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Dengue Fever)
我們來詳細介紹登革熱 (Dengue Fever)。這是在台灣及全球熱帶、亞熱帶地區相當重要的蟲媒傳染病,也是醫師國考的常見重點。
免責聲明: 本網站內容僅供醫學知識學習與考試準備之用,絕不可取代真實臨床情境下的專業判斷,亦不可用於指導真實病患的治療。
登革熱 (Dengue Fever)
1. 定義 (Definition)
2. 流行病學 (Epidemiology)
全球分佈 :廣泛分佈於全球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影響超過100個國家,每年估計有數億人感染。台灣流行情況 :台灣位於亞熱帶地區,是登革熱的流行區。主要流行季節為夏秋季(約5月至11月),高峰期常在9至10月。 南部地區(如高雄市、台南市、屏東縣)因氣候環境適合病媒蚊繁殖,疫情較為嚴峻且頻繁。中部及北部地區亦偶有本土疫情或境外移入病例。 主要的傳播媒介在台灣南部以埃及斑蚊為主,而白線斑蚊則廣泛分佈於全台。
傳播途徑 :病媒蚊叮咬 :帶有登革病毒的雌性斑蚊叮咬人時,將病毒傳入人體。蚊子吸食感染者血液後約8-12天(外在潛伏期)即具有傳染力,並終身帶毒。垂直傳播 :孕婦若在孕期感染登革熱,可能透過胎盤將病毒傳給胎兒,但較為罕見。輸血/器官移植傳播 :極罕見,但理論上可能。
3. 病因 (Etiology)
登革病毒 (Dengue virus, DENV) :屬於黃病毒科 (Flaviviridae)、黃病毒屬 (Flavivirus)。為單股正鏈RNA病毒。血清型 (Serotypes) :共有四種血清型 (DENV-1, DENV-2, DENV-3, DENV-4)。感染某一型登革病毒後,對該型病毒具有終身免疫力。 但對其他型別僅具短暫的部分交叉保護力(約數月至一年)。若之後感染不同型別的登革病毒(二次感染),發生重症登革熱的風險會顯著增加。這是由於「抗體依賴性增強作用 (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的機制。
4. 病理生理學 (Pathophysiology)
病毒直接作用 :病毒感染單核球、巨噬細胞、樹突細胞等,並在其中複製。免疫反應 :細胞激素風暴 (Cytokine storm) :受感染的細胞釋放大量細胞激素 (如 TNF-α, IL-1β, IL-6, IL-8, IFN-γ) 和趨化因子,導致發燒、全身不適等症狀,並參與血管內皮細胞的活化與損傷。補體活化 :免疫複合物可活化補體系統,進一步促進發炎反應。
血管通透性增加 (Increased vascular permeability) / 血漿滲漏 (Plasma leakage) :這是重症登革熱(尤其是DHF/DSS)的關鍵病理特徵。 細胞激素、病毒蛋白 (如NS1) 等可直接或間接作用於血管內皮細胞,導致內皮細胞功能障礙、細胞間隙擴大,使得血漿從血管內滲漏至組織間隙。 臨床上表現為血比容 (Hematocrit, Hct) 上升、肋膜積水、腹水等。嚴重時可導致循環血量不足,進展為休克 (DSS)。
血小板低下 (Thrombocytopenia) :骨髓抑制:病毒直接抑制骨髓巨核細胞的生成。 周邊破壞增加:免疫複合物介導的血小板破壞、血小板與受病毒感染的內皮細胞結合。 血小板功能異常。
凝血功能異常 (Coagulopathy) :可能出現PT、aPTT延長。 與肝臟受損導致凝血因子合成減少、瀰漫性血管內凝血 (DIC) 等有關。
抗體依賴性增強作用 (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 :當病人先前感染過某型登革病毒,體內產生了非中和性或亞中和濃度的抗體。當再次感染不同型別的登革病毒時,這些預存抗體會與新的病毒結合,形成病毒-抗體複合物。 這些複合物更容易與帶有Fcγ受體的單核球/巨噬細胞結合並進入細胞內,反而增強了病毒的感染和複製效率,導致更強烈的免疫反應和更高的病毒量,增加重症風險。
