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臟切除後猛爆性感染 (Overwhelming Post-Splenectomy Infection
我們來詳細介紹「脾臟切除後猛爆性感染 (Overwhelming Post-Splenectomy Infection, OPSI)」,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臨床議題。
脾臟切除後猛爆性感染 (Overwhelming Post-Splenectomy Infection, OPSI)
1. 定義與重要性
起病急驟 (Fulminant onset): 病情通常在數小時內迅速惡化。高死亡率 (High mortality): 即使給予積極治療,死亡率仍可高達 50-70%。主要由莢膜細菌引起 (Predominantly caused by encapsulated bacteria)。
2. 流行病學
發生率: 整體而言,脾臟切除後發生 OPSI 的終身風險約為 1-5%。兒童的風險高於成人。風險最高的族群: 因血液疾病(如遺傳性球形紅血球症、海洋性貧血、鐮狀細胞貧血、ITP)而切除脾臟者,風險高於因外傷切除者。 兒童,尤其是小於5歲的兒童。 免疫功能不全者。 未接受適當預防措施(疫苗、預防性抗生素)者。
發生時間: OPSI 可在脾臟切除後的任何時間發生,從術後幾週到數十年都有可能。約一半的病例發生在術後5年內,但終身風險持續存在。
3. 病因學與危險因子
4. 病理生理學
血液過濾: 脾臟的紅髓 (red pulp) 含有大量巨噬細胞,能有效清除血液中的衰老紅血球、血小板以及帶有莢膜的細菌 。莢膜能抵抗吞噬作用,但脾臟的特殊結構和血流動力學使其能有效捕捉這些病原體。抗體產生: 脾臟的白髓 (white pulp) 是重要的B細胞活化和抗體(尤其是IgM )產生的場所。IgM 在對抗莢膜細菌的初次免疫反應中至關重要。脾臟也是產生調理素 (opsonins) 如 tuftsin 和 properdin 的重要器官,這些物質能增強吞噬細胞對細菌的吞噬能力。細胞免疫: 儲存和活化B細胞、T細胞和樹突狀細胞。
對莢膜細菌的清除能力顯著下降。 IgM 水平下降,對新抗原的初級抗體反應受損。 調理素 (如 tuftsin, properdin) 水平下降。 循環中的記憶型B細胞 (IgM memory B cells) 數量減少,影響再次感染時的快速免疫反應。 補體替代途徑 (alternative complement pathway) 的活化可能受損。
5. 常見致病菌
肺炎鏈球菌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最常見 ,約佔 OPSI 病例的 50-90%。其莢膜是主要毒力因子。B 型流感嗜血桿菌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Hib): 隨著 Hib 疫苗的普及,其引起的 OPSI 已顯著減少,但仍是未接種疫苗者的風險。腦膜炎雙球菌 (Neisseria meningitidis): 也是重要的莢膜細菌。其他細菌 (較少見但仍需注意): 大腸桿菌 (Escherichia coli) A 群鏈球菌 (Group A Streptococcus) 金黃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綠膿桿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
特殊病原體: Capnocytophaga canimorsus: 一種存在於貓狗口腔的革蘭氏陰性桿菌,可經由咬傷、抓傷或舔舐傳播,在脾切除者可引起嚴重敗血症。Babesia spp. (焦蟲): 由硬蜱 (tick) 傳播的原蟲,在脾切除者可引起嚴重、類似瘧疾的溶血性疾病 (Babesiosis)。瘧原蟲 (Plasmodium spp.): 脾切除者感染瘧疾後,病情可能更嚴重。
6. 臨床表現
