用): Amitriptyline (Elavil) Nortriptyline (Pamelor) - Amitriptyline 的代謝物,抗膽鹼副作用相對較輕 Imipramine (Tofranil) Clomipramine (Anafranil) - 血清素作用較強,常用於強迫症 Doxepin (Sinequan) - 低劑量用於失眠
臨床應用: 因副作用較多且過量危險性高,現已非第一線選擇,但對於某些難治型憂鬱症、特定疼痛(如神經痛、偏頭痛預防)仍有其角色。常見副作用: 抗膽鹼作用:口乾、視力模糊、便秘、尿液滯留、認知功能障礙 (尤其老年人)。 心血管作用:姿勢性低血壓 (α1阻斷)、心搏過速、心律不整 (QRS延長、QTc延長,因阻斷鈉離子通道)。 過量時心臟毒性是致命主因。 鎮靜作用 (H1阻斷)。 體重增加。
注意事項: 過量風險高,窄治療指數。避免用於有心臟病史、青光眼、前列腺肥大患者。
作用機轉: 抑制單胺氧化酶 (MAO),此酶負責代謝細胞內的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和多巴胺 (Dopamine, DA),從而增加這些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MAO有MAO-A和MAO-B兩種亞型。非選擇性MAOIs:抑制MAO-A和MAO-B。 選擇性MAOIs:如 Selegiline (低劑量時選擇性抑制MAO-B,用於帕金森氏症;高劑量或貼片劑型也用於憂鬱症)。
代表藥物: Phenelzine, Tranylcypromine (台灣較少使用)。Moclobemide (Aurorix憂鬱停) 是一種可逆性MAO-A抑制劑 (RIMA),飲食限制較少。臨床應用: 因潛在嚴重藥物-食物及藥物-藥物交互作用,通常用於對其他抗憂鬱劑治療無效的難治型憂鬱症或非典型憂鬱症。常見副作用: 姿勢性低血壓、頭暈、失眠、水腫、體重增加、性功能障礙。嚴重不良反應與交互作用: 高血壓危象 (Hypertensive crisis): 若同時攝取富含酪胺 (Tyramine) 的食物 (如陳年起司、醃製肉品、酵母製品、某些酒類) 或使用擬交感神經藥物 (如感冒藥中的pseudoephedrine),可能導致致命性的高血壓危象。血清素症候群: 若與其他血清素作用藥物 (如SSRIs, SNRIs, TCAs, triptans, tramadol等) 併用,風險極高。
注意事項: 使用MAOIs前後需有足夠的洗脫期 (washout period) 才能換用其他抗憂鬱劑或特定藥物。
Bupropion (Wellbutrin XR威克倦) 機轉:正腎上腺素-多巴胺再回收抑制劑 (NDRI)。 優點:較少引起性功能障礙和體重增加,反而可能有助於體重控制;也用於戒菸。對於疲倦、缺乏動力的憂鬱症狀可能較有幫助。 副作用:失眠、頭痛、口乾、噁心、焦慮、震顫。 禁忌症:癲癇病史、飲食疾患 (厭食症/暴食症,因可能增加癲癇風險)。
Mirtazapine (Remeron樂活優) 機轉:正腎上腺素及特異性血清素拮抗劑 (NaSSA)。阻斷α2-自體受體 (增加NE和5-HT釋放),並阻斷5-HT2A, 5-HT2C, 5-HT3, H1受體。 優點:鎮靜作用強 (H1阻斷),有助於改善失眠;能增加食慾,有助於體重增加 (適合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的患者)。較少性功能障礙。 副作用:鎮靜、嗜睡 (通常在治療初期較明顯)、體重增加、口乾、頭暈。
Trazodone (Mesyrel美舒鬱) 機轉:血清素拮抗劑與再回收抑制劑 (SARI)。主要為5-HT2A受體拮抗劑,弱血清素再回收抑制作用,同時阻斷H1和α1-腎上腺素受體。 臨床應用:低劑量 (25-150mg) 主要用於治療失眠。較高劑量 (150-600mg) 才具抗憂鬱效果,但因鎮靜作用強,較少單獨作為抗憂鬱劑首選。 副作用:鎮靜、頭暈、姿勢性低血壓、口乾。 罕見但嚴重的副作用:陰莖異常勃起 (Priapism)。
Agomelatine (Valdoxan煩多閃) (台灣有上市)機轉:褪黑激素MT1/MT2受體促效劑及5-HT2C受體拮抗劑。 優點:有助於調節睡眠-覺醒週期,改善失眠;較少引起性功能障礙、體重增加或戒斷症狀。 副作用:頭暈、噁心、腹瀉、頭痛。 需定期監測肝功能 (ALT/AST),因有肝毒性風險。
Vortioxetine (Brintellix百憂解/Trintellix贊鬱停) (台灣有上市)機轉:多模式作用,包括抑制血清素再回收,並調節多種血清素受體 (如5-HT1A促效、5-HT3拮抗等)。 優點:除了抗憂鬱效果,部分研究顯示可能對憂鬱症相關的認知功能缺損有所改善。性功能障礙發生率相對較低。 副作用:噁心最常見,其他如頭痛、頭暈、腹瀉。
3. 臨床使用通則
藥物選擇: 個體化原則: 需綜合考量病人的症狀特點、共病情況 (如心臟病、癲癇、肝腎功能)、先前用藥反應、副作用耐受性、藥物交互作用、病人偏好及藥物可近性與價格。一般首選: SSRIs 或 SNRIs 因其療效與安全性的平衡,常作為第一線選擇。症狀導向: 失眠/焦慮顯著者:可考慮鎮靜作用較強的 SSRIs (如Paroxetine)、Mirtazapine、Trazodone (低劑量)。 疲倦/動力不足者:可考慮較具活化作用的 SSRIs (如Fluoxetine)、SNRIs、Bupropion。 伴隨疼痛者:Duloxetine、TCAs (如Amitriptyline)。 擔心性功能障礙或體重增加者:Bupropion、Mirtazapine、Agomelatine、Vortioxetine。