5. 臨床表現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發燒期 (Febrile phase) :持續2-7天。突發高燒 :體溫可達39-40°C,甚至更高。嚴重頭痛 :特別是眼窩後方疼痛。肌肉痛、關節痛 (故有 "breakbone fever" 之稱)。噁心、嘔吐、食慾不振 。皮疹 :可能在發燒初期出現點狀紅斑,或在退燒前後出現斑丘疹或融合性紅疹 (islands of white in a sea of red)。輕微出血現象 :如皮膚點狀出血、牙齦出血、流鼻血、Hess test (止血帶試驗) 陽性。白血球可能正常或下降,血小板開始下降。
危險期 (Critical phase) :通常在退燒時或退燒後24-48小時內發生。此期是決定是否會進展為重症的關鍵。血漿滲漏 :是此期的核心病理變化。警示徵象 (Warning signs) - 需密切監測並考慮住院:腹痛或腹部壓痛 (Abdominal pain or tenderness) 持續性嘔吐 (Persistent vomiting) 臨床可見的體液蓄積 (Clinical fluid accumulation: e.g., pleural effusion, ascites) 黏膜出血 (Mucosal bleed: e.g., gingival bleeding, epistaxis, hematemesis, melena) 嗜睡、躁動不安 (Lethargy, restlessness) 肝臟腫大超過肋下2公分 (Liver enlargement > 2 cm) 實驗室檢查:血比容 (Hct) 快速上升,同時血小板快速下降。
若血漿滲漏嚴重,可能導致循環血量不足,進展為 登革休克症候群 (DSS) :脈搏細速、脈壓差變小 (≤ 20 mmHg)、低血壓、四肢冰冷、意識改變。嚴重出血:可能發生於胃腸道、腦部等。 嚴重器官損傷:肝衰竭 (AST/ALT >> 1000 U/L)、心肌炎、腦炎/腦病變。
恢復期 (Convalescent/Recovery phase) :若能安然度過危險期,病情會逐漸好轉。體液逐漸重吸收回血管內,可能導致血比容下降、心率減慢。 食慾及整體狀況改善。 血小板逐漸回升。 可能出現 恢復期皮疹 (convalescent rash),常伴隨搔癢。白血球可能在恢復期早期仍偏低,之後回升。
6. 實驗室檢查與影像學發現 (Laboratory & Imaging Findings)
血液學檢查 :白血球 (WBC) :發燒期可能正常或輕微下降,之後常出現白血球低下 (leukopenia),尤其是在退燒前後。恢復期逐漸回升。血小板 (Platelet) :特徵性表現為血小板低下 (thrombocytopenia),通常在發燒第3-4天開始下降,退燒時或危險期達到最低點,恢復期回升。嚴重血小板低下 (< 20,000-50,000/μL) 增加出血風險。血比容 (Hematocrit, Hct) :是評估血漿滲漏的重要指標。若Hct相較於基準值上升 ≥ 20%,代表有顯著血漿滲漏。在休克或嚴重出血時,Hct可能因輸液或失血而無法準確反映滲漏程度。
生化學檢查 :肝功能指數 (AST, ALT):常有輕中度上升,AST 通常高於 ALT。若 AST/ALT ≥ 1000 U/L 屬嚴重肝損傷。 白蛋白 (Albumin):因血漿滲漏可能導致低白蛋白血症。 電解質:需監測,尤其在嘔吐、腹瀉或接受大量輸液時。
病毒學診斷 :NS1 抗原檢測 (Non-structural protein 1 antigen test) :發病早期 (通常發燒後1-7天內) 可檢測到。 快速、方便,敏感性及特異性高,是早期診斷的重要工具。 台灣疾管署提供公費NS1快速篩檢試劑。
病毒核酸檢測 (RT-PCR) :發病早期 (通常發燒後1-7天內) 可偵測病毒RNA。 敏感性及特異性極高,可鑑定病毒血清型。 通常需送至特定實驗室 (如疾管署昆陽實驗室)。
病毒分離培養 :發病早期血液中可分離病毒。 耗時較長,主要用於研究或流行病學監測。