前驅期 (Prodrome): 可能僅有輕微、非特異性症狀,如發燒、寒顫、肌肉痠痛、頭痛、噁心、嘔吐、腹瀉。此階段可能很短暫或不明顯。猛爆期 (Fulminant phase): 病情在數小時內急轉直下,出現:高燒、嚴重寒顫。 意識狀態改變 (嗜睡、瞻望、昏迷)。 低血壓、敗血性休克 (Septic shock)。 呼吸窘迫 (ARDS)。 瀰漫性血管內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表現為皮膚瘀點、紫斑、甚至出現 紫斑猛爆症 (purpura fulminans) ,這是皮膚血管栓塞和壞死的表現。多重器官功能衰竭 (腎衰竭、肝衰竭)。 嚴重低血糖。 雙側腎上腺出血 (Waterhouse-Friderichsen syndrome),尤其在腦膜炎雙球菌感染時。
7. 診斷
詳細病史: 確認脾臟切除史、切除原因、時間,以及疫苗接種史。血液培養 (Blood cultures): 必須在給予抗生素前立即採集 ,至少兩套。這是確定病原菌和藥敏性的金標準。全血球計數與分類 (CBC/DC): 可能顯示白血球極高或極低,血小板低下。血液抹片可尋找 Howell-Jolly bodies (紅血球內殘餘的細胞核碎片,提示脾功能低下或缺如),也可能直接看到細菌或寄生蟲 (如焦蟲、瘧原蟲)。發炎指標: C-反應蛋白 (CRP)、降鈣素原 (Procalcitonin) 通常顯著升高。凝血功能檢查 (Coagulation profile): PT, aPTT, D-dimer, Fibrinogen,評估 DIC。生化檢查: 腎功能、肝功能、電解質、血糖、乳酸 (Lactate)。動脈血氣體分析 (ABG)。 影像學檢查: 胸部X光 (評估肺炎)。腰椎穿刺 (Lumbar puncture): 若懷疑腦膜炎 (如頸部僵硬、意識改變),在無禁忌症情況下應儘早執行。尿液抗原檢測: 可檢測肺炎鏈球菌和退伍軍人菌抗原。
8. 治療
立即經驗性廣效抗生素治療: 不應等待培養結果,一旦高度懷疑 OPSI,應在採集血培養後一小時內給予第一劑抗生素。 選擇能涵蓋最常見致病菌(尤其是肺炎鏈球菌、腦膜炎雙球菌、B 型流感嗜血桿菌)的殺菌性抗生素。 常用方案(成人): 第三代頭孢菌素: Ceftriaxone (2g IV q12h or q24h) 或 Cefotaxime (2g IV q6-8h)。加上 Vancomycin (15-20 mg/kg IV q8-12h,依腎功能調整): 考慮到抗藥性肺炎鏈球菌 (Penicillin-resistant S. pneumoniae, PRSP) 的可能性。
若懷疑 Capnocytophaga canimorsus (如近期有犬咬傷史),可考慮 Piperacillin/tazobactam 或 Carbapenem 類抗生素。 待培養及藥敏結果出來後,再調整為針對性治療。
積極的支持性治療 (Aggressive supportive care): 液體復甦: 針對敗血性休克給予大量靜脈輸液。升壓劑 (Vasopressors): 若輸液後血壓仍低下,使用 Norepinephrine 等。氧氣治療與呼吸支持: 可能需要氣管插管和機械通氣。處理 DIC: 輸注血小板、新鮮冷凍血漿 (FFP)、冷凍沉澱品 (Cryoprecipitate) 等。矯正代謝異常: 如低血糖、電解質不平衡、酸中毒。糖皮質素 (Corticosteroids): 對於敗血性休克患者,可依據現行敗血症治療指引考慮使用低劑量類固醇 (如 Hydrocortisone)。
9. 預防
10. 台灣本土考量
指引遵循: 應參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等相關學會發布的最新版「脾臟切除或脾臟功能低下患者感染預防接種建議」或類似指引。這些指引會考量本土流行病學及疫苗可近性。疫苗接種: 台灣的公費疫苗政策與自費疫苗選項會影響實際執行。醫師需主動提供最新的疫苗資訊與建議。抗生素抗藥性: 台灣的肺炎鏈球菌等細菌的抗藥性情況,可能會影響經驗性抗生素及預防性抗生素的選擇。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