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K6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在血液腫瘤學中是絕對的核心,也是醫師國家考試的重點。我們一步一步來拆解它,確保您能建立一個清晰、有系統的知識框架。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
1. 定義與流行病學 (Definition & Epidemiology)
定義 :AML 是一種源自骨髓系造血前驅細胞 (myeloid precursors) 的惡性腫瘤。其特徵是這些不成熟的「骨髓芽細胞 (myeloblasts)」發生了基因突變,導致其無法正常分化成熟,並在骨髓中進行失控的複製增生。診斷關鍵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WHO) 的標準,骨髓或周邊血液中的芽細胞比例≥ 20% 即可診斷為 AML。(部分具有特定基因異常的AML,即使芽細胞比例 < 20% 亦可診斷,例如 t(8;21), inv(16), t(15;17))。流行病學 :AML 是成人最常見的急性白血病。 發病率隨年齡增加而顯著上升,診斷時的中位年齡約為 68 歲。 台灣數據 :根據台灣癌症登記中心的資料,AML 也是台灣成人最常見的急性白血病之一。
2. 病因與病生理學 (Etiology & Pathophysiology)
病因 (Etiology) :大多數 AML 是de novo (原發性)的,找不到明確原因。已知的風險因子包括:先前化療/放療 :治療相關的 AML (Therapy-related AML, t-AML),預後通常較差。既有血液疾病 :由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 (MDS) 或骨髓增生性腫瘤 (MPN) 轉變而來。基因遺傳 :如唐氏症 (Down syndrome)、范可尼貧血 (Fanconi anemia)。環境暴露 :苯 (Benzene)、輻射。
病生理學 (Pathophysiology) :您可以想像骨髓是一個精密的工廠,負責生產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在 AML 中,某條生產線(骨髓系)的「品管系統」(分化成熟的機制)失靈了。 這導致工廠只會瘋狂生產一種「瑕疵品」(骨髓芽細胞, myeloblasts),這些細胞沒有正常功能。 後果有二 :骨髓衰竭 (Bone Marrow Failure) :大量增生的芽細胞會排擠正常的造血細胞,導致「全血球低下 (Pancytopenia)」。器官浸潤 (Organ Infiltration) :這些癌細胞會從骨髓溢出,浸潤到血液、肝、脾、淋巴結、皮膚、牙齦等器官。
3. 臨床表現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貧血 (Anemia) 相關症狀:疲倦、虛弱、臉色蒼白、活動性氣喘。血小板低下 (Thrombocytopenia) 相關症狀:皮膚出現瘀斑 (ecchymosis)、紫斑 (petechiae)、牙齦出血、流鼻血,嚴重者可能內出血。中性球低下 (Neutropenia) 相關症狀:反覆或嚴重的感染、不明原因發燒。[高頻考點] 白血球過多症 (Leukostasis) :當周邊血液中芽細胞數量極高 (通常 > 50,000-100,000/μL) 時,會增加血液黏稠度,堵塞微小血管。這是血液急症 !肺部症狀 :呼吸困難、低血氧。中樞神經症狀 :頭痛、頭暈、視力模糊、意識改變。
器官浸潤 :肝脾腫大 (Hepatosplenomegaly)。 淋巴結腫大 (Lymphadenopathy)。 牙齦增生 (Gingival hyperplasia) :是單核球系 AML (monocytic AML, FAB M4/M5) 的典型特徵。皮膚白血病 (Leukemia cutis):皮膚出現紫色或紅色的結節或斑塊。
[高頻考點] 瀰漫性血管內凝血 (DIC) :尤其好發於急性前骨髓細胞白血病 (APL, FAB M3) 。
4. 診斷流程 (Diagnosis)