血清學抗體檢測 (Serology) :IgM 抗體 :通常在發病後4-5天出現,可持續2-3個月。陽性代表近期感染。IgG 抗體 :通常在初次感染後7-10天出現,再次感染則在2-3天內快速大量上升。IgG可持續終身。判讀: 急性期 (發燒期) IgM/IgG 皆陰性,恢復期 (約2週後) IgM 陽性 &/或 IgG 陽轉/效價上升4倍以上 → 初次感染。 急性期 IgM 陰性/弱陽性,IgG 強陽性 → 二次感染可能性高。
影像學檢查 :胸部X光 :可評估是否有肋膜積水 (pleural effusion),常見於右側或雙側。腹部超音波 :可偵測腹水 (ascites)、膽囊壁增厚 (gallbladder wall thickening)、肝脾腫大等血漿滲漏的間接證據。
7. 診斷標準 (Diagnostic Criteria)
疑似病例 (Suspected case) :居住或旅行於登革熱流行地區,並出現發燒,且伴隨下列至少兩項症狀:噁心/嘔吐 皮疹 頭痛/眼窩後痛/肌肉痛/關節痛 白血球低下 警示徵象 (見前述) Hess test 陽性
實驗室診斷陽性病例 (Laboratory-confirmed case) :疑似病例且至少符合下列一項檢驗結果:登革病毒NS1抗原陽性。 登革病毒核酸 (RT-PCR) 陽性。 登革病毒分離培養陽性。 急性期及恢復期血清配對,IgG抗體有四倍以上效價上升,或IgM抗體陽轉。 單次血清IgM抗體陽性 (需配合臨床及流行病學資料綜合判斷)。
臨床病例 (Probable case) :在流行期或群聚疫情中,無法進行實驗室診斷,但臨床表現符合登革熱,且排除其他疾病可能性者。
登革熱 (Dengue without warning signs) 具警示徵象之登革熱 (Dengue with warning signs) 重症登革熱 (Severe dengue)
8. 鑑別診斷 (Differential Diagnosis)
屈公病 (Chikungunya fever) :由屈公病毒引起,也是經由斑蚊傳播。特點是關節痛極為劇烈,皮疹常見。茲卡病毒感染症 (Zika virus infection) :也是經由斑蚊傳播。症狀通常較輕微,但孕婦感染可能導致胎兒小頭症。流感 (Influenza) :呼吸道症狀(咳嗽、喉嚨痛、流鼻水)通常較明顯。麻疹 (Measles) :Koplik's spots、典型由臉部開始向下擴散的皮疹、結膜炎、咳嗽、鼻炎。傷寒 (Typhoid fever) :持續性高燒、相對緩脈 (relative bradycardia)、玫瑰疹 (rose spots)、肝脾腫大。鉤端螺旋體病 (Leptospirosis) :發燒、黃疸、腎衰竭、結膜充血、肌肉痛 (尤其小腿肚)。瘧疾 (Malaria) :若有疫區旅遊史需考慮,典型間歇性發冷發熱、脾腫大。立克次體感染 (Rickettsial infections) :如恙蟲病 (scrub typhus),特徵為焦痂 (eschar)。其他病毒感染、細菌性敗血症等。
9. 治療 (Treatment)
多數可門診治療或居家照護。 症狀治療 :退燒:可使用 Acetaminophen (Paracetamol)。 避免使用 Aspirin 或其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NSAIDs,如 Ibuprofen, Diclofenac) ,因可能增加出血風險及雷氏症候群 (Reye's syndrome) 風險 (尤其兒童)。止吐:可依情況給予止吐劑。
補充水分 :鼓勵多喝水、電解質飲料或果汁。衛教 :告知警示徵象,若出現應立即返院。 注意出血現象。 臥床休息。 做好防蚊措施,避免被蚊蟲叮咬,以防病毒擴散。
監測 :每日追蹤臨床狀況、體溫、血壓、血小板、血比容。