治療階段與時程: 急性期 (Acute phase): 治療目標是達到症狀緩解 (response) 甚至痊癒 (remission)。通常需4-8週才能看到顯著療效,但部分改善可能在1-2週出現。持續期 (Continuation phase): 症狀緩解後,繼續以有效劑量治療4-9個月,以防止復發 (relapse)。維持期 (Maintenance phase): 對於多次發作或高復發風險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長期的維持治療,甚至終身。
起始劑量與調整: 通常從低劑量開始,根據療效和耐受性逐漸增加劑量。老年人或對藥物敏感者,起始劑量應更低,調升速度更慢。換藥 (Switching): 若一種抗憂鬱劑效果不佳或無法耐受副作用,可考慮換用同類或不同類藥物。換藥策略包括:直接換藥 (Direct switch) 交叉換藥 (Cross-tapering):逐漸減少原藥物劑量,同時逐漸增加新藥物劑量 (最常用且較安全)。 先停藥再換藥 (Washout period):特別是從MAOIs換至其他藥物,或從Fluoxetine換至MAOIs時,需要足夠的洗脫期。
停藥 (Discontinuation): 逐漸減量: 為避免戒斷症候群 (Discontinuation syndrome),應在數週至數月內緩慢減量停藥,尤其是半衰期短的藥物 (如Paroxetine, Venlafaxine)。戒斷症狀 (FINISH): Flu-like symptoms (類流感症狀), Insomnia (失眠), Nausea (噁心), Imbalance (平衡感差、頭暈), Sensory disturbances (感覺異常,如觸電感 "brain zaps"), Hyperarousal (焦慮、躁動)。
4. 重要不良反應與交互作用
血清素症候群 (Serotonin Syndrome): 原因: 過量使用血清素作用藥物,或合併使用多種此類藥物 (如SSRIs/SNRIs + MAOIs, TCAs, triptans, tramadol, linezolid, St. John's Wort等)。臨床三聯症 (Triad): 認知/行為改變: 躁動、意識混亂、瞻望、坐立不安、輕躁狂。自主神經功能失調: 發燒、心搏過速、盜汗、瞳孔放大、腹瀉、顫抖。神經肌肉異常: 肌躍症 (myoclonus)、反射增強 (hyperreflexia)、僵硬 (rigidity)、震顫 (tremor)、巴賓斯基反射陽性。
處理: 立即停用致病藥物,給予支持性治療。嚴重者可能需要住院,使用 benzodiazepines 控制躁動和肌肉僵硬,甚至 cyproheptadine (血清素拮抗劑)。
MAOIs 的特殊交互作用: 食物: 避免富含酪胺 (Tyramine) 的食物,以免引發高血壓危象。藥物: 避免與擬交感神經藥物、其他抗憂鬱劑、鴉片類藥物 (如meperidine, tramadol) 等併用。
QTc 間期延長: TCAs、Citalopram、Escitalopram 等可能導致QTc延長,增加Torsades de Pointes風險。需注意監測,避免與其他延長QTc藥物併用。出血風險: SSRIs/SNRIs 可能影響血小板功能,增加出血風險,尤其與NSAIDs、抗凝劑、抗血小板藥物併用時。低血鈉 (Hyponatremia): 主要通過SIADH機制,SSRIs較常見,尤其在老年人、使用利尿劑者。
5. 特殊族群考量
老年人: 藥物代謝可能減慢,對副作用更敏感 (如抗膽鹼作用、鎮靜、姿勢性低血壓、低血鈉)。 起始劑量宜低,緩慢調整。 優先選擇副作用較少的藥物 (如SSRIs中的Sertraline, Escitalopram;Mirtazapine若有失眠和食慾不振)。避免TCAs作為首選。
孕婦與哺乳期婦女: 需權衡治療效益與潛在風險。若憂鬱症嚴重,不治療對母嬰的風險可能更大。 SSRIs (除Paroxetine外) 相對被認為是懷孕期間風險較低的選擇,但仍需謹慎評估。Paroxetine與第一孕期心臟畸形風險增加有關。 新生兒可能出現短暫的適應不良症狀 (poor neonatal adaptation syndrome) 或持續性肺高壓 (PPHN,風險極低但嚴重)。 多數抗憂鬱劑會分泌至乳汁,但濃度通常不高。Sertraline 和 Paroxetine 被認為是哺乳期相對安全的選擇。
兒童與青少年: 美國FDA對所有抗憂鬱劑發出 黑盒警示 (Black Box Warning) ,指出在兒童、青少年及年輕成人 (24歲以下) 使用初期或調整劑量時,可能增加自殺意念和行為的風險。需密切監測。Fluoxetine, Escitalopram, Sertraline 是少數被核准用於兒童青少年憂鬱症或焦慮症的藥物。
肝腎功能不全者: 許多抗憂鬱劑經肝臟代謝,部分經腎臟排泄。需根據肝腎功能調整劑量或選擇適當藥物。 例如,Duloxetine不建議用於嚴重腎功能不全或肝功能不全患者。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