初步檢查 (Initial Workup) :全血球計數 (CBC/DC) :通常可見 Pancytopenia,但白血球總數可能高、正常或低。關鍵是分類 (DC) 中是否看到芽細胞 (blasts) 。周邊血液抹片 (Peripheral Blood Smear) :極其重要! 可直接觀察到芽細胞形態。[臨床珍珠(Clinical Pearl)] 奧爾氏小體 (Auer rods) :是芽細胞質內針狀的紅色結晶,為骨髓系芽細胞的特有標記 (pathognomonic for myeloblasts) ,看到它就能排除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ALL)。
確診與分型 (Definitive Diagnosis & Classification) :骨髓穿刺與切片 (Bone Marrow Aspiration & Biopsy) :診斷的黃金標準。用以計算芽細胞比例、評估骨髓細胞豐富度及形態。免疫表型分析 (Immunophenotyping / Flow Cytometry) :利用細胞表面的抗原 (CD markers) 來確定細胞的來源與分化階段。Myeloid markers : CD13, CD33, CD117, MPO。Monocytic markers : CD14, CD64。Lymphoid markers (用以排除ALL) : TdT, CD3, CD19。
細胞遺傳學 (Cytogenetics / Karyotyping) :分析染色體有無數目或結構異常,如 t(8;21), inv(16), t(15;17) 等。這是決定預後和治療策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分子生物學檢測 (Molecular Studies / NGS) :檢測特定的基因突變,如FLT3-ITD ,NPM1 ,CEBPA ,TP53 等,對預後分層和標靶治療至關重要。
5. 分類系統 (Classification)
FAB 分類 (舊) :主要依據形態學和細胞化學染色,分為 M0-M7。現已較少單獨使用,但某些分型仍有臨床意義(如 M3=APL, M4/M5=牙齦增生)。WHO 分類 (現行標準) :整合了形態學、免疫表型、細胞遺傳學、分子生物學 和臨床特徵,更能反映疾病本質和預後。主要分為:AML 伴有反覆性基因異常 (e.g., AML with t(8;21)(q22;q22.1); RUNX1-RUNX1T1) AML 伴有骨髓增生異常相關變化 治療相關的骨髓性腫瘤 (t-MNs) AML, 未另作說明者 (NOS)
6. 治療 (Treatment)
引導性化療 (Induction Chemotherapy) :目標是達到完全緩解 (Complete Remission, CR)。[考試重點] 標準方案 "7+3" :Cytarabine (Ara-C) 連續靜脈輸注 7 天。Anthracycline (如 Idarubicin 或 Daunorubicin) 靜脈注射 3 天。
[高頻考點] 急性前骨髓細胞白血病 (APL, M3) 的特殊治療 :APL 的致病機轉是 t(15;17) 產生 PML-RARA 融合蛋白,阻斷細胞分化。 治療是使用 全反式維甲酸 (All-trans retinoic acid, ATRA) 加上三氧化二砷 (Arsenic trioxide, ATO) 。ATRA 可誘導癌細胞分化,是標靶治療的經典範例。此療法大幅改善了 APL 的預後,使其成為預後最好的 AML 亞型。
鞏固性治療 (Consolidation Therapy) :在達到 CR 後進行,目的是清除殘存的癌細胞,預防復發。高劑量化療 :通常使用高劑量的 Cytarabine (HiDAC)。異體幹細胞移植 (Allogeneic Stem Cell Transplant) :對於中/高風險或復發的年輕病人,是目前最有效的鞏固治療。
標靶治療與新藥 :FLT3 抑制劑 (如 Midostaurin, Gilteritinib):用於帶有FLT3 突變的病人。IDH1/IDH2 抑制劑 (如 Ivosidenib, Enasidenib):用於帶有IDH1/2 突變的病人。BCL-2 抑制劑 (Venetoclax):與去甲基化藥物 (HMA) 合併,用於不適合強力化療的老年或體弱病人。
支持性療法 (Supportive Care) :極為重要!包括輸血、預防/治療感染、處理腫瘤溶解症候群 (Tumor Lysis Syndrome) 等。台灣健保考量 :在台灣健保體系下,標準的 "7+3" 化療、APL 的 ATRA/ATO 治療,以及部分標靶藥物(需符合特定條件)均有給付。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