應立即住院治療 。液體治療 (Fluid management) :是處理血漿滲漏及休克的基石,需非常謹慎。目標 :維持足夠的組織灌流及尿量 (至少 0.5-1 mL/kg/hr),同時避免液體過負荷 (fluid overload)。起始輸液 :通常使用晶體溶液 (crystalloids),如 Normal Saline (0.9% NaCl) 或 Ringer's Lactate solution。輸液速率 :依病人臨床狀況、血比容變化、生命徵象、尿量調整。若無休克但有警示徵象:可從維持量 (maintenance) 或略高於維持量開始。 若有休克 (DSS):需快速給予晶體溶液 10-20 mL/kg bolus over 15-30 minutes,之後依反應調整。若對晶體溶液反應不佳或Hct持續上升,可考慮使用膠體溶液 (colloids),如 Dextran 40 或 Gelofusine (台灣較少用Dextran,多用modified fluid gelatin 或 HES,但HES用於敗血症休克有爭議,登革熱使用需謹慎)。
監測 :密切監測生命徵象 (血壓、心率、脈壓差、呼吸速率)、血比容、尿量、意識狀態、體液蓄積徵象 (如呼吸困難、肺部囉音)。停止輸液時機 :當血漿滲漏期結束 (通常危險期後24-48小時),Hct穩定或下降,生命徵象穩定,尿量足夠,即可逐漸減少輸液量並停止。過遲停止輸液可能導致體液過負荷、肺水腫。
休克的處理 :快速輸液復甦。 若經積極輸液後休克仍持續或惡化,需考慮是否有隱匿性出血、心肌功能異常、或其他併發症。 必要時使用升壓劑 (vasopressors),但應在已充分輸液後。
出血的處理 :嚴重出血時,需輸注濃縮紅血球 (PRBC)。 若有明顯凝血功能異常伴隨嚴重出血,可考慮輸注新鮮冷凍血漿 (FFP) 或冷凍沉澱品 (cryoprecipitate)。 血小板輸注: 常規預防性輸注血小板並無助益,甚至可能有害 。僅在危及生命的嚴重出血 (life-threatening bleeding) 且血小板極低時考慮。
電解質及酸鹼平衡校正 。氧氣治療 :若有呼吸窘迫或低血氧。避免侵入性操作 :如非必要的肌肉注射、插管等,以減少出血風險。
強調早期辨識警示徵象並及時轉介住院。 詳細的液體治療流程圖及建議。 重視血比容的監測與判讀。 規範NS1快篩的使用及通報流程。
10. 預後 (Prognosis)
典型登革熱 :多數患者在1-2週內可完全康復,預後良好。重症登革熱 :若未及時且適當治療,死亡率可高達10-20%。若能提供良好的支持性照護,尤其適當的液體治療,死亡率可降至1%以下。部分患者恢復後可能感到疲倦數週。
11. 預防 (Prevention)
病媒蚊控制 (Source reduction) :清除孳生源 :是防治登革熱的根本方法。徹底清除室內外積水容器 (如花盆底盤、廢棄輪胎、水桶、帆布凹陷處等),讓蚊蟲無處產卵。所謂「巡、倒、清、刷」。成蚊化學防治:在疫情發生時,衛生單位會進行噴藥,以殺滅帶病毒的成蚊。 生物防治:如在無法清除的積水處放養食蚊魚 (如大肚魚)。
個人防護措施 :穿著淺色長袖衣褲。 使用含DEET (敵避)、Picaridin (派卡瑞丁) 或IR3535等有效成分的防蚊液,塗抹於裸露皮膚。 居住在有紗窗、紗門的環境,或睡覺時使用蚊帳。 避免在病媒蚊活動高峰期 (埃及斑蚊:日出後1-2小時及日落前2-3小時;白線斑蚊:日間皆可能活動) 於戶外活動。
登革熱疫苗 (Dengue vaccine) :Dengvaxia (CYD-TDV) :賽諾菲巴斯德藥廠開發的四價活性減毒疫苗。適用於9-45歲,先前已確認感染過登革病毒的人。對於未曾感染過登革熱者,接種後若感染登革熱,發生重症風險可能增加。台灣未核准上市。Qdenga (TAK-003) :武田藥品開發的四價活性減毒疫苗。適用於4歲以上兒童及成人,無論先前是否感染過登革熱皆可接種。已在歐盟、英國、巴西、印尼、泰國等多國核准。台灣食品藥物管理署 (TFDA) 已於2023年核准Qdenga疫苗的藥品許可證,適用於4歲至60歲民眾。 目前為自費接種,尚未納入公費常規疫苗接種計畫。接種劑次為兩劑,間隔三個月。
疫情監測與通報 :登革熱在台灣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醫師診斷疑似或確診病例應於24小時內通報衛生主管機關。 早期通報有助於衛生單位及時介入,進行疫情調查及防治措施,控制疫情擴散。
Comments
Post a Comment